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思菊喃喃地念着他山之石,也不知怎么一种福至心灵,眼睛一亮,道:“会不会是……”后面的话到底是没有说出来,而是拿起笔,挪过一张纸,在上面写下了一个人的名字,问:“程伯伯会不会是让你用他来破开朝廷的乱局?”
周密之!?
凤九渊看着这个名字,暗道:“老夫子也知道我培养周密之的用意么?以周密之的才具,出任首相是绰绰有余,只是威望还不能慑服众臣,便是我将他抬了出来,怕也破不开这乱局吧?老夫子说的他山之石若不是指周密之,又会是谁呢?”越想,越觉得这他山之石就是周密之,便问思菊:“怎么破?怎么可能破得开?”
思菊道:“这个我也不知道了!”
凤九渊道:“要不这样……”说着,拿起笔在纸上写划了起来,思菊见他写着:官卓成升任核审部尚书,闻越出任大都督。写完后,他问:“如何?”
思菊道:“你若是问禁卫军右卫将军刘思菊,我便说:一切听从皇上圣裁。你若是问凤鸣宫都管女使刘思菊,我只能说:对不起,后宫不得干政,你还是问大臣们罢。但你若是问……嗯,私下里问我的话,我便说:或许是个办法!”
凤九渊高兴得哈哈地笑了起来,道:“去吧,派个人宣华子启……”
官卓成升任正三品衔核审部尚书的诏命一下,反对派的大臣似乎看到皇帝屈服的迹象了,都说这是为官卓成入主中书铺路了。也有说,在宣布官卓成荣膺下一届内阁首相的诏书还没有颁布之前,说一切都为时过早,还是先看看情况再说。
但关于闻越的任命,也立时让满朝上下昏了头。
大都督之位不是内定给周密之的么?怎么突然给了闻越呢?那周密之又该作好安排?
一时间,很多人都猜不明白,皇帝这两道人事任命的诏书后面又藏着什么阴谋。
没过两天,内阁接到来自驻联合抵抗军全权特使史箴的荐举表章,他荐举周密之竞选下一届内阁首相。
周密之是以副都督身份,加兵部尚书衔统帅和指挥联合抵抗军旗下所有陆战士兵作战的最高军事主官,也是凤凰界委派至联合抵抗军的最高级别官员。虽说史箴同为正二品级别,但在具体事务上,却要归周密之节制。正是这样,满朝大臣都才断定周密之必是大都督府改制之后的第一任大都督人选。也不知史箴哪根筋不对,竟然把周密之给拱了出来,让他参加下届首相的竞选,这顿时让中京城炸开了锅。
有人说,周密之是大将,不是文臣,没有资格竞选首相。可也有人说,周密之挂着兵部尚书衔,那就表示朝廷肯定了他文臣的身份,那他就有资格竞选首相。也有人说,周密之若是入主中书省,怕就会开启将领干政的先河,不是什么好兆头,应该坚决予以制止。
史箴的这份举荐表章一上,形势陡然急转,包括武定中在内的所有内阁大臣,都有意无意地放出消息,声称他们会支持周密之。
即便如此,也不足以令周密之获得竞选的胜利,但却足以打乱反对派的阵脚了。
为何如此说呢?
首先自然是因为周密之在军队里拥有崇高的威望,他担任首相,军方上下自然是全力支持的。其次,周密之深得皇帝信重,虽说他并未得到皇帝的提名,但在这般诡异的局势之下,他既参加竞选,皇帝必然是全力支持的,如此一来,又给他增加了几分胜算。第三,周密之是已故太傅师若般的学生,而在反对派里,师若般有着极高的影响,很多人都是师若般的门生故吏,周密之的参选,无疑会使他们分化。第四,周密之还有个身份,是神拳宗师鲁观海的关门弟子,鲁观海在江湖上声望极高,他这一参选,大半个江湖都会支持。而江湖门派也地方豪强和官府关系错综复杂,受他们的影响,某些原本支持官卓成的地方官怕是也会转向支持周密之了。这样一来,官卓成的优势就会大减,甚至极有可能输给周密之,毕竟官卓成太过于籍籍无名,更没有骄人的政绩,那些不知内情的官员见又冒出一个武定中派系之外的竞选者出来,怕是都会掉头去支持吧?
