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国大司马-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这样,郑庄公名正言顺地用「讨逆」的大义杀死了弟弟郑段,还驱逐了他的母亲武姜,立下「不至黄泉、毋相见也」的誓言。【PS:然而过了几年后,郑庄公实在思念母亲,又碍于自己的誓言,于是就挖了一条地道,在地下(黄泉)与母亲相见,这即「黄泉相见」这个典故的由来。】
  耍手段杀弟逐母,此事尽显郑庄公的枭雄本色,但在治理国家方面,郑庄公却是一位明君,在他的治理下,郑国当时非常强大,不怵晋、楚。
  这样一位雄主,若单纯用“善、恶”或者“好与不好”在评价,就未免会有失公正。
  而儒家的思想,蒙仲认为亦不能单纯就定为“惑世妄言”。
  不可否认,儒家思想认为“礼制至上”,甚至于孔子曾经还包庇了弟子「曾参」。
  这件事的起因,是曾参的父亲「曾点」。
  某日,据说有乡人的一只羊跑到曾点的家院前,被曾点捉起来宰杀吃了,而其子曾参没有举报。
  后来叶公——「叶公好龙」的那位叶公,便就这件事对孔子说道:我们那地方有非常正直的人,父亲偷羊,儿子就出来检举揭发。
  孔子就回答道:我们那里正直的人与这种正直有区别,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就在这里面。
  儒家思想“崇尚礼制”,就到这种地步,也难怪道家会指责儒家“巧伪”,而法家亦看不上儒家。
  后来孔子的弟子「子夏」说道: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很符合儒家的风格,儒家一向认为,作为有君子人格的人,应当顾全大局,而不必执着于细节。
  但孔子时代的儒家,也有值得赞赏的地方,比如对「学」的态度,《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但学的目的是什么?
  对于孔子本人而言,他学习的初衷是为了当官,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尊重。
  再到孟子、荀子时期,荀子首次提出了「学以致用」的理念,使儒家的「学」,总算是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用!
  用在哪里,即用在治国、用在治人。
  说到治国、治人,应当首推道家的治国之道,在治国方面,从道家鼻祖老子起,道家就明确地指出了「无为无不为」的治国策略,以劝诫各国的君主。
  「无为」,并不是指什么都不做,而是指顺应自然,不要做多余的事。
  比如说,在四五月本应该做农事的时节,君主不要因为与他国开战而耽误了国民的农事。
  关于这一点,孟子也说过类似的话: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其中的「勿夺其时」,就是告诫君主顺应自然——该让农民种地的时候就让农民种地,不要做多余的事。
  除此之外,还可以延伸到对待国民的态度,总而言之就是,国民想要去做什么,就让他们去做,君主不要“额外”——即除了刑书以外——去约束他们。
  而「无不为」,也不是指什么事都做,同样也是指去做顺应自然、顺应天道该做的事。
  这方面体现在哪里呢?
  打个比方,国内发生天灾,务农的国民因此颗粒无收,这个时候就应该顺应自然,开仓救济国民,而不是违背天意,继续向国民征收田税。
  延伸下来,还有想办法提高国民的道德修养这类的。
  君主无为(不做多余的事)、臣子无不为(多做些顺应天道、顺应自然的事),这即是道家的核心治国思想。
  而相比较道家的治国思想,道家的“治人”思想,就显得格外的“不亲和”。
  在这方面,道家的主张就是自我约束与自我提高,道家认为,只要世上人人都注重道德,那么这个世道就不需要多余的东西——比如儒家「仁义礼数」的束缚,以及法家刑法的约束。
  但遗憾的是,世人未必都有这样的觉悟。
  这就是道家思想的局限,或者说,也是它被称赞的地方:道家思想只主张自我约束、自我提高,却并不会像儒家、法家一样,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他人身上。
  而就,就注定道家思想很难在像当代这种「道亏之世」有所作为。
  “并非我道家思想不好,恐怕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蒙仲正色说道。
  听闻此言,庄子带着惊讶看向蒙仲。
  因为蒙仲的这个观点,与他不谋而合。


第021章 “伪”之辩(三)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即指世道的风气正在逐渐变坏,而人们的心思呢,也不再像古人那样淳朴、善良,而是充满了谲诈虚伪。
  不得不说,蒙仲这句话恰好又说中庄子的心坎。
  庄子为何竭力提倡「使世道回到古代圣人的那个时代」,甚至于劝导舍弃「聪慧」、「心机」等多余的东西,其实也是这个原因。
  “但……回得去么?”蒙仲问庄子道。
  庄子默然不语。
  虽然他不想承认,但事实就是他的思想根本不足以动摇世俗。
  就在庄子沉默之际,蒙仲小心翼翼地说道:“夫子,我以为这或许也是‘天意’?”
