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鸿训连忙还礼:“咱们都是为了国事,不必如此多礼。来,坐下喝茶。” 他自己也喝了口又道:“皇上行事每每都有出人意表,望行之以后奏对国事,都以天下为重,若皇上所作所为实有益于大明,即便不合祖制,也要支持。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法,拘泥不化只会让大明越陷越深。”
“下官受教了!”成基命说得甚是诚恳,之前他象朝中许多人一样,对刘鸿训当任首辅,多少都有些替韩鑛打抱不平,毕竟刘鸿训才是万历四十一年的进士,论资历怎么比得上韩鑛。现在他却是知道以刘鸿训的胸襟做这首辅当之无愧。
成基命与刘鸿训再无隔阂,喝过一轮茶后,成基命也不避忌的问道:
“首辅大人,这次若是荣归后,内阁将还有谁补进来?”
刘鸿训思虑一会道:“嗯,现在英国公风头正健,孙承宗大人又去了辽东,只怕入内阁是意料中的事情,就算朝臣不说,皇上也会提出来。”
“内阁是要有一位知兵的大学士,英国公入阁正好!”
“至于还有一位,只怕如你所说真的是要廷推了。工部左侍郎刘宗周倒是条件不错,资历,才识都是有的,老夫先前也很看重他。可惜他少年得志为人太傲,若他掌权,只怕与皇上不得相处。你看他从万历二十三年中进士,一语不合就引疾归里,为官的时间还不足老夫。他这样的人,或许为仕林清流所重,但作为辅臣,意气用事乃大忌。是以老夫不选他!”
“吏部右侍郎何如宠倒也不错,只不过稍差于你,既然吏部进了一位,那么就不好在取他了。礼部左侍郎李标条件也可以,不过年纪偏大了些,右侍郎温体仁呢,只怕得不到大臣的推荐。剩下这一位,只怕还是要听皇上的决断。”
成基命消化了刘鸿训的分析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人选多半还是看孙大人举荐的是谁?”
刘鸿训点头道:“极是,极是!不过是谁入阁影响有限,现在大明最紧要的就是兵,吏,户三部,一旦女真人的攻势减弱,皇上必然会再拿吏治做文章,行之要早做准备。”
刘鸿训已然将成基命作为自己的后继之人,成基命也大是佩服这位为国为民的首辅大人。当下两人相谈甚欢,直到傍晚时分才离去。刘鸿训原本还想留着他在府中吃饭的,但转念一想,大臣相交虽然皇上不追究,但毕竟惹人闲话,还是慎重点好,也就没有再挽留。
见完成基命,刘鸿训心情大好,吃过饭,连夜将奏折写好。在奏折中,刘鸿训不仅推荐成基命入内阁,还将他们这次会面的经过也写了进去。毕竟有些事遮挡不住,还不如直接上报圣上绝了后患。过了两日,他又去了趟孙慎行的府邸,两人商议一起上书皇上,致休归里。
至从广宁兵败后,两位内阁大臣因病出缺,孙承宗又去了辽东,朝中不少人都把眼睛盯到了内阁大学士的位置上。毕竟崇祯朝的内阁大学士不比以前,不再是一个正五品的小官,而是从一品的朝廷重臣,权力已然凌驾在六部尚书之上,内阁大学士成了名副其实的宰相。
是以,刘鸿训的折子还没有递上去,那些串门路的人陡然多了起来。人去得最多的便是韩鑛的府邸,随时都有人在厅里恭候,搞得韩鑛不厌其烦,索性让家人把求见的官员一律挡在门外。最惨的还是贺逢圣,论资历他是最浅的,前来拜访他的官员无不都是远胜于他,他又不能象韩鑛他们一样,来个闭门谢客,只好苦笑一张脸应付。
我听了贺逢圣的诉苦不由大笑不已,那些前去他门前走门路的也太笨了,不知道贺逢圣于我无话不说,纯粹是自讨没趣。少不得我还要给他们一顿训斥!
