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他是皇帝,得注意自己的身份,自然是不能当臣子的面大哭。
弘治皇帝特别的看了刘大夏一眼,心里似乎对这个兵部职方司郎中,有了更好的印象。
都说刘郎中忠直憨厚,爱民如子,果不其然啊。
在感慨了一番之后,弘治皇帝深深的凝视着方继藩,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眸里透着困惑,很是认真的问道。
“方卿家,这番薯,从何而来?”
方继藩如实回答。
“臣死罪,这出自于一个胡商。”
居然……是胡商……
其实弘治皇帝只一听,有点懵逼,面色微微一变,嘴角竟是不自然的抽搐了一下。
“胡商……”
此刻这满朝文武也露出了尴尬的表情,看着方继藩,哭笑不得,果然你还是那个方继藩啊。
大明只有朝贡贸易,是禁绝私人贸易的。
方继藩没有提哪一国的贡使,只说是胡商,明眼人都知道,这厮……是和走私商人勾搭上了,这家伙,就不是个东西。
只是,在此大功之前,什么胡商其实一丁点都不重要。
弘治皇帝回过神来,一挑眉,没有继续深究胡商之事,而是深深的感叹起来。
“真想不到,世间竟有番薯这样活人之物啊。”
方继藩见火候差不多了,眼角扫了一眼刘大夏,刘大夏还在垂泪,整个人显得很激动,似乎内心的喜悦无法平息。
方继藩在心里笑了笑,便开口说道。
“陛下,臣自那胡商口中得知,番薯,并不算什么稀罕物,在他们那里,何止是番薯,还有许多物产,堪称神奇。据说还有一种作物,一年可以三熟,一亩可以产百石,且味道可口,其口感比之番薯更佳,通常,他们称其为玉米。噢,对了,这玉米甚至不需精心耕制,任其生产,即可。在那里,人们根本无需花心思务农,却永无饥荒。”
满殿哗然。
亩产百石。
还特么的比番薯口感更好,甚至……还不必如水稻和麦子一般,花心思去耕作……
百石啊。
这等于是粮产,直接增加了数十倍,原先二十亩地养活一家人,一大家人辛苦耕作,也不过得这几十石的口粮罢了。
这……是唬人的吧。
若是昨天方继藩说出这等话来,保准要引来所有人的嘲笑。
可今日,没有人笑得出来,番薯不就已经足够神奇了吗?这不就证明方继藩所说是真的,那么,再出一个玉米,又有什么奇怪的?
弘治皇帝动容,双眸放光,很是激动的问道。
“玉米在哪里?”
“在泰西之地更西之处。”方继藩道:“臣也是听那胡商说的,不过臣看他是个老实人,想来,不敢欺骗臣吧。他还说,除此之外,那里还有一种作物……”
“还有……”
所有人都要疯了。
这完全属于颠覆了常识,给这满殿的君臣们,打开了一道新的大门。
刘大夏爱民如子,此时也不哭了,忙是追问道:“还有什么?”
方继藩朝众人笑吟吟的开口说道。
“还有一种东西,他们称之为珍珠米,种子撒下去,一粒米,便有珍珠这般大,人们吃十几颗,便可饱腹,亩产,可达两百石……”
君臣们,已经窒息了,个个睁大眼眸,露出震惊的神色。
这米竟还可和玉、珍珠沾上关系,不过……单凭方继藩的描述,其实大家就已经感觉很高级了。
如此看来,这番薯,在那遥远的泰西之地之西,简直就是连狗都嫌的粮食啊。
方继藩吹牛逼的时候,脸不红,气不喘,一脸诚实的模样。
反正番薯已出来了,你们爱信不信,等将来你们真到了那传闻中的泰西之地更西的地方,发现所谓的玉米没有这么神奇,更不存在所谓的珍珠米,那能咋样,我方继藩也被骗了呀,被那该死的胡商忽悠了,来来来,我去抓那胡商来剁成肉酱给大家烤了下酒。
“……”
满朝诸公,顿时无言。
可是他们的心,却是热了,个个心里都在畅想着方继藩说得食物。
若真能如此,何愁盛世不来呢?
弘治皇帝脸色凝重,抬眸环视了众大臣一眼,只见众位的神色都是向往,他心里很清楚,所有人的想法和自己是一样的。
弘治皇帝扫视了众人之后,目光最后放在方继藩的身上,开口问道。
“那胡商在哪里?”
