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秦朝当皇子(几字微言)-第2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去长城问题得到完美解决。扶苏此战的战争红利还不止于此,有道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虽说眼下还没大炮,可道理还是相同的。这战事一起,扶苏手中的钱就哗啦啦地往外流。直愁得扶苏的管家婆王芙直皱眉头。
可战事一完,扶苏手中立马就哗啦啦地往仓库里搬钱。四大豪族不是季福那种暴发户,也不是北地郡陈家那种劫匪积累的土豪。作为正儿八经的前赵贵戚,这百年积累下的财物,粮仓,店铺田地几乎可以叫海量来形容。而四大豪族查抄入库的流动资金,加上便于移动的珠宝首饰,金银玉器。一共便有六千万秦半两。
当然,抄家作为政府行为。扶苏摸到的还有相当大一部分要去交公。毕竟,在逐渐萎缩的税源和急剧增大的开支上,秦政府的财政已经到了一个危险的地步。始皇能够百忙之中细致地询问扶苏在雁门的行动,钱财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长城的修建,直道的逐渐完工,驰道,五尺道,阿房宫以及超级大项目秦始皇陵。这些都需要海量的资金来填入,可以用好大喜功来形容的始皇的确在这些工程上太过急切。
在雁门的扶苏很明白,自家事情自家清。作为扶苏的老爹,始皇的身体的确不好了。也许也就是这个原因,让嬴政在这几年里接二连三地上大项目,大工程却对连连告急的财政情况视而不见。
但国库毕竟不是聚宝盆,将要养老鼠的国库使得始皇不得不将不多的精力投入到钱财的问题上。而恰好,两个百年豪族和两个继承百年豪族的家产足够他用一阵子了。
交上相当大部分的公款后,扶苏截留下的私款让王芙几乎每日看到账单都是笑嘻嘻的。连带着,对几乎近在咫尺:九原的那个女孩子也不甚介意了。
财迷般的王芙当起了管家婆,管好了扶苏自家的钱袋子。
而同样,扶苏和萧何、庞录也一起开始为日后雁门郡的地方财政做计划。逃过战后清洗的庞录多了一定戴罪立功的帽子,算是为百年世家豪族庞家留下了一丝火种。而同样“脚踏两只船”的李家也留下了血脉:李左车。是扶苏而今雁门郡兵的作训官,是扶苏最近杂糅出的一个职位,位同县丞官秩五百石,算是朝廷有品级官员之中的最底层。
扫开四座大山的扶苏和萧何、庞录讨论雁门财政的时候,时不时都会带有一丝庆幸的感觉。
秦庭不是末世,也不该是末世。奋发图强的始皇虽说有些迟暮,但若是国家能过得到良好转型,应当还算是国力的上升期。
但六国的沉淀实在太深了,深到陷于内乱的秦庭在虚弱之中随时都可能被六国沉淀下的力量掀翻。
财政困难的秦朝在税源上实际上有相当大部分的短缺折扣。
要说税赋制度,秦统一六国后,在原有赋税制度的基础上,对赋税制度进行了改进。田租、赋税是秦国家的重要财产来源。为了保证国家取得田租,防止农民逃租及其他损失,秦律对有关事项作了具体规定。《田律》规定了田租应交粮草的种类、数量,如每顷地〃入刍三石,藁二石〃【刍:喂牲口的草,藁一种草本植物。可以作药用】;《仓律》规定了地租的保管,〃入禾稼、刍、稿〃要记帐并上报,每个仓库都要有一本帐。为了防止官吏据田租收入为己有,秦律规定了〃匿田〃罪,如果部佐已向耕田农民收取了田租,却不向上级报告,已经将土地授给农民并已收取地租的,就是犯〃匿田〃罪。
扶苏临时查抄了六千万钱,可实际上雁门郡三府能够截留的只不过一千万就顶天了。要想让雁门郡从财政苦难的泥潭里走出来,根底,还是要从田赋着手。
好在,第二项战争红利委实让扶苏轻松了许多。而这,究根问底还要说说秦朝的财政情况。
【未完待续,补上47之前的46】 
                  第四十八章:田租口赋愁白首 下
【最近几章写得很麻烦,大量资料要查。秦末文的资料写细了自己都头疼,要是有没顾及到的,请见谅,只能下文之中补上了。】
扶苏能够查到口赋,主要是前两任郡守时期的资料。六百七十三万六千七百四十六钱,自然是扶苏前一任郡守的口赋总额。再来看看第一任郡守蒲公任郡守之职时收取过最高的税赋,一年一共是两千三百六十九万六百七十八钱。
