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gl]凰涅天下-第5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完颜宗懿的大军受阻于霸州城外时;金国边境的永清县也并不安宁。
  永清隶属燕京,即宋人所称的幽州或燕山府,它在金国边境与宋朝河北边境的益津关(即霸州城)、淤口关(破虏军治所)构成一个战防三角,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在宋辽战争时期;永清是双方交战的缓冲地;宋辽两军多次在这里展开拉锯战。澶渊之盟后;两国以拒马河、白沟河为界河;界河之北为辽境;包括永清。辽军在永清布防三千兵员;防御宋朝的益津关和淤口关。金国灭辽后;仍在永清置三千常备兵,在金宋战争时期,则增兵数员不定。
  现在永清城内有一万兵员,增兵七千人主要是为了接应东路金军运回的财货生口,包括一千骑兵、六千步卒。
  自从这七千金兵进驻永清城后,城内就颇不安宁。
  永清的守将是女真千户阿忽鲁,七千调兵的统领是女真千户沙古质,阿忽鲁以前是完颜宗干麾下的猛安,而沙古质是完颜宗磐的支系,两人同处一城时有龃龉。而且永清的城池并不大,除了驻扎守兵外,女真兵的家属奴隶也住在城内,沙古质这七千人马进来后,城内就有些挤。两军为了抢营盘和水源,时有冲突、械斗发生。
  眼见争端越来越大,两军协商解决,阿忽鲁提供部分粮草,而沙古质移驻城外,两军互不干涉,这才解了纠纷。
  沙古质率他的七千人马永清城南二十里外的后奕村扎寨。
  这里曾经是宋领杨延昭后奕营的驻兵地,已经荒废了很久,后来成为汉民村子,名为后奕村,现在住着三十多户人家。沙古质在村子的西北面扎营,并未占据村子驱赶汉民,因为金国境内的这些汉民村庄承担了金国的粮赋。
  驻寨后奕村外之后,沙古质的军队距离宋朝的霸州益津关只有三十里,离淤口关只有二十余里,金营探马每日都会在南面二十里内巡弋。
  二月十九这日清晨,探哨在营寨西南十五里外发现宋军出现,打着淤口关破虏军的旗号,听蹄声、观扬尘和旗帜,应有三千骑左右。
  沙古质闻探马回报时几乎不敢置信,瞪眼吼道:“宋人竟敢跨过界河,攻打我军?”
  事实上,包括沙古质在内的所有女真将领,没有人认为南朝敢攻打金国。所以永清现有的金军虽然达到一万人,但三千驻城守军中只有一千骑是女真正兵,另外一千是阿里喜,还有一千是汉军步兵;沙古质的七千人马也只有两千骑是正兵,另外五千都是辅兵和汉卒。
  尽管沙古质十分震惊,但反应很迅速,立即点齐两千骑兵出营,五千步兵则留守营寨,同时传报永清城,让阿忽鲁戒备宋人还有另外兵马奇
  袭。
  沙古质的谨慎没有多余,宋军确实另外有三千步兵也从淤口关出发,推着骡马套车的双弓、三弓、四弓、八弓床子弩等,跨过界河,走东北方向攻打五十里外的永清城。
  阿忽鲁接到沙古质的传报后不久,放出城外的探哨就探查到这支宋军。永清城内立即警戒备战,阿忽鲁率一千骑兵出城迎击宋军,两千步兵则留守城内。
  无论沙古质还是阿忽鲁,这时都没有意识到这是南朝大举进攻金国的先锋人马,而是以为宋人攻打永清是为了缓解东路金军对河北的进攻势头——打下永清后就能对霸州形成夹击之势,从而夺回霸州,威胁东路金军的后方。
  因为对形势的错误判断,阿忽鲁只向距永清最近的固安和百里外的范阳通报敌情,并没有向燕京路都统府求援。
  当然,这也是因为宋军攻打的两路兵员都只有三千人,沙古质和阿忽鲁都坚信自己能够打败宋军。
  如果宋军分路攻打后奕营和永清城的兵力只有这六千人,的确很难夺下永清,但是,这六千人并不是此次攻永清的主力。
  在永清城正北十七八里外,有个汉村叫杨官营,因为杨延昭的将营曾经驻扎在村庄西南一里处而得名。那里现在已成了大片灌木杂草丛生之地,村里很少有人去那片荒野地。
  就在这日凌晨,天光初白的时候,这片杂草地里突然冒出一道道黑影。
