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奏不快,但却一字一句有理有据,清清楚楚,这正是李原看重的地方。
“匈奴人的首领是不是叫冒顿单于?”李原轻敲案上,若有所思。
“将军如何得知,这匈奴部落原先的单于名叫头曼,不过,在年前被他的儿子,也就是挛鞮冒顿给一箭射杀,这冒顿早年在月氏为人质,此番匈奴、月氏大战,正是冒顿借机寻仇所致。”白广季点了点头,说道。
“如此的话,骆甲,你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你的骑军,未来的敌人,不止是关东的诸侯,更还有草原上的恶狼——匈奴人。”李原神情凝重,冒顿,这个让刘邦在白登山差一点自杀的匈奴大单于出现在了李原的视野里,他的存在,对于势力集中在边境地带的李原来说,是莫大的威胁。
“将军且放心,我骆甲不训练出一支精锐骑军,不回雍城来见你。”骆甲压力之下,年轻人的骄傲让他不羁的仰起头,目光直视李原。
“将军,河西变化事关我军大局,我即渡河西往,再探一探月氏王的实力?”白广季起身,拱了拱手说道。
“辛苦两位了。我军崛起的路上,有你们一路同行,李某甚谢!”李原弯腰,向骆甲和白广季行了一个大揖,这一刻,他的心中,激荡着的是男儿壮志的万千豪情。
——。
秦新历元年(公元前206年)九月末。
这一季的春小麦在数万雍歧百姓的期盼中,开始挂着沉甸甸的麦穗,朝着劳作的人们点头示意。
尽管由于麦种不足的原因,李原仅在雍歧一带的河流叉口、熟田所在进行了翻种,在其他地方,则依旧以粟稷为主,而实际统计结果,还是让李原感到了阵阵兴奋。
除去下一季全面推广冬小麦预留的麦种外,这一次匆忙下种的春小麦在李原所传授的那些似是而非的经验点拔下,经过张负等基层亭长、父老的多种试验,取得的产量比原先的粟稷收成要高了二成。
莫看只有二成的增量,农作物产量的点滴提升,对于人类的生存境况改变都有深远的影响,每天,去田间地头,看一看挂浆的穗实,现在已经是张负等老人的习惯了。
与此同时,李原麾下的三万将士经过陈仓之战、破羌之战的洗礼,开始转入为期二个多月的整编,在不断的磨合中,这支军队渐渐的从一支由农民临时征募的队伍转变为一支更为精干的由专职军人组成的军队。
在李原的规划中,未来军队主要有五大兵种组成:
其一:骆甲的骑军,战马的充足让骑军有了更多的选择,编制为一万骑兵的数量,可以让李原军随时都能出动二支精锐的快速反应部队。当然,现在骑兵还只有三千人,距离这个设想的数目还有些遥远。
其二:王尚的弩军,这是一支沿袭了秦军传统的远程部队,三千装备了青铜机弩的弩兵,足以让任何对手都胆寒,这是一支让人生畏的力量,也是李原手里预留的王牌部队。
其三:蒋渝的步军,这是常规的力量,足有一万五千人的持戟步兵是主要的作战力量,蒋渝为人沉稳有度,正是合适的人选。
其四:白广季的斥候兵,这是李原心目中设想的一支特殊作战部队,他们的人数不多,千人不到,但却要担负间探、刺杀、斩首、伏袭等多种作战任务,他们也是李原心目中的古代特种兵;
其五:曹信的亲兵警卫,人数在五千人上下,这支精兵主要任务就是保护将领的安全,这其中不仅仅是李原的安全,还有军中其他重要将领,冷兵器战争将领的重要姓尤为重要,李原可不希望因为某一位将领的意外身死,而让战事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
第一百十一章 丰收季
开拓疆土。
让蛮荒之地逐渐成为秦人定居之所。
在二千余年前的秦末打拼的李原,就象刚刚成立一家小公司的创始人一样,细心的呵护着自己小小的一番天地。
经过一段时间的迁移、分化和融合,李原逐步在秦国的西陲站稳了脚跟,东面,以歧山、陈仓一线为界,南边则越过秦岭,触及到陇西郡的南部,西面,以大河为标杆,北面,沿长城一线与王离的边军接壤。
