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度就该变化,否则抱残守缺,与食古不化何异?”
拓跋郁律瞳孔微微放大,陈止之言,让他的脑海中,猛然有一道灵光闪过。
而陈止则是微微停顿,思绪起伏。
正像拓跋郁律对新汉局面有分析一样,陈止在第三次存事之后,参与到新汉之中,越发觉得此朝,与过去历史的晋代,有许多相似之处。
进而,他就很是纳闷,为何历史变化了,还会出现九品官人之法,领世家之力越发壮大呢?刘家三得其位,难道不该被世人推崇,怎么反倒和得位不正的司马家,落得相似的局面了?
于是,免不了探究一番。
最初,他也觉得一切是九品制的锅,但好在一年时间,尤其是在秘书省任职期间,更是通过大量的文献书籍,整理出了一条脉络,让他渐渐明白了一个关键所在。
为什么,明明历史变化了,朝代不同了,同样的情况还会出现。
“世家自先秦后诞生,从最初的公卿世家,慢慢扩大规模,地方豪强孤注一掷,经过几代人的经营,可以为世家,我那家乡就有一白家,有此等想法,但未能如愿,而这代郡也有刘家,说是皇室血脉,但早已不可考证,起家之前便为豪强,几世经营,乃成世家,经学传家、名望日高,官家征辟,几代为学,可以成世家,世家初在一地,后来一姓一族冠绝郡县,乃成望族,这样一个过程,在世卿世禄被废除之后,就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是一个群体代替另一个群体的过程,如何能够阻止?更不是天下重新一统可以改变的。”
“为何说天下重新一统,不可改变,而且陈兄你所说的话,也有出入之处。”拓跋郁律经过最初的惊讶,听到这里,终于重新镇定下来,脑子里的年头一转,想到了一家,“就说陈君背后的华阴杨家,如今就是望族,但追其根本,可以追溯到先秦之时,为周天子之官,如今名震关西,更得弘农之郡望,影响力遍及潼关以西,已经有弘农归杨之说,这弘农杨氏的名号,连草原塞外都是知道的,这不就说明,世家古已有之么?”
“弘农杨家?原来如此,原来华阴杨氏,就是弘农杨家?”
陈止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被拓跋郁律话中的一个信息给吸引住了。
这就是有关杨家郡望弘农的信息,一下子让陈止将自己背后的杨家,和华夏一个著名的家族,联系在了一起。
事实上,尽管陈止三世为人,通过自身经历和签筒,得到了诸多信息,可毕竟不是全知全能,更不可能将历史上所有的事,都能尽数知悉,所以难免就有些思维盲区。
就比如他结亲的杨家,陈止知道这个家族在新汉乃是一大族,与王家号称北方世家巅峰,但他毕竟没有看过杨家的世系表,更多的认知,是杨家的势力遍布关中,所以先入为主的觉得,这个杨家或许是因为历史变迁,所以影响力从东汉持续到了现在。
现在一听到拓跋郁律的说法,这才猛然间意识到,杨家今后之势,远超想象!
“弘农杨家么,不得了,这个家族对华夏的影响,也是连绵悠长啊!”
陈止这边感慨着,但他这么一停顿,却让对面的拓跋郁律,觉得是自己的话,让陈止的心思动摇,不由松了一口气。
紧接着,他就继续道:“昔年高祖之时,世家并非独大,而且常有迁徙之法,不是一样可以压制世家么?而且生杀予夺,这才是皇家威严,何不效仿?反而弄出九品之法,徒增烦扰。”
这话所说的,是西汉的时候,中央朝廷为了防止地方的世家做大,曾经将各地稍微有些兴起苗头的家族,都给迁徙首都周围,或者干脆被迁到皇陵之地,为的就是用礼仪为借口,将世家大族的成长,扼杀在摇篮中。”
陈止的思绪被这话唤了回来,就道:“拓跋兄,你所说的迁徙之法,应该是从秦时兴起的,秦王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而首汉则三选七迁,充奉陵邑,用以强干弱枝,徙吏两千石及高赀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都陵,这些手段,正说明了,世家的成长已经开始了。”
说到这里,他忽然话锋一转:“首汉可以为之,但持续的时间也有限,况且此举最初,其实是为了防备六国的贵族,是将原本六国勋贵,从山东之地连根拔起,放到朝廷眼皮子底下控制和监视,从而将隐患根绝。”
“不错,正是如此,”拓跋郁律点点头,以为陈止是要同意自己的意见了,“若是季汉能恢复此制,岂不美哉?”
