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续整顿兵马,带着后续的一万五千满、蒙、汉八旗全速追上,顺治严令他们必须在御营抵达扬州前与自己会师,然后一起渡江前往南京。
董鄂妃这件事从来就是顺治的逆鳞,当年他垂涎美貌的弟媳,让博尔果死得不明不白,亲王死后十天就把弟媳纳入宫中,迅速地封了贤妃,过不了多久就升贵妃。册封弟媳的时候,顺治还以册封皇后的规格下诏书,以皇帝登基的规格大赦天下,弟媳为他产子后,顺治更公开指称弟媳生得这个皇四子是他的“第一子”。
虽然皇帝明面上已经摆明不要脸了,但索尼等人都很清楚,这种害弟夺妻的事总归还是奇耻大辱,提出来就等于抽皇帝的耳光,现在顺治深爱的弟媳和他的“第一子”刚死,就传出这种流言,无疑于在顺治心口上狠狠地扎了一刀。
“再传旨两江、湖广,朕不管他们用什么办法,一定要拦截住邓贼,办事不力以同贼论处!”顺治大吼道:“畏缩不战者以同贼论处!”
“邓名死定了。”索尼等人心里都冒出了这样的念头,顺治让人拟的圣旨里口气极为严厉、杀机毕露,虽然这是给两江、湖广官员的圣旨,但索尼他们读了之后感到脊梁上有冷汗流出来:“皇上这是把邓名恨之入骨了啊,宁可两江、湖广元气大伤,也一定要先杀了邓名再说。”
没有人敢在这个时候触顺治的霉头,清廷的大臣归根到底是奴才,要是把皇帝惹急了死路一条,别想能和崇祯的大臣那样告老还乡。于是没有人再劝顺治不要亲征,反倒一个个积极地出谋划策,也没有人敢站出来指称顺治的禁口令和急吼吼的出兵计划只会给流言的传播推波助澜。实际上就连苏克哈萨心里都有点动摇了,作为两白旗的大臣,他的地位本来就很尴尬,知道皇上对自己客气只是笼络两白旗的一种手段。苏克哈萨知道旗里以前就有流言传播,很多对皇上不满的人因为怀念多尔衮时代的地位,而嘀咕什么邓名和睿亲王有扯不清的关系,但苏克哈萨却对此不屑一顾,一丁点也不相信,可今天见到近乎失态的皇帝后,苏克哈萨都忍不住在心里瞎琢磨:“这邓名到底是谁啊?怎么皇上会恨他到这种地步?难道真和老王爷有什么干系不成?”
……
江南,见到顺治第二封圣旨,也就是那封认可两江推荐,授予周培公两省布政使、并让他全权负责拦截邓名的公文后,蒋国柱一下子醒过味来,顿时又把弃官潜逃的念头抛在脑后——这几天越是仔细检查军备和库存,江宁巡抚就发现火并邓名的想法不现实,因此弃官潜逃这个念头也就愈发强烈起来,最近两天几乎占据了江宁巡抚的整个大脑,昨天他没睡觉把潜逃的地点、化名和下半辈子的安排琢磨了整整一夜——今天看到第二份圣旨后,蒋国柱喜出望外,仰天狂笑:“原来皇上不是要一路追击邓名去四川啊,我说也是,这么点事值得么?只是为了确保江南安全,这就好办了,立刻送邓提督走不就得了。”
本来急得如热锅上蚂蚁一般的周培公看到这份圣旨后,也是眉开眼笑,虽然皇上的圣旨里暗示若是周培公辜负了朝廷的期望,那这两个布政使也就别想保住了,但这两个布政使本来就来的容易,丢了就丢了。周培公现在才三十,一个知府就够耀眼的了,他自认不是贪得无厌的人,再说丢了布政使的位置和抄家灭族孰轻孰重,周举人还是分得很清楚的。
“下官这就去见邓提督,一定劝他马上走。”周培公看完圣旨,立刻对蒋国柱请命道。
“好,速速前去。”蒋国柱告诉周培公,不要担心条件的问题,只要邓名肯赶紧走人万事好商量,为了表示诚意,蒋国柱火速下令把江南的船厂都没收充公,理由就是要打造水师拦截邓贼,然后把造船匠都绑了给邓名送去。这事蒋国柱会当做头等大事来抓,耽误不了几天,估计周培公前脚进了邓名的军营,后脚蒋国柱就会把江宁的造船老师傅都给镇江那边送去,早一天移交了工匠,邓名也能早走一天不是?
