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王(三问)-第2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来是战争的破坏严重,城池受到很大损伤,人口也锐减不少。二来是黄河中上游破坏严重,关中的生态条件与富饶程度已经不似当年。

再者,也是最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交通。黄河流域在遭到不断的破坏之后,农业发达程度已经大不如前。粮食产量也随之下降,根本无法养活都城数量庞大的人口。所以不得不依仗江南的粮食。

这一点。是从隋唐就开始的事实。隋炀帝为什么那么执着地要开凿大运河,难道只是为了游玩方便吗?

可惜过于急功近利,最终便宜了李家父子。李唐王朝能够那么的繁荣兴盛,很大程度上也与运河密不可分。江淮与江南,对于北方中原政权的重要性不断增加。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如何运输成为大问题。沟通南北的运河无意是最为重要的交通大动脉,王朝对于运河水运的依赖性也不断增加。

从长安到洛阳,距离运河越来越近。到后来位于运河沿岸的汴京无疑最为方便的所在。

黄河与漕运河道的地理环境与水情变化,导致船只很难西进洛阳,像唐朝那样直达长安更是困难。

加之宋朝国力不如汉唐,边防线也发生了很大改变。长安所在的关中一带,受到西夏与辽国的威胁,并不是那么安全,并不适合建国都。

所以长安就这么被放弃了。在宋朝的的地位与影响逐步开始下降。

不过长安依旧是西部最大的城池,因为由悠久的历史,矗立在关中大地,渭水之畔。经过宋朝开国百年的休养生息,也已经有所恢复。但是因为长期与西夏作战的关系,整个陕西路的情况并不是那么好。

林昭无暇在这座古城寻找昔年遗迹。感怀历史的沧桑,而是带着使团继续前行。

过了长安,沿着渭水直奔上游的关中门户大散关。

关中素来有四塞之地的说法,大散关实际上就是关中的西部门户,位置十分重要。

在此之前。经过的渭水平原,无论是道路还是安全都不必担心。还是相当舒服的。早前在杭州,苏轼曾经提起担任凤翔签判时的经历,对关中情形多有介绍,林昭多少熟悉一些。

“伯洲,你看渭水沿岸都是大片的农田,八百里秦川天府之国果真不假,当真是物产丰富啊!”林昭瞧着沿途大片已经成熟,正等待收割的农作物,笑着一声感叹,很是欣喜。

出乎意料的是,身边的苏岸却是一脸凝重,脸上没有半分笑容。

林昭立即察觉到其中异样,问道:“怎么了?哪里不对吗?”

“公子,农田丰收固然是好,可是要分地方,此处若全是农田,怕是就有些不妙了!”苏岸说话时间的神情很严肃,似乎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

“怎地?”林昭还是有些疑惑不解的,甚至还有些一头雾水的感觉。

苏岸道:“此处已经接近大散关,再往前便是环庆路,是与西夏对敌的前线。公子应当知道,防御西夏,骑兵十分重要。”

对此林昭完全理解,毕竟他们这次去河湟吐蕃,就是冲着马匹的。

“除了向川滇吐蕃购置战马,朝廷也在各地实行牧马监,开辟牧场饲养马匹。毗邻西夏前线的陕西路该是重点才是,尤其是靠近大散关的地方,理该是饲养战马的牧场才是,何以会是大片的农田呢?”

宋朝为了解决战马缺乏的问题,曾经要求过一些百姓养马,供应马匹需求。但是民间的圈养之法,成本高,难度大,马匹的素质也差了许多。想要供应军队的需求,还是要牧场放养的马匹才是。

但失去了幽云十六州以北的土地,西夏又盘踞西北,宋朝严重缺乏草原养马地。因而骑兵也非常缺乏,在辽国和西夏的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

为了改变这个趋势,宋朝在临近前线的北方各地,设立牧马监,专门划出土地开辟为牧场,进行马匹饲养。

比如河北路,以及防御西夏前线的陕西路都专门开辟了马场,专司马匹饲养。

为此在仁宗年间,朝廷还有过争执与讨论,王安石也参与其中了,并且一力支持陕西路转运副使薛向全权处置整个北方的牧马监。

薛向也是不负众望,至少整个陕西路这边的情况很好,开辟了不少的牧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情况也随之出现。

