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从回到异世之后,冯华比以前愈发显得沉稳了。虽然他轻易不发脾气,但是随着阅历的增加、地位的提升以及在义勇军中威信的日益增高,他举手投足之间都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度来。
此刻,冯华脸色一沉,让贺菱儿和龚芳都不禁感到有些心惊肉跳、噤若寒蝉。二人连忙站直了身子,眼皮儿下垂,头也不敢抬,唯唯诺诺了半天才由贺菱儿先说道:“冯大哥,对不起了!我们今天去追那位姐姐,本想拜谢完她的救命之恩就马上回来,谁知相互攀谈之下却异常的投缘,一时聊得痛快就忘记了时辰。不过,这位秋姐姐可真是一位了不得的奇女子,我长这么大除了冯大哥你以外,还真没有谁让我如此佩服。芳姐,你说是不是呀?”贺菱儿说到这儿,红扑扑的脸上禁不住露出了一丝向往的表情。
“冯大哥,菱儿说的没错,这个秋姐姐能文能武、性情温和爽直,别看只比我们大两三岁,可是没有一样不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龚芳也是一脸兴奋地证实着贺菱儿的说法。
“秋姐姐?”冯华心中微有所动,但却并没有往下深想,只是感到非常的惊奇:要知道,贺菱儿和龚芳这两个丫头虽然是从山沟儿里出来的,但是从小受到的良好教育、俊俏的容貌以及在义勇军中受到的全方位锻炼,已经足以让她们成为这个时代女性中的佼佼者。她们二人平时也是自视甚高,就连很多的男子都并不放在眼里,这个“秋姐姐”到底是何许人?竟会让她们如此佩服!
脸色稍微放晴朗了一些,冯华点点头:“嗯,算你们说的还有道理,这个秋姐姐到底是什么人呀?”
看到冯华已经不怎么生气了,贺菱儿和龚芳一下子都来了精神,两人立即一前一后地唧唧喳喳介绍起来。
“这个秋姐姐叫秋瑾,是浙江绍兴人,今次是随着他相公一齐来到京城的,目前暂时住在宣武门外的湘潭会馆里。今天,她也是听会馆中的同乡说‘抗倭英雄临榆镇总兵冯华受湖南名士谭嗣同邀请要到浏阳会馆赴会’,因此再次女伴男装偷偷溜出来观看。冯大哥,你现在可真是大大有名啊!”
“他丈夫是湖南湘潭人,前些时日刚花钱谋了一个部郎的京官。对了,他们进京的日子跟咱们还是同一天呢……”
看来贺菱儿和龚芳与秋瑾聊得确实非常投脾气,她们对秋瑾的情况了解得还是相当详细清楚。然而菱儿她们后面说的话冯华却什么都没听进去,此刻他的脑子里已经混乱成了一片,惊异、酸涩和惆怅等各种说不清的感觉不停地在脑海里盘旋回绕:这个第一次让自己感到心动的女子竟然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女英雄——“鉴湖女侠”秋瑾,又是一个让自己非常佩服的人,真是造化弄人呀!虽然秋瑾的婚姻并不幸福,将来也会离家出走,毅然走上革命的道路,可是眼下她毕竟已经成家了,自己难不成要……
其实最让冯华感到困扰的还不是这一点。自从知道这个年轻女子就是秋瑾,他心中就油然升起了一股敬慕的感觉,不过随之而来也产生了一个新问题:每当想到令自己钟情心动的人竟是秋瑾,冯华心中就有一种亵渎女英雄的感觉,并且无论如何都挥之不去。
“大哥,你怎么了?难道这个秋瑾有什么问题?要不我去调查一下!”发现大哥有些心不在焉,而且脸色也阴晴不定,李九杲不由得出声询问道。
“啊!到不是有什么问题,我只是感到有些惊异,一个年轻女子竟然会如此了得,还让我们眼高于顶的菱儿和芳儿都佩服至此,真是不容易呀!”连忙收拾了一下心情,冯华掩饰性地开起了贺菱儿和龚芳的玩笑。
见冯华好像还有些不大相信,贺菱儿急忙再次补充着自己的看法:“冯大哥,我们说的都是真的,秋姐姐确实是人世间少有的一个奇女子。别看我们跟着冯大哥你明白了好多新道理,可是跟秋姐姐一比,还是差了一大截子!”
贺菱儿一本正经的辨白,让冯华心中又是一阵苦涩:我怎么会不知道呢?在那个时代的女性当中,秋瑾的思想与见识无疑是最出色的,她绝对称得上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唉!历史的风云究竟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眼前的这一切到底是命运对自己的捉弄,还是对自己的挑战?