  「怎么说?」
  庄子闻言看向蒙仲,想听听这名弟子对此又有什么见解。
  见此,蒙仲斟酌了一下,说道:“小子认为,其中‘首恶’,在于私心、恒产。”
  私心,顾名思义,而恒产,即是指属于个人的固定产业,比如财帛、田地等等。
  在尧舜禹汤时期,恒产属于整个氏族或部落共有,男人耕地狩猎、女人务桑织布,整个世道很和谐。
  然而一旦人有了私心,这种和谐的局面就被打破了。
  周王室奉行周礼,推行井田制,实则就是希望在君主制下,实现先古圣贤时期的和谐。【PS:在这里提一句,庄子抵制君主制,是抵制君主制下“多余”的那些礼数与刻意讲究的阶级区别,并不是抵制「君王治民」这个模式。】
  但是到了当代,井田制就基本瓦解了,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公田」。
  所谓公田,最早是周王室用来以身作则,以及要求诸侯以身作则,劝导天下国民勤奋务农的田地,这种公田的收成,会被用来祭祀先祖、神灵。
  但在经过数代之后,无论是周王室还是各国诸侯,都已渐渐放弃了亲力耕种,而是改叫国民去耕种——而且还不给报酬。
  此时的世人,已经有了私心,谁还会去干这种无利益的事?
  于是乎时间一长,公田逐渐荒废,而诸侯与国民私自开垦,并未得到承认的「私田」,却是越来越多。
  鲁国是第一个承认「私田属于恒产」这件事的,且鲁国也因为这件事而变得强盛。
  其后,各诸侯纷纷效仿,使国家改革,承认土地属于个人(或氏族)恒产,从而使“同耕同食”的井田制被彻底瓦解,「不劳者不得食」的模式,转变成「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世人的私心由此迅速膨胀。
  “孔子曾言,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人一旦有私心,就会开始计较。而在井田之制下,有的人做得多、有的人做得少,有的人勤奋踏实、有的人偷奸耍滑,可他们得到的,却是一样多。似这般‘不公’的制度,它能维持多久呢?……因此学生以为,井田之制的瓦解是必然的,或是天道运作下的必然。”蒙仲正色说道。
  庄子闻言,遂提笔在一块竹简上写道:是故才要倡导世人摒弃成心。
  蒙仲在看到那块竹牌后想了想说道:“昔日,有二人前往齐国稷下学宫求学,其中有一人来自鲁国,因家中贫穷,是故每日都用咸菜、粥块充饥。而宋人家中殷富,每日酒菜不断。因二人平日里交好,某一日宋人见鲁人每日都食用咸菜、冷粥,便叫家仆准备了一篮酒菜,命其赠予鲁人。
  鲁人感谢了宋人的好意,却婉言拒绝了那些酒菜。
  当宋人询问他原因时,鲁人回答道:我因为从来没有吃过好的饭菜,是故每日还能咽的下咸菜、冷粥,若是我今日吃了你赠予的美味酒菜,明日之后我还咽的下这些咸菜、冷粥么?
  ……
  夫子,先古圣贤治下的世民,还未经开化,是故人与人能和谐相处,人与禽兽亦能和谐相处,但当今世道,人心诡而多变,你希望世人摒弃成心,岂非是让那名鲁人在食用过美味饭菜后,又让他再次以咸菜、冷粥为食么?小子认为,没有大毅力的人,是根本做不到。倘若人人都能做到,那岂非人人都是庄子?”
  听了蒙仲的话,庄子闭着眼睛长长叹了口气。
  虽然弟子在最后小小恭维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