  从蒙蒙天光下可以看见,这些人腿上都打着青白行缠(青白两色布的裹腿),身上穿着仅及膝的夹絮袍子,袍子外面还穿着一件宋人禁军常穿的紫衫,紫衫外面又套着一件褐黄色的背子,后面背心处都绣着“威虏”二字——竟然是据说早被金军消灭的霸州“威虏军”。
  这些似乎是威虏军的宋兵是从这片杂草地的某个极隐蔽的地道口跃出来,前后足有一千人众。寂静而迅速整队后,便疾步往南行军,奔袭永清城。
  在永清城东北二十里外,是董家营汉村,因为杨延昭麾下的董姓部将以前在此驻兵而得名。在董家营和永清城之间有一座寺庙,名永林寺,据说是六十年前嵩山少林寺的永林禅师云游辽国而建,在永清、固安二县拥有很多信民,香火十分旺盛。
  因为辽国时佛教就很昌盛,契丹建国二百多年,汉化影响很深,国内许多契丹贵族、汉人官吏和平民百姓都是信徒。金国女真人虽然信奉萨满教,但对于遍布境内的佛庙也采取了顺其自然的态度,所以原辽境内的佛庙没受多少影响,香火兴旺的依然兴旺。
  在永清城八里外的这座永林寺里,有一百多名汉僧,这些僧人每日都要敲钟做早、晚课,逢初一、十五更是四钟齐鸣,宏亮
  的钟声能传出八九里远,永清城的金军听了几十年,都已听习惯了。
  在这日上午,就在阿忽鲁带兵出城后不久,寺内钟声又悠远地传来。城内金军并没有放在心上,因为有信徒布施做法会时,寺内就要齐鸣法钟,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所以城内的金军无人起疑。
  宏亮的钟声持续了两刻钟,余音尚未完全散去,从杨官营奔袭而来的一千宋军突然出现在永清城北城外。
  金军万万没料到宋军会从后方袭来,城楼上的汉卒都有些骚动起来。
  留守的副将是女真谋克兀里哈,当即吼了几声,稳住城上军心。但见城外宋军步卒约千人左右,停在二百步外,手里拖着兵器,站没站相,松松垮垮的样子,兀里哈心里便生了两分轻视,但还是下令守城不出。
  便见城下宋军指着城上,嘻嘻哈哈地开骂,又有几十名宋军解开裤子,撩起衣衫往城这边撒尿,后面的宋军都哈哈大笑,有些宋军还转过身去往城这边摇屁股。
  城上的阿里喜都骂开了。兀里哈悖然大怒,猛然拍在城垛上,女真勇士安能受这等羞辱?立即喝令:“开城门,杀了这些低下的宋狗!”
  跟着,北门打开,兀里哈亲自率领五百阿里喜和五百汉兵出城迎战。
  宋军突然号令四起,各人迅速跑步站队,端列阵容,顿时肃然杀气。
  兀里哈大吼一声,率军冲杀过去。
  孰料,就在两军交战之际,城内突然传出减杀声。
  五百名宋军锐士从城中四处地道口杀出,各持着劲弩、弓箭和陌刀,集中杀向北面城门。
  这五百锐士是从永林寺地道而来。淤口关的宋军用了四年时间,挖通了永林寺通往城中的八九里地道。
  这些宋军能够瞒过金军巡弋界河北的探马,出现在永清城后方的杨官营、永林寺,不是神兵天降,而是神兵地出——从宋境淤口关的地下战道通行过去。
  这个地下战道最初是杨延昭率领军民修筑,而淤口关通往永清县的地道,仅仅是杨延昭构筑的河北地下战道的一个分支。
  在宋辽澶渊之盟前,永清、固安二县都属于宋境,杨延昭率兵驻扎二县,为防御辽军,他在辖境内设立七十二座连营,每营相隔数里,驻兵百余,并令军士在这些哨营的隐蔽处修筑地下战道,埋伏水缸,既能及时侦听辽骑,也方便伏兵出击。
  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后,两国以拒马河、白沟河为界河,永清、固安都归入辽境。辽军废弃了宋军之前修筑的将营和哨营,在平原上新筑了城寨,即现在的金军永清城。
  这时杨延昭奉命总镇河北东路边境,包括广遂军州、安肃军州、雄州、霸州、高阳——朝廷
  设为高阳关路,以杨延昭为高阳关路的兵马都总管,和界河以北的辽军对峙。两国在澶渊订盟后没有再次发动战争,但在最初的十几年内,边境的小规模战斗仍然时有发生,辽军多次跨河犯边劫掠,被杨延昭率军打退,有几次都打到界河以北二三十里,甚至攻到辽军永清城下才退兵。
  杨延昭上奏朝廷说,辽人侵我大宋之狼子野心不死,我朝御敌必得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