五月的颐和园山清水绿,优美异常。淡蓝色的天空柔和明丽,与葱郁苍翠的万寿山、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蜿蜒幽静的后溪河以及点缀其间的楼阁亭廊,组成了一副赏心悦目的图画。
在邀月门到石舫的那条依山水走势而建的长廊里,大清国的那位老佛爷正在饶有兴趣地欣赏着枋梁上的那些彩绘图画,并不时地向随行的德龄公主等女官讲述画面上的典故、传说和历史故事。这些东西虽然大家也都知道,但每一个人都装出从没有听到过的样子和聚精会神的神态,有人还不时地为老佛爷的博闻多学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这条彩绘长廊,咸丰十年曾毁于英法联军的战火之中,重修后慈禧命人从江南临摹了14000幅图画,彩绘于728米长的273间枋梁上。
看着太后兴致极高,李莲英一边小心地在前面引着路,一边轻声地向慈禧建议着:“老佛爷,今儿个没有风,咱们到佛香阁上遛遛吧!”
微微点点头,慈禧答道:“好吧!也好些日子都没到阁顶去过了,今儿个就上去散散心。”说罢,几乘软轿在一群宫女太监的簇拥下,沿着通向山顶的114级石阶,向着佛香阁走去。
佛香阁是一个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它高四十一米,顶端同建在万寿山顶上的智慧海琉璃坊一般高,是全颐和园最高的建筑。站在佛香阁的游廊上,可以俯瞰昆明湖,遥望北京城,揽尽京师风光。
来到万寿山顶,慈禧才在德龄公主的搀扶下从软轿中走出,迈步走向佛香阁。待到得佛香阁顶,她已是浑身汗津津的,并不停地喘着粗气。轻轻地摇了摇头,慈禧叹道:“唉!确实老了。上这么一个阁子,就喘成这样,真是不服老不行呀!”
“老佛爷可不老,奴才比您还小十二岁,现在喘的不是更厉害。”李莲英的马屁功夫确实了得,他不说自己一路上跟在软轿后面屁颠屁颠地跑前跑后。
看了看太后没有不悦的表示,他又继续恭维道:“老佛爷,就凭您这身子骨儿,奴才看就是再有个三五十年也一点儿都没问题,咱们大清国还得靠老佛爷您给掌舵呢!”。
慈禧笑了,温声说道:“就你会说话,再活那么长时间还不成了老妖怪。再说如今皇上已经亲政了,还有什么事用得着我呀!”
“皇上虽然亲政了,但是到底还年轻,不如老佛爷您考虑问题全面周到。而且自从和倭奴签完和约以后,朝野上下都纷纷要求改革变法,像这样影响我大清盛衰的大事如果没有老佛爷您给把关,还不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李莲英小心地回着话。
听李莲英提到“改革变法”,慈禧忽然想起了一件事:“对了,昨个儿皇上还着人送来了一份儿变法方案,好像就是前些日子那个领着举子们去都察院上书的康有为写的。我看了看,你还别说这个康有为到确实有些见识,虽然其中的观点我并不完全赞同,但他对大清目前存在的一些弊端却看得很清楚。看来,再守着祖宗的老规矩,一点儿都不变是不成了!”
“老佛爷英明,变法确实已是大势所趋。不过,此事毕竟事关重大,究竟该怎么变,还真得好好想想。”深明慈禧想法的李莲英乖巧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是呀!现在每个人都提变法自强,可每个人的观点都不一样。像那个康有为,如果完全按照他的想法去做,那大清的江山还不乱了;李鸿章要说也是个极有本事的人,可他搞了三十年的洋务,到头来还不照样输了个一败涂地。唉,变法到底该怎么变呢?”慈禧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见慈禧这会儿心情很好,又恰好提到这个问题,李莲英在一旁适时说道:“老佛爷真是睿智圣明,康有为的变法方案确实太理想化了,根本就不具有实际的操作性。这两天,京城中都在盛传,那个取得辽东大捷的临榆镇总兵冯华与康有为就变法的观点进行了长时间的辩论。据奴才了解,冯华的想法跟老佛爷您到是很有点儿相似之处!”
“噢!冯华竟然对如何变法也有自己的设想?真没想到,他还是一个文武全才。”慈禧显然被李莲英的这番话勾起了浓厚的兴趣,稍微停顿了一下,她又接着问道:“冯华到京应该有十多天了吧!他还没见到皇上吗?”
李莲英躬了一下身子答道:“皇上这些日子身体一直不太好,还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