“已经走了,扬帆远去。”方继藩叹了口气。
“他还说,番薯此等无用之物,所以该国倒是无所谓,可即便是这极西之国,也久闻大明的强盛,绝不肯将那些宝贝粮食,用来助长他国气焰,因而该国禁绝商贾带出玉米和珍珠米的种粮,一经发现,格杀勿论。”
“……”弘治皇帝感觉自己要抑郁了。
玉米和珍珠米,对于满朝君臣而言,不啻是秦始皇之于仙丹啊。
这不知道还好,一旦知道,世上还有如此神奇之物,这怎么还吃的下饭,睡得着觉。
想想看,你费尽心思,成天琢磨着怎么屯田,怎么劝农,一听到哪里发生了天灾,就吓得脸都绿了,更怕百姓们饿了肚子,起来造反,要知道,即便是弹压反贼,这也是需要钱粮的啊。
弘治皇帝耗尽了所有的心血,这江山,也大抵只是如此了,现在有了红薯,总还有了一些安慰。可方继藩却告诉自己,有一种东西,就好像外挂,分分钟让你一秒升级99999,浑身带满屠龙装……
弘治皇帝脸色赤红,他看了刘健一眼。
刘健也心动了:“臣想看看红薯。”
弘治皇帝颔首点头。
刘健上前,有人取了一个红薯给他,刘健道:“方继藩,那珍珠米,有红薯大?”
“是。”方继藩道:“一颗种子种下去,一年能三熟,不畏虫害,一株苗,可产出数十颗如红薯一般的米粒。”
这……还是米吗?
鉴于方继藩突然诚实起来,刘健心已动了,他道:“陛下,此国禁绝种子流出,情有可原。”
不错,换做是大明,也会如此做。
“眼下当务之急,是寻觅此国下落,一旦得此种,尧舜之世,也就不久远了。”这是刘健的定论。
珍珠米和玉米,对刘健已有了致命的吸引力。
第0228章 挡我者死
刘健作为内阁首辅大学士,他的建议,某种程度而言,相当于是整个文官系统向皇帝表明了态度。
昔有秦皇派徐福出海求仙药,关于此事,人们是唾弃的。
因为秦皇是为了一己私利。
可今有弘治皇帝派人出海求粮种,这……便是大功德了。
说实话,当方继藩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其实弘治皇帝若是不下旨去求粮种,只怕这消息流传出去,天下军民都会认为当今皇帝漠视民生吧。
可到底怎么求,是寻到这个传闻中的国家,与之建立贸易往来或是使其朝贡,还是最后谈崩了,干他娘的一票,这就不得而知了。
可至少,你现在得知道这个国家在哪里,确定好位置,再徐徐图之,就算在弘治皇帝任上无法实现,可弘治皇帝还有儿子,儿子还会生孙,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可显然,弘治皇帝是个操劳的命,他绝不会将此等麻烦的事推卸给自己的子孙。
显而易见,整个大明,接下来将会对整个极西之国,虎视眈眈。
方继藩心里唏嘘,倘若……当真有这么个极西之国,现在这国的国主已经喷嚏连天了吧,几千万张冒着绿光带着饥饿的眼睛的眼睛,一个个在咧着嘴,龇着牙,磨刀霍霍啊。
而刘健的另一层意思是……不惜一切代价。
弘治皇帝已是了然了:“此国竟也知我大明?”
“知道啊。”方继藩点头,他必须给弘治皇帝更大的希望……
素来故事开了头,后面就好说了,于是方继藩不带犹豫的就道:“那胡商说,当初三宝太监下西洋,曾至不刺哇,该国与不刺哇也有交往,因而才自不刺哇国口中,得知我大明盛况,因而更为忌惮。”
“……”
不剌哇国便是非洲索马里,当初下西洋时,郑和曾抵达过那里。
弘治皇帝则是疑惑地道:“不剌哇?”
一旁的萧敬忙低声道:“奴婢在看三宝太监事迹时,听见过此名,此国国人如黑炭,其国在西洋深处。”
一下子,所有人欢欣鼓舞起来,一个个喜上眉梢。
倘若那极西之国犹如仙岛一般,缥缈无踪,大家两眼一抹黑,还真是难办。
可既然在不剌哇国有此国的消息,就好办了,当初三宝太监,不就曾去过那里吗?老祖宗们能去,我们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