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么自己前面的一切努力都将变得毫无用处。可是,要想取得慈禧对援助台湾的支持或认可,单靠主战派在事情暴露后的抗争肯定行不通,自己必须在各个方面都提前作出准备,而“舆论战”就是冯华一系列精心安排的重中之重。只要能在全国范围内营造出一种群情激愤、誓死抗倭的氛围,慈禧在作出决定的时候才会心存顾忌,主动权也才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舆论战”的安排布置,冯华从天津之行再次拜会严复时就已经开始了。在与严复的会谈中,冯华除了谈到自己“中体西用”学说的本意,以及对《天演论》的期待外,还特意拜托严复在京津两地办一份儿报纸——《国闻报》。其用意一方面是将其作为一个宣传维新思想和《天演论》的阵地,一方面就是为即将开始的台湾战役在舆论上造势。
冯华回辽东后,深知此事重要性的严复就在翁同龢的大力协助下,很快把开办报纸的相关手续办理完毕。接着,他又利用自己的影响,聘请了许多在京津两地颇负盛名的名士作为《国闻报》的编辑,迅速完成了《国闻报》的前期准备工作。
7月20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国闻报》终于在京津两地正式发刊。《国闻报》为双日刊,严复任主编,报刊内容除了包括刊载世界各国消息、中国各地消息以及摘自《京报》的上谕和奏疏等内容的政事近闻、中外近闻外,还用相当大的篇幅介绍了各种有关维新变法、民主科学的文章。
不过,出于冯华的授意,《国闻报》的新闻报导侧重于介绍正在进行中的台湾战事和旅大经济特别区的筹建工作。宣传维新思想时,《国闻报》也并没有简单地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行批判,而是采取“百家争鸣”的方式,充分邀请各界人士畅谈自己的观点、看法。虽然报纸上的新观点、新思想,每每会引来一些观念陈腐、思想守旧之人的痛声批驳,但《国闻报》的这种看似没有自己观点的办报方式,却立刻就引起了京津两地众多人士的极大兴趣。不仅是激进的维新人士、思想较为开通的王公大臣以及普通的官吏和市民百姓对其极为关注,就连许多的顽固分子也因为必须要对那些数典忘祖、大逆不道的言论进行鞭挞而时时加以注意。
仅仅两周的功夫,《国闻报》不但迅速在京津两地站稳了脚跟,而且还赢得了大量的读者,销售量扶摇直上,已经接近5000份左右。另外,在《国闻报》有意识地引导下,人们本已经十分高涨的反日情绪,随着台湾战事的深入报导再度开始升温。倭寇残酷镇压、屠杀台湾军民的事实让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心有戚戚、愤怒异常;台湾民众誓不从倭、拼死抵抗的无畏精神又让人们在暗自惭愧之余,心中充满了同仇敌忾的战斗激情。而如今“台湾七战七捷,倭寇第一旅团全部被歼”的巨大胜果,更是让所有的一切都达到了顶峰。不但倭寇不可战胜的神话再次被打碎,国人的士气和信心大为增强,而且报导中关于“血浓于水,反对割台;一雪前耻,誓死抗倭”的号召,还极大地激发起了全体中国人的爱国热忱与民族自豪感。
林肯曾经有过一句名言“你有舆论的支持,无往而不胜;没有舆论的支持,无事不败。”,这句话如今在“志愿军入台”一事上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台湾七战七捷,倭寇第一旅团全部被歼”的消息在迅速被中外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后,只不过短短两天功夫,一场声势浩大、遍及全国的反日援台运动就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
第三十五章 一石千层浪(下)
由于外界形势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变化,在皇宫松之阁召开的如何应对“义勇军入台”的御前会议已经连续进行了两天。以首相伊藤博文、外相陆奥宗光、藏相渡边国武、内相野村靖、文相德岛藩主等内阁诸大臣为主的“稳妥派”,与军部首脑人物小松亲王、陆军总监山县有朋大将、海军大臣西乡从道、陆军大臣高岛丙之助和陆军参谋次长川上操六中将等军方将领组成的“强硬派”,再次为战争的发展方向分成了界线分明的两个阵营。
