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过虽小而深探其意。法无定科,任情以轻重。人有执论,疑之以阿伪”。故受罚者无所控告,当官者莫敢正言。在这里,有些官吏毫不隐晦地揭露了君主任情量刑的恶果,一方面是,任情量刑与法无定科互为影响,任情量刑,必然造成法无定科、法无定科又使任情量刑滥不可止。
综上所述,长孙无忌不仅为唐太宗夺取政权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法律方面也作出了重要建树。他的法律思想值得我们进一步去发掘探索。
(作者:潘以功)
【长孙无忌诗集】
(共8首)
新曲二首其一
侬阿家住朝歌下,早传名。
结伴来游淇水上,旧长情。
玉佩金钿随步远,云罗雾縠逐风轻。
转目机心悬自许,何须更待听琴声。
新曲二首其二
回雪凌波游洛浦,遇陈王。
婉约娉婷工语笑,侍兰房。
芙蓉绮帐还开掩,翡翠珠被烂齐光。
长愿今宵奉颜色,不爱吹箫逐凤凰。
五言春日侍宴望海应诏
灵夔振穷发,淑景丽青阳。
千乘隐雷转,万骑俨腾骧。
目极三山崄,流睇百川长。
仙湖遥蔼蔼,蜃气远苍苍。
下物深逾广,引浊清讵伤。
带雾含天碧,浮霞映日光。
楼台自接影,云岛间相望。
春波飞碣石,晓浪拂扶桑。
喧声骋游□,旅浴恣翾翔。
群鸥心久狎,如何□稻梁?
五言〔仪鸾殿〕早秋侍宴应诏
金飙扇徂暑,玉露下层台。
接绶芳筵合,临池紫殿开。
日斜林影去,风度荷香来。
既承百味酒,愿上万年杯。
与欧阳询互嘲
耸膊成山字,埋肩不出头。
谁家麟角上,画此一猕猴。
灞桥待李将军
飒飒风叶下,遥遥烟景曛。
霸陵无醉尉,谁滞李将军。
五言奉和行经破薛举战地应诏
天步昔未平,陇上驻神兵。
戈迥曦御转,弓满桂轮明。
屏尘安地轴,卷雾静乾扃。
往振雷霆气,今垂雨露情。
高垣起新邑,长杨布故营。
山川澄素景,林薄动秋声。
风野征翼駃,霜渚寒流清。
朝烟澹云(上罒下干),夕吹绕霓旌。
鸣銮出雁塞,叠鼓入龙城。
方陪东觐礼,奉璧侍云亭。
五言侍宴延庆殿同赋别题得寒桂丛应诏
根连八树里,枝拂九华端。
风急小山外,叶下大江干。
霜中花转馥,露上色逾丹。
自负凌(上文下羊)性,岩幽待岁寒。
【永寿坊村家谱与长孙无忌】
距永寿县城40公里处的槐山脚下,有一个名为永寿坊的村子,境内原面开阔,耕地充裕,群众富足,历史悠久,自古闻名。
据《永寿县志》记载,从西魏大统十四年(548-558年)永寿境内建广寿县,县治就在永寿坊村,先属泾州,后属豳州;北周明帝二年(558年)迁永寿县治至今永寿村,改县名为永寿县,属新平郡。唐武德二至四年(619-621年)复置永寿县,居豳州,县治在麻亭(今永平乡),唐贞观二至三年(628-629年),又迁县治至永寿坊村。唐兴元二年(785年)德宗李适复迁县治于永寿村。前后算来,永寿坊村作为永寿县的军、政、文化要地时间长达167年之久。加之该村长孙氏家族唐时出了一个名相长孙无忌,所以自古以来,永寿坊村就是一个历史上很有名的村落,该村的长孙氏家族为永寿县的名门旺族。
2003年,永寿坊村长孙氏族面对和谐盛世,遂起修谱之心。于是由该族长孙振文、长孙振敏、长孙书亭、长孙仲泰、长孙学亭、长孙博等人组成了一个修谱小组。由长孙氏的八十世孙长孙振文、长孙振敏和董沐谨执笔撰写。历时一年,于2003年12月15日修撰完成了《永寿坊村家谱》。
家谱是一个家族内部的信史,是家庭演变的记录,是以严整的单位、明确的分类,用以记叙人、事、物的录籍,是纯正血统的可靠蓝本。一部完善的族谱记录着每个家族的发源、生息、繁衍的过程。《永寿坊村家谱》,就是永寿坊村长孙氏家族的一部鲜活的生命史。
据《永寿县志》记载,永寿坊村的长孙姓氏相传是唐相长孙无忌后裔,祖籍河南洛阳,唐初来永寿坊。初来者长孙步云,自称是长孙仁的二十四代孙,定居永寿坊村。今长孙姓聚族永寿坊村,分支龙头沟村。
