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似普通农家孩子的皮肤那样黝黑,反而是皮肤白哲。 吴春花忽然惊道:“张公子!” 人群闻声分开,由着一个书生打扮的年轻男子走进来,随着这男子走进来之后,一阵阵惊呼响起,这男子的身份便呼之欲出,自然是传说中渭南镇唯一的秀才老爷张康,也就是吴春花口中的张公子。 张康先行向在场的人施了一礼之后,走到小姑娘身前,蹲下身,从怀里掏出个看起来份量不轻的钱袋子递给小姑娘,轻声道:“拿去安葬你父亲,剩下的银子置办些衣裳,好好过日子去。” 说是轻声,只是就连隔得较远吴春花都一字一句听得清清楚楚,小姑娘当即就红了眼眶,抽泣道:“公子大恩,小女子无以为报,愿以身相许。” 张康摆摆手,正色道:“圣人在书中曾说达者兼济天下,我虽达不到这个地步,又岂是贪图回报之辈,姑娘别在说了。” 光是这番话,便让周围大部分人暗暗点头。 就在一旁的叶如晦转头看了看已经是心神摇曳的吴春花,再看了看周围女子大多都是如此作态,甚至有部分女子还拿出手绢在脸上擦试,也不知有没有泪水。只是想着先前这些女子还无动于衷,叶如晦就是一阵头皮麻。 那女子不再坚持,只是一口一个恩公,看起来就和书中写的一模一样。 叶如晦大致想明白这张康的这粗劣伎俩,怕是想树立自己的伟岸形象罢了。也只是摇摇头,没有要揭他的打算。世间痴傻女子不多,可终究再聪慧的女子也不会想到心中良人竟会处心积虑的来欺骗她。 不过叶如晦没心思作恶人,不代表别人看不出来张康这伎俩,一道讥讽的声音在人群中响起。 “张公子倒是演得一场好戏,倒是不知圣人有没有如此教张公子如此行事呢?” (本章完)
第167章 读书人和另一个读书人(一)
世人相处,大抵是说好话多过恶语。 只不过若是遇到打定心思要拆一个人的台,也就不顾对方能不能下台了。 吴春花虽说是对于这张康多有仰慕之情,也只是因为张康作为渭南镇唯一的秀才老爷,才气不俗,但毕竟是家里有个为官的老爹,和其他只顾张康秀才身份的女子相比,要理智太多了。 短暂的惊讶之后,吴春花便开始思索其中的蹊跷之处,只是思前想后也没有想出什么东西,转头去看叶如晦,却现叶如晦不知什么时候早已经走到远处的一处摊子前坐下了,竟然对于这里生的事情毫不关心。 而刚在人群之中声的那个女子,从人群之中走出来之后,吴春花便无奈皱眉了。 因为这出声的女子不是其他人,正是县令大人的千金,是这渭南镇出了名的美人。因为和吴春花的年纪相仿,两人还是闺中密友。 张康微微一笑,对于这女子的拆台毫不在意,有些时候事实反而没那么重要,是非黑白,有时候一张嘴就能更改。不过这便是要考虑嘴上的功夫和揣摩人心的深浅了。 而在远处的叶如晦走到那处摊子前,看着仍旧在奋笔疾书的那位抄书老先生,也不说话,只是静静看着。 老先生怕是抄的时间太久,略感疲乏,揉了揉手腕,才注意到面前叶如晦。抬起头对着叶如晦歉然一笑,问道:“公子是要代写家书还是想要老朽的字?” 叶如晦把视线停留在抄书老先生的食指上,果然看见有一处老茧,很明显是常年练字所留下的。 其实大楚王朝对于读书人的宽厚,比之前的大汉王朝要好得多,光是一点,前朝大兴的文字狱,动不动就缉拿文人下狱的情况在这大楚数十年,几乎没生一起。 只是仍旧有太多有才的读书人或许不得出仕,一生默默无闻。 大楚朝试这一途,虽说是相对而言公平,但寒门子弟要想一路过五关斩六将金榜题名,还是有些难度,至少比大家族里的子弟要难太多。 叶如晦不知道宰辅大人的新政里有一条是专为朝试准备的,要是知道也不会如此感叹了。 抄书老先生见叶如晦半天不说话,倒是歉然说道:“看公子气态,倒也不是不识字的,倒是老朽唐突了。” 叶如晦忽然开口说道:“那秀才老爷的所谓诗篇当是先生之手。” 这句话不是询问,而是笃定。 抄书老先生一怔,随即笑问道:“公子何知?” 