才几天的功夫,周密之就占据了舆论的制高点,成为竞选下届首相的最大热门。与之同时,很多人都开始发现,官卓成虽然平步青云地当到了核审部尚书,其实为官二十多年来,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来的政绩,甚至可以用平庸来形容他为官的经历,因此,越来越多原本支持官卓成的人开始反思:若真的让这样一个人成为首相,他真的能领导起内阁,治理好国家吗?
质疑官卓成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怀疑周密之这位从来不曾在中枢担任过一天要职的天才将领是否真的能够胜任内阁首相了。
各种质疑在数天之内持续发酵,局势也以超乎所有人想像的方式逐渐明朗了起来。在经过了这一场狂热的报复性政治角力之后,所有人渐渐冷静下来,意识到眼下还是武定中担任首相最合适。
|
886换届选举(四)
a
说实话,凤九渊远没有料到周密之的威力如此之大,将他这块石头一搬出来,短短几天时间,局势就陡然急转,官卓成主动上书,说自己才识平庸,德行浅薄,不堪大重,请求退出首相竞选。凤九渊是一连挽留的意思都没有,直接就准了。
然后,局势彻底明朗了。
在武定中、路德文、阿布都、刘挺和周密之五人里,周的竞争力明显是最弱的,毕竟没有理政的经验,其次便是一直在督察院工作,没有挪过窝的刘挺。阿布都是个非常有脑子的人,若非过于粗鲁无文,其竞争力比路德文高许多,毕竟在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他都体现出了不俗的才干,特别是中京的城市城市改造之上,其模式极为成功,已经向整个凤凰界推广了。路德文虽没有什么特别的长才,但其谨慎,缜密,稳重,识大体,担任副相是把好手,出任首相就明显嫌底气不足,资历和威望都不够。这样一比较下来,武定中胜出便已无悬念了。
历经了一番波折,一切最终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上,回到凤九渊所期望的轨道上了。
大年前的最后一次大朝会上,武定中毫无悬念地连任成功,成为下一届责任内阁首相。
按规定,武定中将在正月底前将新任内阁成员的名单报到凤鸣宫,请求皇帝的批准,若皇帝同意,三月初一,新任内阁就会正式走马上任,负责地管理国家的重任来。若皇帝不同意某些内阁成员的任命,就会将名单发回重拟,三月初一之前宫府之间不能达成一致,便算组阁失败。一旦组阁失败,便相当于首相被自动罢免,将会再次重启首先选举程序……
一般来言,皇帝不会对内阁成员的任命作过多的干涉,除非是宫府之间的矛盾太深,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而对于凤九渊这样的强势皇帝而言,只要他愿意,随时都可以干涉内阁成员的任命。毕竟责任内阁制度是他创立的,也只有他才能使这种制度与凤凰界原有的行政体系和制度契合,从而使之真正地确立起来。他的干涉是有道理的,固然有他说他过于强势,使责任内阁虚有其名,其实若无他的干涉,在毫无先例的情况下,责任内阁必须会引发一定程度的混乱,甚至出现君权旁落,进而演变成君主立宪制来,那就完全脱离了凤九渊的本意了。
元旦朝贺上,凤九渊又大加恩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这其中最得意地便要数周密之了,去年晋为一等伯爵,今年又再升三级,晋为一等侯爵,增加食邑无数。除他之外,在烛光防线作战的许多中高级次都受到了封赏,着实让在朝的大臣们眼红之极。
新任内阁上任之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萧可立事件的定性问题。
截止目前,被下入大狱的官员、将领及其家眷人等超过了十万,特别是刑部大牢,早已经人满为患,不得不另觅新址兴建大狱。而没被下狱,遭到牵连的官员和将领人数约为三万余,普通百姓更难胜计。大理寺上书说,此案来一百五十年来危害最重、牵连最广、涉及官员和百姓人员最多的大案,若是全都依法谳定,怕是有超过三万颗人头落地,所以请求皇帝开恩,赦免一部分人等,以彰显皇帝仁德,朝廷天威。
凤九渊对这道奏折只批了两个字:不准!
在专场的内阁会议上,他依旧要求严审,不要怕牵连太广,也不要怕抓人太多。若不把这起案件办下来,就不能对那些心怀异心之人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那么,朝廷耗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办这起案子就完全浪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