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他们也不太会用,还好众人来的时候都带了防风打火机。
丁齐一手拿着蜡烛,一手提着棍子走下了楼,将三名学生送了他们各自的房间。他站在院看了会儿黑沉沉的夜空,然后屋将蜡烛熄灭放下,周围陷入了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他在黑暗提着棍子又出门下楼了,穿过院落径直走出神祠。
来到前院的时候,旁边的厢房突然有了动静,黑暗听见了开门声,东大营元帅肖博知的声音问道:“丁天兄,您夜里也要出去吗?还是在屋里待着较好,外面会有危险。”
丁齐答道:“不用担心,我只是想在附近走走。”
肖博知:“天兄若想夜间出行,我这叫人点火车护送。”
所谓火车,与外面的火车当然不一样,是面载着一个陶缸,陶缸可以点火堆的手推车,是此地夜间出行的必备物品之一,而且人们不能离火堆太远。
丁齐摇头道:“不必了,我只是想感受一番当年陶昕圣人穿行黑夜的体会,不会有什么危险的,你睡你的吧,不必管我。”
肖博知:“那要不要披竹甲?我这叫人给您拿一副合身的。”
丁齐摆手道:“竹甲也不必了,你既称我为天兄,应该相信我的话,我没事不会有事。”
天兄的话都这么了,肖博知也不敢反驳,只得在门前躬身道:“丁天兄一切心,若有事便随时呼唤我等。”
他们交谈时带着动作和手势,但彼此都是看不见的,因为环境没有丝毫亮光。完话肖博知已经把房门关了,丁齐突然又问了一句:“元帅大人,你一开口叫出丁天兄。这里看不见,又怎么知道是我?”
肖博知:“丁天兄的脚步声与其他三位天兄不同,感觉也不一样,我自能分辨。”
丁齐推开神祠的大门来到村社,发现环境并非完全的黑暗,外面还可见微光,而光源来自左右两个方向。
东大营的主社只有五十多户人家,规模并不大,但占的地方却不,所以每户人家的住所院落都很宽敞。神祠大门朝南,村社最宽敞的一条道路恰好从其门前穿过,神祠对面有一大片空地,那里是每月两次的“市”所在地。
村社周围修了一道约四米高、八十厘米宽的围墙,用块石和碎砖垒砌而成。相对于村社的人口规模,这道围墙的工程量相当大,可能是在漫长的历史好几代人修成的,其后的岁月便只需历年维护修补。
围墙有东西两道门,在接近门口的道路央,各有一个砖砌的四角亭子。亭子不大只有一米见方,间放着一个陶盆,陶盆点着火,下雨天也不会被浇着。火并不大,但在这绝对黑暗显得格外醒目了。
木栅大门夜间并不关,在外面很远的地方能看见发亮的门洞。此地居民假如因为意外在天黑前没有赶来,野地里也能得到方向指引。丁齐的脚步尽量放得很轻,不想惊扰已经入睡的人们,但他走到东门口的时候,还是把人给惊动了。
围墙内侧有一间屋子,有点像外面世界的大院传达室,夜间是有人值守的。丁齐还没有走近呢,有人听见动静从屋里开门出来了,看见是他,赶紧行礼道:“丁天兄,您这是要去哪里?”
值守人员是负责看火堆的,为了节约料,火不会烧得太旺,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往里加料,以保证一夜都不会熄灭。丁齐摆了摆手道:“你不必理会,在这里看好大门,我出去走走。”
那人却跪下道:“启禀天兄,天黑后有夜龙飞袭,荒野很不安全,您还是待在屋里关好门窗稳妥。假如天兄出了什么意外,是我等的罪过!”