叶如晦笑了笑,才缓缓开口说道:“老先生所抄诗篇是脱胎于大诗人李冠的名篇,初始读来只是觉得这秀才老爷的才气不小,后来想起曾在一本名为《诗野》的书中看过李冠年轻时科举不中,沦落到帮别人代笔的落魄境地。转念一想,思及先生,便有些明了了。” 抄书老先生放下笔,笑道:“名啊利啊,该是这些年轻人去争了,我这把老骨头,就思及赚点小钱给自家儿子娶个媳妇了。” 叶如晦抬起头看了看仍旧是被一群人围着的张康,轻轻道:“据我所知,老先生的儿子不是应该亡故二十余年了么。” 老先生的笑容缓缓消失,整个人变得颓然起来。 “你是怎么认出我的,我离开陵安三十年了,整整三十年了,还有人想置我于死地?” 叶如晦摇摇头,眼神忽然变得深邃起来,想起出陵安时。院长师叔曾说过的话,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开口。 老先生颓然摆手道:“也罢了,既然被你们找到了,也就没办法再躲了,我既然当年逃离了陵安,今日也是不打算回去的,你动手之前,我倒是有话要说,袁风秋就算是死,也决不同意有人往我身上泼脏水,当年种种,袁风秋做的,当年已经说了,没做的,现在仍旧是没做。” 相比于太多把礼义廉耻挂在嘴边的读书人,袁风秋算是个异类了。这个曾在陵安为官的读书人,曾直言朝堂之上一半朝臣无非是摇尾乞讨的太平犬罢了。 这样狷狂的性子自然在朝堂上结下了不少梁子,本来在陵安为官,本事大小是其次,有没有结下香火情才是真的做官的学问,毕竟陵安不比其他地方,朝堂如老树盘根,脉络交叉不清。 袁风秋这样的性子也导致了在陵安呆不长久,果然在其任上,便出现了一桩不大不小的案子,案子不大,但牵扯甚广。开始仍有朝堂重臣出面调解,想要压下去,不过袁风秋倒是不依不饶。到最后竟然惊动了半个朝堂,一批朝堂重臣被受牵连,皇帝陛下出面亲自处理,只不过最后结局不如袁风秋所想,他也因此愤然辞官。 倒也是知道自己惹了多大事端,袁风秋逃离陵安,数十年了无音讯。也亏的这袁风秋妻子早逝,儿子夭折,倒也没有牵挂。 叶如晦总算开口说道:“袁先生写得一手好字,怎么心里所想的尽是往坏处去想,我今天来找先生,不是说要先生的性命,只是有个读书人说有句话要带给另一个读书人。” 袁风秋脸色不变,冷硬开口:“说。” 叶如晦轻轻说道:“那个人说,有个叫袁风秋的老先生,当年逃出陵安去了,我现在想请他回书院来教书,不知道他愿不愿意。” 袁风秋脸色大变,惊疑道:“院长大人?!” 叶如晦点头,笑着离去,去看那秀才老爷和那不知名女子的争辩。 他不问叶如晦事情的真假,这样的事情,其实也没必要去问。 袁风秋神色复杂,最后缓缓弯腰,朝着叶如晦鞠了一躬,只是这一躬,不是为了叶如晦,而是为了那个远在陵安的读书人,这么多年,怕是世人都忘了他,难得还有人还记得他,而这个人还不是别人,而是这大楚读书人的领袖。 —— 收拾完摊子上的东西,装入行囊之后,看了看那只已经半秃的毛笔,叹了口气,还是把它装入行囊里。毕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看了眼还在叫卖诗稿的那个年轻男子,袁风秋转身缓缓离去,行囊不重,那自然也称不上费劲。只是毕竟上了年纪,袁风秋走的不算快。 穿过一段不长的小巷,袁风秋缓缓向镇外走去,沿着破败的官道一路前行,总算渭南镇的轮廓在视线中渐渐消失,在官道旁挑了条乡间小道,袁风秋默然前行。 再走了段时间,前方村子的样子已经清晰可见,路旁也能见到劳作的庄稼汉子,看到袁风秋,都是笑着喊到刘先生。袁风秋点头致意,继续前行。 走了一会儿,便已经到了村头,几个在追逐玩耍的半大孩子看到袁风秋,立刻站定,毕恭毕敬的喊道:“刘先生。” 更有年纪不小的孩子,主动去接下苑风秋的行囊,跟在袁风秋的身后,几个孩子也是乖巧的跟在身后,不一言。袁风秋笑了笑,开始低声讲些神仙志怪故事,因为声音不大,后面的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