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伐清(熊猫)-第1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楚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封建君臣关系,这些将领满足邓名的需求,向他表示忠诚,而邓名则需要承认他们的封建利益,并在未来保证他们富贵。

眼下因为昆明的胜利,这些将领暂时还不需要担心满清的进攻,而邓名此前赢得的声望也能给他们带来一线希望。不过以后呢,已经拥有几乎整个中国的满清恢复速度是邓名不能相比的。如果满清重振旗鼓再次大举来犯,当这些将领看到以邓名为首的这个同盟不但没有前途而且无法保证他们的人身平安时——当形势绝望而满清又许诺赦免他们的时候,邓名对这些将领的忠诚也不是非常有信心。

这种封建君臣关系让邓名感到危机重重,不过他也无力改变,不要说那些刚认识的西营的将领,就是成都的刘耀、建昌的冯双礼,邓名都无法从他们手中夺取权力,甚至就连曾经主降的狄三喜,邓名都不好拿走他的士兵——自打回到建昌后,狄三喜就急急忙忙地寻找土地,准备开垦更多的土地。这次狄三喜抓到了不少清军的辅兵,一部分进贡给了冯双礼,剩下的就是他的私人财产,狄三喜的战兵也扩充了不少,他需要生产更多的物资来养活这些手下。

邓名的卫士中没有一个人可以帮他的忙,因为邓名虽然感到这种封建关系很不好,很有必要加以改变,但是他的手下并没有见过其他的社会模式,他们不可能帮邓名出任何有用的主意。袁象、刘晋戈和两个千总是邓名手下最有见识的人,他们看到邓名着急后,想出来的办法也就是要求四川行都司的将领纳税进贡,让邓名分享他们的产出。

建昌周围都是军屯。邓名觉得这种模式也不是很好,现在是战争状态,所以各地的将领都觉得采用军屯模式是理所应当的,在邓名看来这种军屯中的屯丁和农奴没有什么区别,干多干少一个样,军队拿走全部的产出,只给他们维持生命的口粮。前两天邓名还跟着狄三喜去看过他的军屯,后者抱怨说屯丁都是懒骨头,比如负责砍柴的,如果不紧盯着每天就上山一次,随便带回来一点交差,宁可躺在山里偷懒也不肯干活;再比如负责灌溉的,有人在边上监视的时候干活,不监视的时候一样躺在田埂上偷懒。

这在邓名看来是很正常的现象,而将领们处理的办法也都差不多,就是派出大批亲信四下巡查,然后用异常严酷的刑罚来折磨那些被抓到的偷懒的人,以此杀鸡儆猴。这种做法虽然能够吓住大部分的屯丁,保证军屯的产出,不过邓名觉得这些农奴兵恐怕也不会为了将领们去和满清拼命。

思索再三,邓名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想法,好在西营的人都才来建昌,还没有获得大量的封建权力,邓名还有机会趁着他们初来乍到的时候实施一点小改革,要是他们已经盘踞此地多年,一个个枝繁叶茂那邓名就没有任何办法改变,不然恐怕清军没来四川行都司就叛乱了。

“各营将官的辅兵自然还归将领统领,”邓名不敢动将领手下的农奴,那些西营从云南带来的人口邓名不打算去挖出来:“但四川行都司的百姓不可以被各营拉进营中,更不能残害,我约法三章的对象也有四川的百姓,大明律对他们来说暂时也不存在了,不能以任何理由把他们强征为兵。”

邓名决定先把这个命令通报给众将和四川行都司各地,军屯暂时保留也有保留的好处,除了避免引起将领们激烈反对外,邓名也不知道自己改革的计划能不能成功。尽管军屯对屯丁是种苦难,但至少能保证供应相当数量的军粮。

此外还需要鼓励百姓开荒,邓名想了想,就提笔又发布了一道命令:“任何百姓开垦一块荒地后都可以到建昌衙门登记造册,只要连续种植十年,每年保证每亩都有一石以上的产量,这块土地就归他所有。”

“怎么保证一石的产量。”看到邓名的命令后,袁象马上问道:“如果我是个奸猾之徒,看到先生这道命令后,就会一口气登记个百八十亩,先把地占下来再说。”