除了工匠以外,蒋国柱还表示如果贪财成性的邓名要钱,周培公也可以满足他,军队要开拔费这个规矩堂堂江宁巡抚岂能不懂?蒋国柱已经打定主意,立刻停止集结部队,然后把全江南绿营的操都停了,装备也不用准备了,把银子节省下来送瘟神。
“本官还会修书一封去扬州,漕运总督应该捞了不少钱,皇上亲征他第一个倒霉,这送神的事他也得出一份力,还有南昌,张朝也别想跑,本官也要去一封信。不过嘛,本官能管到也就是两江了。”蒋国柱说到这里停顿住了,盯着周培公看——这通邓还是湖广总督起得头,大家都出力了难道张长庚还想置身度外吗?
“下官明白。”周培公也是个妙人,一点就透:“下官这就写信去武昌,让湖广总督大人预备粮秣,以便邓提督全速回师,绝不会为了粮草的事在路上耽搁,进入湖广后,也绝不会让邓提督因为开拔银子和地方起了不快。”
第08节震怒(下)
皇帝亲征这么大的事当然瞒不住,几天前镇江城外的邓名就得到了消息,在确认了消息的可靠性后,邓名认为巩固崇明岛的防御变得更加急迫。
和两江的官员一样,明军同样摸不清顺治亲征的态度,这次明军的威胁远不如上次,连镇江这近乎空城的府城都围而不攻,准确地说事连围都没有围,按说远远不会刺激顺治亲征。因此明军都认为顺治亲征的目的不是为了保证江南的安全——现在看起来也没有什么危险,那亲征的目的就只能是为了消灭南方的明军。
“如果我现在退兵,那么舟山就会陷入危机。”想想也知道,如果顺治真的出征了,那就是为了面子也要打上一两仗才能返回北京,首当其中的必然是崇明和舟山。因此邓名放弃了立刻撤兵的打算,他和周培公的协议是尽快撤兵,并不在两江境内借故停留,但这个尽快是多久还没有明确规定下来。
张煌言和马逢知的部队虽然人数不少,但若论战斗力肯定无法和邓名的直属部队相比,此外邓名还拥有大量的船只,加上舟山军所有,对江南的清军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因此邓名的计划就是集中明军坚守崇明岛,五万明军在这个岛上固守,还有战舰对漕船的优势,邓名觉得即使是顺治亲征也拿自己无可奈何。只要在崇明与亲征的顺治对峙下去,邓名相信先撑不住的还是对方,皇帝作为一国之主,不可能经年累月地离开权力中枢,呆在长江口和敌人相持。根据传统的政治理念,这样的行为会导致大权旁落,邓名相信顺治也不会放心让皇太后或是大臣长期把持他的皇权。
在崇明抵挡住顺治不仅会有军事上的好处,减轻舟山的压力,而是还会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若是让天下看到即使是皇帝带着满蒙八旗亲征都拿邓名无可奈何的话,会对清廷的权威造成重大打击,而满清用以维持统治的正是这种军事上的威权;邓名认为顺治的军事才能恐怕无法与达素这些宿将相比,更不能和吴三桂、李国英相比,但挫败皇帝的进攻企图对那些心怀明朝的人将是更大的鼓励,简而言之,这会是一场风险和压力更小,但政治收益更大的作战。
确定了对峙的战略后,明军就开始积极收集粮草,运往崇明储备起来,同时开始在崇明构筑工事。虽然只有短短几天,但邓名同样感到了江南官吏的态度变化,当得知顺治有亲征打算后,和明军交易的地方官员一下子就都消失不见了,这更坚定了邓名与顺治针锋相对的决心——如果不战而退的话,江南官员很可能认为邓名为顺治的威势所迫,心虚逃窜。
这种军事上得威慑是此消彼长的关系,顺治人还没有出京,邓名就抛下自己的盟友落荒而逃,那种印象足以动摇盟友对自己的信心,也会大大助长清廷的气焰。
“若是清帝挟数万八旗兵而来,要与我在平原上一战的话,我还真说不定要考虑退兵,但现在有崇明在手,又怎么可能会被他吓跑?”
正在邓名紧锣密鼓地进行战备的时候,消失多日不见得周培公突然又冒了出来,一见到邓名就要求他立刻撤兵,周培公同时还带来了顺治的二封圣旨——无论如何邓名获得消息的速度还是比不上满清高层,现在他所知的也就是第一道圣旨的主题:顺治打算亲征。但圣旨的具体内容邓名并不清楚,只能猜测北京的意图。
一见到邓名,周培公就苦苦哀求邓名火速撤兵,并仔细给邓名分析圣旨上的措辞和含义,指出顺治这趟很大程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