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血淬中华-第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仅仅几天功夫,义勇军各部轮番出击,在凤凰城至析木城、析木城至海城之间就几次成功伏击了日军的辎重粮草。虽然日军也派了不少的部队进行护卫,但是义勇军不同于其他清军各部,除了战斗力相当强,战法也极为灵活多变,地雷战、麻雀战以及夜袭战打得鬼子心惊胆战。桂太郎有心派大队人马接应,又怕清军乘势占领海城,真是进退两难。其实他最怕的还是义勇军,听鞍山、牛庄以及最近几天从其他几个地方撤回来的官兵说:“他们简直就是地狱中的魔鬼,不但武器先进,而且来无踪去无影,行动迅速、勇猛异常,根本就抵挡不住”。这究竟是怎么样的一支部队呢?畏惧之余,桂太郎心里对义勇军充满了不尽的好奇。
与此同时,在邢亮的提议下远征军还特别组织了若干神枪手小组,利用M1步枪远超于当时武器的卓越性能,在海城和析木城外围不断打日军的冷枪。由于每天都能敲掉它十个、八个放哨巡逻的日本兵,弄得驻海城和析木城的日军如惊弓之鸟一般,惶惶不可终日。
此时的海城,虽然东面还有析木城作为屏障,但通往析木城的道路,也时常被“良心大大坏了的支那人”埋上地雷而切断,因此海城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座孤城。
驻扎在海城的桂太郎现在可以说心情恶劣到了极点。清军四围海城本就把他闹了个灰头土脸,颜面尽失。前不久开始的辽河平原战役,他本想借此挽回一些面子,谁知先是合击鞍山的青冈联队大败而回,接着牛庄第九混成旅团又几乎全军覆没。为此,日军大本营中已经有人对他的指挥能力提出了异议,要不是有第五师团贻误战机,未能及时赶到的借口,他可真是百口莫辨了。现在清军几乎已经卡断了海城的后勤补给线,如果这种情形再继续下去,第三师团恐怕也要全体埋骨异乡了。
由于桂太郎中将这些日子经常无缘无故的发火,海城日军司令部的人员最近谁也不敢多说话,都怕不小心触了他的霉头。这天,心血来潮的桂太郎,不知想起了什么,要到城墙上巡视,几个参谋、副官只得战战兢兢的跟在他的后面。
自从日寇侵占海城以后,老百姓死得死,跑得跑,侥幸没有被鬼子杀害、又没有跑掉的百姓,平常也轻易不敢走出家门。虽然是大白天,东街上也依然是冷冷清清,除了巡逻的鬼子兵,根本就见不到人影儿。
桂太郎由第五旅团长大迫尚敏少将陪同,在春寒料峭中,登上了东城墙。看到师团长驾临,守卫东城的士兵们都打起了精神立正行礼。城高风大,包括桂太郎在内的一群鬼魅都不由得缩了缩脖子。
桂太郎与参谋们扶着城垛,试探着向析木城方向了望。一个副官害怕师团长中了敌人的黑枪试图去劝阻,但看了看桂太郎那冰冷、铁青的脸色,张了张嘴又把到了嗓子眼儿的话咽了回去。
已是早春时节,城外还是一片荒凉。通向析木城的大道上空荡荡的,看不见车行马走、旅人往来;光秃秃的田野里也没有往年那种肩挑人担、牛拉驴驮的备耕景象。
离城门口几十丈远的那棵还没有发芽的老榆树,在战火的薰烤下,越发显得没有生气。秃枝上落着的几只乌鸦,不知是受到了惊动,还是因为见到了桂太郎的狰狞,“呱呱”地叫着,盘旋着飞了起来。
桂太郎指点着城外,不时地向着身后的一名军官询问城外的情况。“叭叭”两声清脆的枪声,把刚刚平稳下来的乌鸦再度惊起。随着枪响,桂太郎的军帽被击飞,而桂太郎身边的那名参谋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一颗子弹从他的前额穿过,当场毙命。
被这突如其来的子弹吓得魂飞魄散的桂太郎带头蹲躲在城垛子后面,脸色煞白,两腮的肌肉还在不停地颤动,手下的军官更是大惊失色。一个副官连滚带爬地拾回那顶带有弹洞的军帽,不知是心有余悸还是迷信,或是有什么别的原因,桂太郎说什么也不肯再把它戴到头上。待了一小会儿,他才匍匐着远离了城墙垛子,小心翼翼地站了起来,故作镇静地命令炮兵向城外报复射击。桂太郎和海城的日军就这样担惊受怕地度过了噩梦般的一天,而这样的日子随着义勇军活动的进一步增强也越发的多了起来。
第四十一章 春帆楼风波
1895年3月19日,对马海峡,浪急风高。
悬挂着“中国头等议和大臣”旗帜的德国商船“礼裕”号和“公义”号正在驶向日本关门海峡,船上那几只高大烟囱里不断冲出的滚滚浓烟迅速逝向远方。中国头等议和大臣李鸿章,以及李经方、参赞伍廷芳、马建忠和美国顾问科士达等人都在领先的“礼裕”号上。