开始是有零星的百姓偷偷开辟牧场耕种。到后来再有管理牧场的官员,从上到下的睁只眼闭只眼。甚至是亲自参与其中,大片的开垦牧场的土地。粮食产量确实提高,但是饲养马匹的数量却在不断减少。

皇帝赵顼也为此大为恼怒,之所以这么重视林昭沟通茶马道的提议,这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唯一的差别可能就是皇帝只是认为马匹数量在下降,却并不知道牧场的土地使用发生了变化。

牧马监林昭是知道的,但是具体的牧场情况却不知晓。但是苏岸就不一样了,在进入禁军之前。苏岸曾经在西军之中待过,对这些事情都十分熟悉。故而一路沿着渭河西行,很快就发现了这些问题。

林昭摇头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啊!”牧马是如此,青苗法亦是如此,其实很多事情本身的初衷或者规定都是很不错的。问题往往就出在后来的执行上,本末倒置。适得其反也正是因此。这个问题要是不能得到解决,那么很多好想法,好政策最终还是无济于事,根本得不到实际应有的效果。

关于牧场的问题,已经是初见端倪,皇帝迟早是要知道的。待回到汴京也完全可以和皇帝略微提起。不过看到身边的苏岸,林昭又觉得自己完全是多此一举。

出了大散关再往西,要经过陇右之地,擦着西夏国的领地过去,然后直达河湟青唐城。

在此之前走过的都富庶安宁之地。一路上还有大宋地方官的照顾,方便又安全。而接下来却要面临许多不可预知的艰难险阻。虽说宋朝与吐蕃关系良好,毕竟经过的大都是荒无人烟,不大太平的境遇,马匪盗贼自然不必说了,光是自然条件都够让受了。

正是因此,林昭才决定在大散关停歇休整两日,一来是添置些用度物品,二来也是让人解解乏,养精蓄锐,闯过稍后的难关。

于是乎大队在大散关停歇下来,做稍微的休整,然后整装待发。

大散关作为一个主要的关口,军事防卫意义十分重大,相对来说商业和生活方面的东西就不那么完善了。

五百多人的使团,在当地驻军的配合下,暂时有了一个安顿之地。之后林昭带着苏岸并几名贴身护卫出营去了,到大散关所在的集镇上去用餐。更为主要的是,林昭想要趁此了解一下宋朝的西北民风,以及一些相关信息。

安远客栈在大散关一带十分有名,凡是出关前往陇右、河湟、河西、甚至是西域的商人大都在此居住。一来是因为条件不错,二来则都是为了取个“安全出远门”的彩头,所以生意非常好!

林昭出来吃饭,见此处的人最多,故而也就选择了这里。尤其是这里有许多的来往东西的客商,让他更感兴趣,可以从这些客商口中得到很多想要的信息,这将对自己此番出使大有帮助。

“公子,坐吧,西北苦寒之地,比不上中原,吃食也相对简单些!”

安远客栈的大厅里,伙计送上了几道招牌菜,据说都是当地有名的美味佳肴。林昭只是看了一眼,只觉得比江南居的美食差了千万倍。

不过这些是西北自然没法与汴京相提并论。何况西北本就是以豪放粗狂而著称的,自然条件也差了许多,想要吃到新鲜的蔬菜并不容易。故而桌上多是些肉食,看着倒也不错,还算比较诱人。

林昭知道,以后一段时间可能一直都会是如此,所以必须要学会适应。故而笑道:“伯洲说笑的,能如此丰盛就不错了。”

“公子将就着用些吧,虽然不如中原和江南的菜肴精致,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好!”林昭一边享用美食,一边问道:“对了,如今西北,尤其是陕西路这边,防御西夏到底是个什么体系,什么情况?”

出使西北,林昭对于宋军与西夏之间的攻守形势,一些军事方面的事情比较感兴趣。毕竟前世也是警校学生,也算是半个军人,故而有种先天的好奇与敏感。

苏岸道:“西夏雄踞西北已经百年时光,我们大宋与他们打了许多年仗,虽说也有许多胜利。可是改变不了现在的状况,始终如此撼动西夏的存在,所以我们只能采用较为被动的防御。

仁宗庆历元年,范文正公经略西北,将陕西路,分陕西沿边为秦凤、泾原、环庆、鄜延四路。还有永兴军和保安军坐镇西北,对西夏是个很好的威慑。

当时范文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