“这个好办,因为开荒是在我军的保护下,所以我要收十分之一的产量当作保护费,就是每开荒十亩,每年要给我一石的粮食。连续交满十年,这十亩地就是他的;如果每年交十石的粮食,那么十年后登记的一百亩地就是他的。”邓名虽然不打算收税,因为现在他手中没有任何行政体系,要是交给地方将领去做又无法监督,搞不好百姓开荒后,将领以收税为由,把人和地一并都拿到他们的军屯中去了。

“这个保护费……”这次是李星汉出来表示反对意见了,他觉得邓名这个保护费其实就是税,但保护费听上去好像是土匪的说法。

“就叫保护费,”邓名不为所动,在他看来其实封建王朝就是规模特别巨大的土匪团伙,任何方面都很像,比如军队中将领和士兵的关系就很类似头目和喽罗,叫保护费至少还说明了征收这粮食的应付出的代价:“如果某家被土匪抢了,四川行都司没有把贼人拿获,没有追回财物,总之就是没有尽到保护百姓之职的话,那这十分之一的粮食就不用交。”

既然邓名坚持,那大家也无话可说,不过很多人都认为税额太低,亩产应该不止一石,而且就算只有一石,十分之一也太少——大家都认定这就是税。军屯不用说是军队全拿,就是自耕农的地,杂七杂八的都算上,上交的也得占到收成的一半左右,更不用说崇祯朝以后,要是真能剩下东西也不至于那么多人活不下去造反了。

“这不是税,是保护费,还有登记造册的费用,”邓名再次更正,并且强调道:“多给百姓留一些,他们就能养活妻儿,吃饱穿暖,而且愿意多多开荒。”

敲定了命令后,邓名想想还是要建个属于自己的衙门,收到粮食后,这笔收入就可以用来招募士兵,进行地方行政建设。

邓名扫了一眼周围的卫士,最后确定了人选,就是袁象和刘晋戈,这两个人不用肯定不行,但是带在身边拼命又提心吊胆,生怕有个闪失没法和他们的长辈交代。最重要的是,这两个人文化素质还相对比较高,都跟着师爷学过,虽然不多但起码认识几个字。

“天子南狩,事急从权,袁小将军任四川行都司的提刑官;刘小将军任都府提刑官,给两地百姓造册登记。”邓名借用文安之的督师名义,授予两人职务,让他们先去招募一两个帮手,吃穿先用冯双礼和刘耀的,这点面子他们还不至于不给。

提刑官这个名义对邓名来说也很重要,法律是建立权威的最重要手段,邓名暂时不能去和将领们争夺行政权,就打算先把司法权拿到手。邓名再三对袁象交代,他想安抚民心,尽可能地让百姓过得好一些,保护他们不被军队欺压、强征:“如果哪个将军要杀人,也要你点头才行,而只有犯了杀人罪才是死罪,其他什么诸如大不敬、犯上之类的,不要让人用这种罪名和百姓为难。”

在没有军队的情况下,袁象的这个提刑衙门要想顺利运作只能靠将领们给面子,这些人初来乍到,和邓名的关系目前还处在蜜月期,估计不会和袁象为难,但日久天长后会有什么变化就不知道了。

袁象倒是很有信心,跟着邓名没有多久就被委以这样的重任让这个年轻人很激动,他觉得也就是最初比较难,等到粮食收上来几次,提刑衙门有了经费能够招募人手,也就能和各路将领分庭抗礼了,他向邓名保证:“最多三年,末将就能有小成。”

“三年,唉,”邓名闻言又是一阵摇头:“不知道鞑子会不会给我三年的时间啊。”

刘晋戈的工作性质和袁象差不多,都是邓名用来插手地方的工具,不过成都现在已经没有老百姓了,就算有也都躲在山上,没有经费就没有办法去把百姓找出来,而没有百姓衙门当然就不可能有经费。

“建昌不是有四万辅兵吗?”邓名不打算让冯双礼独吞这批人力,虽然庆阳王是最早来建昌的,但根基同样不稳,他一开始是准备迎接永历天子的车驾,当时认为朝廷和晋王随后就到,自然不会有把辅兵尽数收为己有的企图;后来建昌军则在忙着投降,也没有时间和心思去控制这些人。

“庆阳王公忠体国,功勋卓著,实乃国家栋梁……”邓名继续用“天子南狩、事急从权”的借口,大笔一挥仍用文督师的名义任命冯双礼提督四川行都司军务,节制西营各部。当然四万辅兵邓名不能都要走,回到建昌的晚上邓名就去和公忠体国的冯提督讨价还价一番,最后二一添作五,这四万辅兵冯双礼和邓名各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