此刻,在“礼裕”号船首的天遮下面,李鸿章在李经方的陪同下正迎着海风卓然而立,他颌下那已经花白了的胡须随风不停地飘动着。仅仅七、八个月的时间,李鸿章就消瘦和苍老了许多,只有那两道山丘形的眉毛和双目中依然锐利的目光,还在显示这位掌控北洋二十多年,清朝末期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的威严。
72岁的李鸿章威风一世,却不料暮年蹉跎。他苦心经营多年的北洋舰队已经全军覆没,淮军又在中日战争中一败涂地,自己多年的心血不但付之一炬,而且还背上了甲午兵败罪魁祸首的骂名。现如今,为求挽回危局,他又不得不勉强奉旨出使日本。
李鸿章其实早就知道议和是个受累挨骂不讨好的差事:战争形势的发展,明摆着这次议和肯定要割地赔款,而只要割地赔款就会被许多国人斥责为误国、卖国。唉!想不到一世英名,到老却背上了遗臭万年的骂名。想到这里,他摇摇头不禁暗自长叹:国势积弱又岂止是鸿章一人之过?要不是自己在中日战争中确实指挥失当,有不可推诿的责任,心中有愧于国,自己又何苦以七十多岁的高龄尚如此奔波劳碌……
海浪涌动,船体颠簸,甲板上的人们也在跟着起伏摇晃。看到涌起的波涛,不时将带有海腥味儿的水花飞溅在李鸿章的官服上,李经方不由得有些担心。他上前一步,扶住似乎有些站立不稳的父亲,轻声说道:“父亲,海上风高浪急,您最近的身体又不太好,还是回舱里休息吧!”
虽然心下酸楚、凄苦,但李鸿章并没有在儿子和众人面前表露出来。他摆了摆手,然后转过身子接过随从手上的千里镜,朝东北方向望去:近看对马海峡波光粼粼,渔帆穿梭;远望只见茫茫大海水天一色,一碧万顷;极远处隐隐约约青烟数点,那便是马关了。
李鸿章知道:在那里等待着他的将是一场艰苦卓绝的谈判,唯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辽河平原战役的胜利,为他这次和谈增添了一枚极重的砝码,亦让他有了和日本人讨价还价的本钱。这个冯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以后有机会一定要见见他……
就在李鸿章为即将到来的谈判想起冯华和辽东大捷之时,冯华亦对李鸿章和马上将要进行的中日和谈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虽然他知道此次和谈中国肯定改变不了割地赔款的命运,但是自己仍然要竭尽所能,尽可能的让中国少受一些损失,为中国多保留一点儿重振国势的原气。
冯华对李鸿章的印象大大不同于现在的很多人,他知道单纯将李鸿章评价为卖国贼、刽子手是不太客观的。“弱国无外交”是很多现代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可不少人却都自觉不自觉的忽略了李鸿章所处时代中国的现状,中国正处在一个最萎靡不振封建王朝的末期。李鸿章由于对各列强本质、对中国自身实力认识的先天不足,导致了他“外须和戎,内须变法”总体方针的提出,也导致了他一生不断对外妥协退让的事实。
不过,有一点儿要引起人们的注意:李鸿章所签的许多“卖国条约”都是在外国列强兵临城下时签订的“城下之盟”,而且是得到满清朝廷认可的,因此将割地赔款的罪责完全加于他一人身上是并不恰当的。虽然李鸿章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一味主张外须和戎,甚至不惜牺牲民族的利益,换取满清王朝的苟延残喘,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一个个屈辱的历史记录,但不可否认他不但是一位有识见的外交家,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他的很多见识、观点都远远超出了当时绝大部分的中国人。
中日甲午战争的进程、发展和变化冯华可谓了然于胸,他明白由于朝廷上层抵抗意志的不坚定,中日双方将战争继续进行下去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到底能取得何种结果,主要取决于这次中日和谈。当然谈判桌外的许多因素,如局部战争的结果、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