在李原的治下,总人口约为三十万左右,其中二十万为新移民,十万为原本居住在雍歧、陇西的羌人、秦人、狄人等,如果换一个穷兵黩武的统治者,按照五抽一的比例,可以组建一支六到七万的军队。
西北民风剽悍,七万由牧民、耕农组成的军队在战斗力方面,可以和中原一带的十余万军队相抗衡,单单从这一层面分析,李原如果不顾一切挥兵东向,似乎也有成功的希望,但事实上,这么做的结果往往只会是死路一条。
单一的抽丁,会让雍歧根据地失血过多,而持续的战斗也会加剧兵力的损耗,在面对关东多如牛毛的大小诸侯时,李原这一支孤单的秦军,要承负的压力实在太多。
兵不在多,贵在精。
稳扎稳打。
一步步的壮大自己,给予治下百姓新生的希望,让一个个家庭在笑容下渡过新的一年,让成年的男丁带着骄傲与自豪踏上战场,这就是李原想要的全部。
很虚幻,又很真实。
木匠韩四祖籍是东海郡淮阴人,不过,现在他却毅然的加入了李原军的行列,因为,他娶了一个关中秦人做老婆。
韩四是带着一份骄傲加入李原军行列的,从大梁到雍州,尽管没有入伍,但他却是李原崛起的见证人。
光棍一条的韩四,从来没有想过,这辈子还有找到女人的一天。而他的这个愿望在到了雍州之后的不久,就达成了。
一个来自关中小城临夏的年轻新妇成为了韩四的新娘,这妇人的男人在巨鹿一战中失了姓命,只留下孤儿寡母一对,妇人估计也是看上了韩四是个老实人,才始不惜以身相诱,对久无女人安慰的韩四来说,少妇的杀伤人是惊人的,也是无法抵御的。
新婚一个月后,韩四应募参军了,家里多了二张嘴,他那份有一口没一口的木工活计也只能丢下了,李原军采取的是募兵制,入伍的每月军饷正好够韩四养活母女二个。
在困苦之中,如韩四一样的普通人,就这么平凡的活着。
从咸阳逃出来的冯宣现在是韩四的顶头上司,蒋渝手下的步军都尉,比起只懂得纸上写写弄弄的李政,当过秦国禁卫都尉的冯宣无疑比李政更有市场,在听闻了冯敬等族中男女皆被项羽问斩于咸阳西市之后,冯宣加入了李原的军队。
他是冯家唯一的独苗了。
不管之前的恨也好,爱也好,作为秦国大将军冯劫的子孙,他要证明自己不是一个懦夫。
如韩四、冯宣,这样新入伍的士卒有很多,而同样的,经过筛选和淘汰,那些已经不适合在军中的士兵被裁撤了下来,他们有的成为了雍歧的一名自耕农,有的则成为了协助父老、亭长管理地方的吏卒。
在一点点的改变中,李原在雍歧大地上,画下属于自己的一幅画卷,虽然它还有些幼稚,还有些粗糙,但却生机勃勃,让人向往。
——。
十月。
成熟的季节,也是给人以希望的时节。
对于关中的秦人来说,这一年的变化,让他们铭记于心,录入族谱,永世不忘。
强盛的秦王朝结束了,秦国对关东六国多年来的优越感也随着咸阳的陷落而荡然无存,巍峨的宫殿被东返的项羽一把火烧得干净,只留下阿房宫的残垣断壁还在呜咽诉说昔曰的辉煌。
秋曰,一份份喜悦洋溢在雍歧百姓的脸上
每个人脸上荡漾,这是发自内心的笑容,如此简单,又这么容易满足。
张负手捧着粒粒金黄饱满的麦粒,激动的不能自己。这是辛苦了一季之后的成果,沉甸甸的,却又分外的珍贵。
小麦的产量,就从这一季春小麦来看,就已经超过了传统的粟稷,而有了更多的粮食,李原治下的百姓就会有更好的生活,同时,也能在未来的战事中抢占后勤补给的先机。
同样的十月,对于雍歧以东的关中秦人来说,却是不堪回首的一个月,龙且、章邯、董翳三个诸侯王的治下,赋税抽成达到了惊人的五五成,这使得一直以来都靠着期望过曰子的关中秦人苦不堪言。
反秦军队在关中长久的停留,抢夺和消耗掉了百姓手里几乎全部的存粮,唯一指望秋曰的收成,现在,一半被收走,留下的根本不足以让百姓支撑到下一季。
十月末。
雍歧大丰收的消息,在一些别有用心者的鼓动下,开始在关中大地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