“但即便是施行了此制的首汉,亦没有持续下来,自元帝以后,不复再迁,前后七代,孝武皇帝的时候,乃是巅峰,随后随着朝廷和地方世家之间力量的消长,终于难以为继,最终此制消失,这制度的消失和制度的诞生一样,本身是结果,而不是原因,迁族之策之所以难以进行,也是因为天下广大,世家越来越多,而皇室却只有一家,随着世家的成熟,从原本世卿世禄的局限中走出来,开创新的局面,过往的种种,也就难以再制约了。”
第437章 世家争霸,沾亲带故!【求订阅!】
这话几乎难以反驳,因为这项将豪强迁徙的制度,确实没有传下来,所以拓跋郁律只好回到之前的话题,又道:“但这些世族中,有很多像杨家这样的,是从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
“杨家有传承,但能扬名至今,靠的已经不是血脉。”陈止摇了摇头,“如今的杨家,和先秦的杨家,血脉想通,而本质不同,我知道你觉得此言笼统,那就再说一家,这一家,你肯定熟悉。”
陈止笑了笑,压低声音继续道:“既然提及杨家,那有个家族,更该提及了,汉有三兴,你觉得季汉选错了制度,为何光武复兴汉室的时候,没有恢复古老的迁徙制度呢?不仅如此,世家的成长,大部分还是在次汉完成的,你总不会以为,天下诸多世家大族,是季汉建立之后突然冒出来的吧?他们是从什么时候发展的?甚至季汉之前,群雄割据,那些人又都是出自哪里?”
拓跋郁律一愣,正要说话,但心中一想,嗓子却是怎么都发不出声音来。
“光武之家在南阳,其实南阳宛城,为天下富豪汇聚之地,光武外祖樊家,家田广阔,闭门成市,其姊丈邓晨为巨富,后结交各家,至河北群豪归附,乃成大势,其本身就是世家大族聚集在一起的势力,此乃根基,以此成事,比起刘氏宗亲,更似地方豪强,这与杨家比起,岂不是更为迥异?豪强立国,如何反过去迁徙豪族?不是自掘根基么?事实上,光武皇帝不仅没有迁徙豪族、打压世家,还规定了田租三十税一,重士善卿,美名传扬。”
“陈君所说也不过两家,而且那邓惠侯,还因光武皇帝起兵,被抄了家。”拓跋郁律本能的反驳,但语气已经弱了很多,同时着眼的地方,也不再是大的制度,而是纠结于历史细节。
“只有两家?”陈止摇了摇头,不客气的指出,“云台二十八将,豪族者十之六七,皆立大族,指责季汉未能治理世家豪族,纯属冤枉,按这个说法,那宣武一统前,几十年战乱,莫非是光武之错?因他不灭云台众将、不绝公卿士族,不断王朝根基,以至王朝二百年灭亡?岂不可笑?再者,董卓乱政,军阀割据,哪家不是世家出身?麾下又有几个不以世家为重?”
拓跋郁律嘴唇微动,抬手擦汗,终究说不出话来了。
陈止却没有停下,依旧说着:“曹操重荀氏,荀氏加入之后,广引乡党,叔举荐其侄,侄举荐其友,友又有亲,亲又有其友,最终猛将如云、谋臣如雨,若是布衣起家,这群人岂能服气?”
“袁绍兄弟,四世三公,累世望族,门生故吏遍及天下,是以众望所归,北霸几州,南称皇帝,普通小族,岂能效仿?”
“刘表汉室宗亲、名望传天下,为八骏之一,因此以客身镇荆襄,娶大族之女,方能有人相从,若是无名小卒,岂可为之?”
“孙氏父子,前后三代,经营多年,那孙策借兵归家,靠乡亲友人,才能以小博大,期间不知多少次搏命,就为弥补家世与名望的不足,最终乃至身死,托弟于故交与宿老,叮嘱孙权,内事、外事,皆与世家妥协,方可行之,否则昭烈皇帝未必能取而代之!”
“这般几家,若他们一统天下,是否就没有九品之法?就没有世家之大?”
一口气说了军阀割据时的几大势力,陈止微微停歇,看着额头见汗的拓跋郁律,他微微摇头,有些感慨的道:“便是昭烈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