同《永寿县志》记载相似,在永寿坊村的村民中流传着另一种关于长孙家族的传说。说是长孙无忌在唐时的朋党之争中被许敬宗、武后一派陷害失宠后,被唐高宗贬到了黔州(今四川彭水县)。朝廷随即派杀手一路到黔州刺杀了他,并祸及家族。长孙无忌的儿子为了使父亲落叶归根,于是准备将父亲的尸体运回洛阳老家安葬,半路打听到洛阳老家的族人也已遭通缉杀戮,便改道长安方向,当时京城长安城内凡和长孙无忌来往甚密的官员也同遭祸患。无奈之下,长孙无忌的儿子便载着父亲的尸体一路北上来到了永寿坊村,以金头玉身安葬父亲于此。自己从此也隐居于此。半道途经五峰山(永寿、乾县、礼泉三县交界处)的时候,为了惑众遮目,他曾将父亲的头埋在了永寿境内的上邑乡南顺什村。至今南顺什村埋有长孙无忌头的一个小山包,人们还叫它无忌头。长孙无忌密葬于永寿坊村的事后来被官方知晓后,直到民国时,凡来永寿做官的官员,上任前都要先去永寿坊村拜祭长孙无忌,村民为了接待这些一拨一拨的客人,就在长孙无忌墓旁建了一个占地四十亩之大的拴马桩场,供来客歇息,安置车马,并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戏楼,供来客休闲娱乐。后来,村民实在无力应付这些络绎不绝的来客,就对外宣称,该村的长孙无忌墓为假墓,是衣冠冢。慢慢的,永寿坊村便无人问津,安寂了下来。如今四十亩大的拴马桩场已没有了踪迹,戏楼虽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毁坏,但经过修复仍在。从长孙无忌后裔繁衍至今,永寿坊村的长孙氏子民已达1339口。
该族唐初至今千余年,没有流传谱牒,仅存各支系清末民初一些支离破碎的篇章。民国时期长孙邦俊,长孙有章曾修家谱一册,也未能留存,仅找到了初修谱。这次修谱,摈弃旧规,本着男女平等的原则,入赘男之子与兄弟同列,抚养不作区别,独女入谱。行辈字从北魏时的世祖长孙仁起至24世祖长孙步云,记叙清楚;从25世祖至64世无考;从65世至今83代记载完整。
该《家谱》共分为序言、凡例、姓氏溯源、姓氏考证、行辈字、世祖谱、长孙氏名流、重修长孙无忌墓草图、长孙氏家规、长孙氏世祖谱、东分谱、西分谱、南分谱、北分谱、中分谱共14个部分。《家谱》收录了自十六国时代至民国时期的长孙氏名流60余人,其中就有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父亲长孙晟等人。《家谱》不仅翔实地记叙了永寿坊村长孙氏家族的繁衍变迁,同时也为研究永寿县的历史变迁、古时民居分布、社会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咸阳日报2007-10-25史**陈文明)
王孙怨 第一章 温柔的烈女子
更新时间:2009…3…22 15:40:01 本章字数:3568
萧子枚在床上躺了三天了,剧烈的疼痛时时折磨着他,但他仍然很是庆幸。
凄厉的刹车声犹然在耳,刺目欲瞑的车灯照出心尖的脉动,身体被撞飞的瞬间看到那个世界的最后一眼,是殷红的鲜血从自己的腹腔里喷出……
最后一刻,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才三岁的儿子。
希望小冰冰平安无事。
已经是死过一次的人了,还能有再活一次的机会,哪怕生活给与的是苦难和艰辛,对他来说也已经是最大的幸福。
穿越到唐朝就更可以算是无足轻重的小事了。
破弊的屋顶漏下来的斑驳光点正正的洒在脸上,他惬意的闭上眼睛享受这第二次生命,这时突然听到门外的对话声逐渐大了起来。
“我们家不能留你,你还是回去吧!”这说话的是他的母亲周氏,她语调低沉,声音中有着莫名的哀切,却又分外的坚毅。
“婶子,撕毁婚约的是我父亲,想要巴结邹家的也是我父亲,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嫁给那个邹广河的,我李文娘生是萧家的人,死是萧家的鬼,婶子,我求您了,您就让我留下吧!”这是一个年轻女子的声音,稚嫩,柔软,却坚定不移。
周氏叹了口气,“文娘,婶子知道你是个好孩子,婶子都知道!但是……你这样偷跑出来……唉,婶子不能留你呀!”
顿了顿她又说:“好闺女,你还是回去吧,你和枚儿虽有婚约在前,但是你们毕竟没有成亲呀,你父亲怎么可能会同意呢!去吧,听话!”
砰砰砰,好像是磕头的声音。
“文娘,你这是干嘛,快起来,你快起来呀!”
“婶子,我不走,您别想赶我走,我是萧大哥的未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