丁齐摆手道:“你不必总是跪下行礼,站着话行。我既然敢出去,不会有问题,今日只是为了感受三千年前的陶昕天兄如何穿行黑夜。你不必烦扰,我有事自会出声招唤。”
丁齐背手持杖走出了东大营主社的东门,这和庄梦周曾摆过的某个姿势很像,但现在这扇门很宽,所以棍子没被门框绊住,背影显得很是潇洒从容。那位值守的社民看着丁天兄的背影,眼满是崇敬之色。
黑夜有危险,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别看见道路了,连方向都分辨不了,不可能正常行走,假如不心失足掉进水,恐怕连岸都找不着。另一个危险来自天空,随时可能会遭遇夜龙袭击。
村社相对较安全,因为夜龙通常很少飞进去,只是偶尔出现。村寨周围的旷野并没有夜龙的巢穴,夜龙出现的概率要深山多了,可仍然时常会碰到。毕竟夜龙会飞,在夜间四处觅食,十几公里的距离对它们来并不算太远。
当地有一种竹甲,传承自陶昕圣人制作的那副金丝竹甲。如今当然不是用金丝制作了,而是在质地坚韧的楠竹片角钻孔,以丝线或细麻线穿系,穿在身有点像古代的金缕玉衣,此物可防范被夜龙咬伤。
尽管有竹甲,这里的人也不会没事夜里披它跑出来溜达,只用在某些特殊的场合。丁齐却拒绝了肖博知劝他披竹甲的好意,因为这会影响动作和反应,他依仗的还是手的长棍。
脚下是白天坐轿子来的路,头还能看见村社发亮的门洞,但转身朝着别的方向,便是吞没一切的黑暗。丁齐干脆把眼睛闭了,不紧不慢的前行。他夜里出来主要是想印证一件事并寻求一个答案,三千年前的陶昕究竟是怎样穿行黑暗的?这被当地的人们视为神迹。
没有风,周围很安静,甚至是一片死寂。如今的季节相当于初夏,丁齐记得时候在老家山村里,夏天有两样东西很吵人,是知了和青蛙。知了还好,而水塘里的青蛙可是彻夜呱呱叫的。
这里的青蛙非常多,可是夜晚竟然不叫,也许是环境使然吧。有意思的是,这里的公鸡清晨也不打鸣,因为品种和外面的鸡不一样。但清晨仍然有声音叫人们起床,是田野传来的蛙鸣声。这个世界的青蛙要等到天亮才叫。
在一片死寂,尽管丁齐的脚步声很轻,但也清晰可闻。随着脚步,他用手的棍梢轻轻点地,通过声仿佛“看”见了周围的情形。这是一种通感现象,是以一种感官取代另一种感官,对于一位心理学家而言并不是神秘。
丁齐现在的样子像一个盲人拿着明杖在走路,而黑暗对盲人是没有影响的。外面的世界已经有很多医疗机构搞过实验,训练盲人通过声定位判断周围的物体,而且已经进入到应用阶段。
这看起来是用听觉取代视觉,但知觉与感觉不同,它是脑海对信息处理加工的结果,通过声音最终还是在脑海形成了空间景象。而这种空间景象的来源也可能不仅仅是声音信息,还包括大脑对别的尚未意识到的信息进行了推测或想象加工。
丁齐此刻在黑暗行走并不会迷路,也不仅仅依靠听觉的通感,因为他有心盘。在来此的一路他都在凝炼心盘,哪怕闭着眼睛也知道已走过的道路以及方位,像穿行在脑海里已有的一个世界,哪怕眼睛看不见,心也是“清明”的。
假如仅仅依靠心盘,丁齐便只能去原先已到过的地方,如果拐个弯走向以前没走过的路,黑暗仍难以辨认。可是丁齐偏偏拐了一个弯,离开这条主路进入了岔道。须知东大营一带湖泊遍地、水系纵横,黑夜里乱逛是很危险的。
丁齐以棍梢敲地,在某种通感状态下,仿佛能分辨周围的空间景物,过了一会儿,他把棍子也收起来了,在这么寂静的环境下,脚步声够了。丁齐还有另一个结论,他此刻依仗的并不仅仅是听觉,另有一种不太好形容的感应。
方外秘法突破隐峨境之后,丁齐体会到了神识,神识像感官的延伸。在庄梦周给他推荐的,也提到过灵觉神识的概念,丁齐是借用了这个名词。但他并不喜欢那种很玄幻的解释,若丁齐本人也是某种修士,那也是学者型的修士。
到的灵觉与神识,丁齐本人已有亲身体会,但他却在思考另一个问题,所谓得灵觉与神识从何而来,它们诞生的基础以及原理是什么?
丁齐首先从通感现象得到了启发。其实通感并不是绝对意义的用一种感官取代另一种感官,而是大脑将一种信息加工成了另一种信息。那么通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所谓的灵觉!所有的感官互通,被大脑加工成综合的感知信息。
你却不清楚它究竟来自于哪一种感官,表面是一种精神感应,背后的原理却是潜意识综合了人所有的、甚至平时都意识不到的感知功能。当这种感知经过长期的训练变得清晰而稳定,成为一种随时可以使用的能力,所谓的灵觉也化为了神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