原本御前会议刚召开时,会议的气氛虽然紧张激烈,但与会众人对伊藤博文提出的五条意见还比较认可,觉得确属切实可行的稳妥之策。然而随着日本驻清国公使小村寿太郎发来的一纸汇报支那国内动态的紧急电文,御前会议立刻失去了应有的控制。向来以强硬、狂妄著称的军方将领,再也抑制不住因第一旅团被全歼而产生的怒火,纷纷要求对清国的挑衅与蔑视予以最强有力的回击;而理智尚存的伊藤博文等人则以“连续征战,国内经济几近崩溃”为由,坚决反对盲目扩大战争的规模。双方你来我往、寸步不让,一时间陷入了谁也不能说服谁的僵持之中。
第三天早上,始终未能商讨出一个最终结果的御前会议继续在松之阁进行,但会议还未正式开始,与会双方就因为山县有朋对伊藤博文的一句讥讽之言,再次唇枪舌剑般的争执起来。“咳!咳!”,就在双方争吵得脸红脖子粗的时候,帷帐后面突然传来了一声低沉的干咳。众人心中一凛,纷纷闭上了嘴,本来乱哄哄的会议厅转瞬间就变得鸦雀无声。看到权威日重、城府日深的明治天皇神情阴鸷地从帷帐后面转出来,所有的人都连忙站起身垂手而立,直到睦仁端坐在宝座上之后,他们才小心翼翼的一一落座。
微微点了点头,睦仁阴沉的脸色稍微放缓和了一些:“诸君,你们都是大日本帝国的精英,当此内外困顿之际,正应该齐心协力、共渡难关。争吵有什么用?争吵能挽回第一旅团将士们的生命和支那人带给帝国的奇耻大辱吗?今天的会议,大家一定要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谁也不可再这般争吵个没完没了!”
“哈依!”,不管是伊藤博文的“稳妥派”,还是小松亲王的“强硬派”,在睦仁锐利逼人的目光下,都低垂下头响亮的应了一声。随后,在睦仁的示意下,小松亲王向与会者通报了桦山资纪和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再次从台北联名发来的关于台湾局势的告急电文,而外相陆奥宗光则宣读了刚刚才收到的清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致日本国的照会。得知支那人对“义勇军入台”一事矢口否认,情绪再次激动起来的众人立刻又接着那些刚才没有说完的话题议论起来。听着众人交头接耳发出地乱哄哄的“嗡嗡”声,睦仁心中禁不住一阵厌烦,不得不再次用自己那惯有的、带有特殊威严的咳嗽声制止了这种喧哗,御前会议这才真正进入了主题。
永远都是军服整齐、腰杆笔直,一副军人楷模样子的陆军总监山县有朋首先站了起来,他声音沙哑但却异常激昂地说道:“陛下!是可忍,孰不可忍?现在已经不单纯是占领台湾、维护大日本帝国神圣领土的问题了。支那人不但卑鄙下流,断然否认了他们背约出兵的无耻行为,而且还在其国内的报纸上连篇累牍地大肆渲染帝国在台湾的失败。如今,支那人举国上下都在叫嚣‘誓死灭倭,一雪前耻’,愚蠢地以为他们会轻松获得胜利。对于这样的羞辱,我们只有倾举国之力,以无坚不摧之势彻底粉碎支那人的一切抵抗,才能洗刷大日本皇军的耻辱,重新为帝国赢得尊严。臣下主张一方面必须尽快增兵台湾,封锁台湾海峡,将抵抗者困死在孤岛之上;一方面要利用眼下支那人背约的有利时机,再次进行全国动员,挺进渤海湾、登陆大沽口、进军北京城,将更多的支那领土置于大日本帝国的版图范围内!”
山县有朋的这番极端狂热的战争狂人呓语,虽然让伊藤博文等人不停地暗皱眉头,但却再次赢得了那些陆、海军将领们的轰然叫好和一片不绝于耳的掌声。不过,或许是明治天皇刚才的一番警告起了作用,“稳妥派”众人并没有如前几日那般立刻情绪激动的予以反驳,而是直到会议室中的喧嚣渐渐平息下来之后,才开始表达他们的意见。
然而有些出乎军方意料的是,内阁阁僚中最喜欢表达观点的外相陆奥宗光这一次并没有抢先发言,反而是那个向来言语不多的内相野村靖第一个站了起来:“陛下,山县大将的某些观点,臣下其实也非常赞同。面对支那人的公然挑衅,确实只有坚决予以回击才是最有效的武器,而且大日本帝国的尊严也只有用不断的胜利才能维护。然而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虽然是支那兵圣孙子的一句名言,但对于大日本帝国来说也同样适用。”
见天皇和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