说实话,扶苏也有些不明白那些零头是如何出来的。只不过稍待,从萧何口中问到之后,扶苏为之哑然。
这些零头,自然是整个口赋入库的数据。而在古代,税收工作的繁复冗杂,是难以想象的。秦代没有一条鞭法,要交纳口赋,一百二十钱很多人是没有那么多现钱的。于是乎,如果扶苏不懂实际,觉得这零头看着碍眼,在秦朝搞一条鞭法。结果只会让很多奸商恶贾大发税收钱。
因为,没有现钱的百姓想要交口赋,只能将自家的东西放到集市上去买。买得人多了,奸商恶贾再操纵市价狠狠压价,结果自然是农户手中的财物大幅贬值。平白的,实际交税很大一部分都交到奸商恶贾里去了。这也是一条鞭法失去张居正强力压制后迅速成为恶法的重要缘由。
故此,当吏员们下乡县收取税赋时,很多百姓交税用的就是鸡鸭牛羊,布帛粮米。这些多是实物,自然不好估价。于是乎,这两个税收结果的都有零头。
因为物价随时变化,而口赋一百二十钱要用实物代替的话,总会或多或少有差额。于是,这最后估算的时候零头也就出来了。只不过,蒲公在位时,威势颇重,奸商恶贾未必敢压低价,而扶苏的前一任嘛……则极可能自己都中饱私囊去了。
蒲公始皇十七年时随大军收复雁门后到达雁门郡,初任小县县丞,再任善无县令,最后一步步从雁门郡郡丞到达雁门郡郡守的官位。可谓一步步走来极其踏实,这也是蒲公能将雁门郡善治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就是始皇二十七年时,初任郡守第二年。雁门郡的口赋最高纪录产生在了蒲公手中,也就是两千三百六十九万六百七十八钱。而其后,无论蒲公如何补缺都是一年一年降低。
等到了扶苏手中,已经缩水三分之二还要多。
究其原因,恐怕免不了百姓困顿,户口锐减这两样。百姓困顿民生艰难,连饭都吃不饱了,还谈何交纳口赋?这个原因是多样的,有徭役频繁之故,也有天灾人祸在里头。扶苏要理清,没一段相当长的疏离很难奏效。
第一个虽说看起来十分重要,却并非是主因。冰冷些说,即使百姓再如何困顿,可该有的口赋田租依旧会收取,怕官的百姓就算拆借也会交纳,而且秦时百姓多有三年之积蓄,一年两年倒也扛得住。故而,这百姓再困顿,多多少少还能收得上些。
可另外一个就是主要了。户口锐减,连百姓都从户册之中没了,还去哪儿收口赋?这可不是减少,而是压根就没了。
能够造成户口锐减的,最大可能是战乱。战乱一起,什么都能给你摧毁个干干净净。百姓自然逃离,可眼下自秦灭赵起;雁门实际上已经承平了二十年。没了战争的二十年,户口却锐减,这是极不合常理的。
而扶苏手中在雁门郡找到的户籍账册也十分强力地印证了户口的锐减,从秦接收赵之雁门起。人口从十三万户一直锐减到而今,只区区六万户,锐减了有一半之多。
按如此讲,扶苏手下十二个县应该合并一半去。如此,六百万的口赋也能对得上。
口赋的锐减使得问题返回去,究其根底,到底是什么原因能让一半的户口消失在账册上?
同样,这也是扶苏在战争之中最大的红利了。人口!
六千送往长城的壮劳力自然不是凭空出来了,六千壮劳力。就意味着至少有四万户人口是托庇在四大豪族之下的。六千兵员,能够比拟原先雁门郡兵的二线战力,这可不是寻常能够组织起来的。
以雁门郡户口最盛时,十三万户的基底也只能招收区区不过八千郡兵。就这,还是在蒲公这等能吏手中弄出来的。继承人甚至连保持着规模都做不到。
单单以四大豪族家族势力,如何能够建立起一支规模上万的私军?显然,豪族手中掌握着的户口极可能超过了郡守府。
古代乡村士绅最好者何?买土地,传家后世!
买了土地,老实点的自然就是看着土地上的收益,然后继续买,不过度苛责佃户也不会太过仁慈。若是心思灵巧些的,脑子活跃的。自然就来大招了,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是目的,手段却很多。比如放高利贷逼死田主,比如勾结奸吏陷害田主这些都是委婉的。要是天高皇帝远的,或者背景雄厚的,拿着极低的钱,直接进门,明晃晃地亮刀子,卖是不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