看罢刘鸿训两人递上来的折子,让我有些意外。 他们能够主动退位让贤,不由得我不感动。特别是这几年他又尽心尽力的帮我打理朝政,若不是他主动提出,我倒还真不好开口让他致休。对于这样的一个臣子,我也不能让他太吃亏。沉吟一会,就有了想法。至于新进的内阁人选,倒让我颇费了一番心思去思量。
第五卷 战火烽烟 第一百零五章 非我族类
更新时间:2008…10…14 23:15:59 本章字数:6014
第五卷 战火烽烟 第一百零五章 非我族类
即便刘鸿训他们不提出致休我也打算增加新的内阁成员进来,这里边有我矛盾的地方。内阁中毕竟还是要选些资格老的大臣进来压阵,不然下边的臣子难以信服内阁的权威。但内阁又可以说是最繁忙的地方,那些老臣子都七老八十的,身体健壮还好说,若有些小病小痛,实在是不堪重负。所以新选进来的内阁大学士不单要有点资历,而且身体不能太差,否则我要做的事情就多了。
到了十二月初的时候,刘鸿训跟孙慎行最后一次参加朝议,主要是过过场子,正式提出辞呈。我也给了他们相当的荣耀,分别授以太傅,太保之位,赐良田八百亩,同时恩荫一位子弟入朝为官,以告慰他们这几年兢兢业业的为我办事。
“你们都是朕登基后首任的辅臣,荣休后好好养着身子,跟着朕看看这江山如何重现太,成二祖时的繁盛。京中的宅子仍给你们留着,你们的儿子不是还在京里任职嘛,喜欢在哪住就跟朕说一声,朕会让人安排。”
刘鸿训带头跪下谢恩道:“臣顿首叩谢皇上天恩,臣在老悖之年得遇陛下位列辅臣,实惶恐之至。现今残躯多病,已不能再报效圣上。幸得朝中贤能之臣比比皆是,望皇上择而用之。京中府邸还是请皇上留给新进的内阁大学士,犬子德薄才浅,住在大学士府恐惯坏了他们,微臣已经在前街买了座宅院给他们,微臣要是来京,还可以住在儿子家中。”
我知他是不愿自己儿子太张扬,也就没有再勉强。待他二人起身回班后,廷下的众臣都眼直直望着我,等我说话。他们知道接下来就该推荐新任的大学士入阁了。大明虽不设宰相,但经过我在登基伊始的改制,内阁大学士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宰相了。这次内阁出缺有三人之多,谁不想入阁拜相啊!我环视了一圈才缓缓道:
“刘爱卿,孙爱卿荣休后,内阁的人手少了点,乘着两位大臣都还在,今日就把空缺补齐了,也好让两位老大人安心归故里。李长庚,开始吧!”
吏部尚书李长庚出班道:“遵旨!”
大臣们在刘鸿训还未上折子前,就开始准备了,所以廷推进行的很顺利,写好的推荐折子全部交到了李长庚的手上,成基命作为副手在一旁负责登记。其他大臣都伸长了脖子望着他们两个,在场的只有两位辞职的辅臣,英国公等数人面色正常。
很快李长庚就把结果统计出来了,得举荐最多的是刘宗周,然后是礼部左侍郎李标,成基命排在了第三,后边接着是六部尚书 ,何如宠,郑三俊,郑以伟等人。一共推出了十二个供我参选,不过稍微有些奇怪的是:英国公居然连前三都没有排到,只是在第八位,真不知这些四品以上大臣们是怎么选的!!我拿着名单看了两遍才道:
“嗯,都是栋梁之才,朕要好好斟酌一番,明日听朕的旨意吧!”
满朝文武躬身应道:“遵旨!”
下朝后我对着每个名单的人员逐一逐一的考虑,刘鸿训向我推荐的成基命我还是满意的,吏部要一个不偏私的人来掌握才行,这算是接了刘鸿训的班。孙承宗虽然还是内阁大学士,但毕竟人去了辽东,不能事事都发专递去问,兵部尚书王永光缺乏应变之才,主理兵部已是勉为其职,自然是进不了内阁的。
袁崇焕倒有资格,但是现在他人都难以自理。前几天我去看过他一次,还是全身不能动,他看到我一个劲的流泪。虽然我已经下旨让天下名医来会诊,可目前还没有取得什么效果。撇开现在我跟他的君臣身份,作为他的一个后世敬仰者,我也不希望一代儒将就这样在床上过下半辈子。现在只有指望傅山回京能拿出点办法来。
目前大明已是多事之秋,内阁自然不能少一个知兵的辅臣,朝中能当此重任的只有张惟贤了。这个张惟贤也恰恰在这推荐名单中,不过我还是要好好想想。能够入主内阁的,在我心目中还有开国公常炎林,定国公徐子文。常炎林给我的印象很深刻,特别是我跟他第一次见面的情景,到现在还仍旧记得很清楚。他那种直率豪迈的性子在朝臣中是少见的,徐子文为人圆猾了点,把他们调出来也不错,可就是要我再找人顶他们在湖广的缺。相较而言,把张惟贤放在礼部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