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位长相粗实的宫人,捧着一碗刚刚熬好的参汤快步走了进来,到了庞宽跟前。
“都知,千年老参汤熬好了。”
千年老参汤是用来吊命的,起死回生是不可能的……不过却可以吊一个回光返照出来。
上了年纪的翰林医官这个时候也不装模作样把脉了,而是站起身对庞宽道:“都知,这一剂参汤下去,太后就能清醒一会儿……”
庞宽叹了口气,“给太后喂参汤吧,咱家这就去请官家、娘娘和两位先帝皇后过来。”
赵佶、王皇后、孟皇后和刘皇后,这个时候都已经到了坤宁宫了。
三个女人都在哭,赵佶则在发呆。
对后妈向太后他是真孝顺的……她老人家才56啊,怎么就不行了呢?自己还想把琼林宫修起来,让她老人家有个舒服的地方安度晚年的,怎么就等不了了!
这上天真是不给自己尽孝心的机会啊!
不过向太后那么短寿,看来也和这座皇宫有关啊!住在这里的先帝们都不长命啊。自家要活久一点,就得早点搬出去……琼林宫的建造一定得抓紧了。
正在宋徽宗想着要早日替向太后去享用琼林宫的时候,庞宽失魂落魄的就出来了。
“陛下,医官已经给太后娘娘喂了千年人参汤……请您赶紧去见最后一面吧!”
三个女人哭得更凶了,咿咿呀呀的吵得宋徽宗有点烦恼,他叹了口气,便跟着庞宽一起走进了太后的寝殿。
向太后正在缓缓醒来,没有多少神采和生机的目光扫了一眼周边,过了一会儿才看见赵佶和庞宽已经站在了自己的跟前。
两人都在哭泣,赵佶哭得尤为伤心,简直成了个泪人儿。瞧见这个阵势,向太后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
老太后轻轻叹了口气儿,“除了十一哥,旁人都出去。”
“喏。”
庞宽和寝殿里的宫人、宦官、医官还有三个快哭晕了的皇后都应了一声,然后全都退了出去,偌大的寝殿之中,就剩下了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子二人。
“十一哥。”太后低声道,“你可知先帝说你轻佻不可君天下吗?”
“甚?”赵佶一听这话,连哭都忘了,只是傻傻的看着后妈。
这话明明是奸贼章惇说的,怎么变成先帝说的?这要是先帝说的,自己怎么可能做皇帝……
向太后有气无力地问:“十一哥,你已经做了一年的官家,你觉得你轻佻吗?”
“儿,儿子……”赵佶顿时有些无措,只是愣愣看着太后,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向太后继续说:“你是有那么一点轻佻……你六哥没有说错啊!不过他也好不了多少。你轻佻只是私事,修个园子,和外面的女人往来,宠信几个小人。这都没甚要紧的,只要不为此去聚敛民财就行了。不过有一点你比你六哥强多了,你不会轻开边衅,这才是最要紧的。现在哀家要去黄泉见列祖列宗了,唯一牵挂的就是你了……你不是先帝立的,是哀家所立的。你若是轻开边衅,给天下带来灾祸,哀家就是大宋的罪人了。”
赵佶已经快懵了,太后的话好像是说,自己的六哥说自己轻佻,不可君天下……这怎么和章惇那个奸臣说的一样?难道是自己的六哥交代给章惇的?
那,那章惇不让自己做皇帝岂不是在履行先帝的遗命?
闹了半天,他才是忠臣,自己是乱臣贼子啊!
“十一哥,你怎么不回答哀家?”
向太后嘶哑的声音在赵佶耳边响了起来,把赵佶从自己的思绪中给唤醒了。
“母,母后……”赵佶已经知道自己是乱臣贼子了,不过皇位是不能放弃的!别的事情都好说,皇帝是不能不做的。
而且后妈对自己那么好,自家怎么能让她老人家走的不安心呢?
“儿子……儿子向来不喜兵事,准备和辽国将来的皇帝耶律延禧做兄弟的。”赵佶信誓旦旦地说,“儿子命东坡先生在云台山设立学宫,就是想将儒家的文治之道传给辽国,以后和辽国世世代代做兄弟之邦。”
这事儿向太后也知道一些,当下就吐了口气,“好好好,这就好,哀家果然没有看错你……十一哥,好好做你的太平天子吧。”
第四百七十三章 难兄难弟(二)
辽国,上京道,永州东南约30里,有一处名叫广平淀的洼地,东西20余里,南北10余里,地甚平坦,四望皆积累沙,树木多榆柳。而在洼地的中央,还有一处镜子般地小小湖泊。也许是这里有什么地热资源,这片处于沙地包围中的湖泊并没有上冻。连周围的草地树木,都还保留着一丝青绿。
现在虽然已是正月下旬,南朝大宋的首都开封多半入了春。可是地处塞北的草原沙地,却依旧被严寒笼罩。只有广平淀这里稍稍温暖,也就成了一年四季都在野外度过的大辽天子的坐冬避寒之地,也就是冬捺钵营地所在。
往年的这个时候,大辽皇帝的宫帐早就已经开拔,往春捺钵营地所在的长春州鸭子河而去了。可是今年不知怎么回事,在广平淀中央的湖泊周遭,依旧搭起着一大片毡毛帐篷。大辽皇帝的牙帐,也在其中,周围是上千根一头插入泥土的长枪和绳索组成的栅栏。每根长枪上还挂着一把张开的黑毡伞,每张伞下都立着一位顶盔贯甲的宫帐宿卫,约有千人,护卫着大辽皇帝的牙帐。
牙帐还是去岁皇帝车驾抵达时搭起来的那一顶,可是住在里面的主人,却已经换掉了!
牙帐的新主人耶律延禧这个时候还是有点恍惚,不大相信那位仿佛要长生不老的祖父耶律洪基,已经在今年正月十三驾崩在他所在的皇帝牙帐之中了。
此时他的耳边,祖父的临终遗言还在萦绕:“南朝通好岁久,汝性刚,切勿生事。”
惶惶大辽国的皇帝,临终最不放心的,居然是他的继承人和孙子会挑起同大宋的战争。
这实在是有点让人难以置信了,不过却也是事实!
而且耶律延禧还百分之百的赞同祖父的遗嘱,他这些年虽然不掌大权,但还是领着天下兵马大元帅,总北、南枢密院事,加任尚书令的官职。
对于大辽国的一切,至少是军国大事还是非常熟悉的。因此他也知道自己有多么幸运!
因为大辽国几乎就同一场灭顶之灾擦肩而过——去岁秋季西北路招讨使耶律斡特剌指挥的大军,幸运的捕捉到了阻卜克烈部王汗磨古斯带领的部落。为了掩护部民转移,磨古斯不得不率领数量远不如辽军的克烈部战士投入决战。
双方厮杀了两天一夜,最后筋疲力尽的辽军取得了胜利,捕获了让他们辛苦征战了九年的克烈部王汗磨古斯。
虽然克烈部的部众在磨古斯的掩护下顺利逃脱,但是失去了首领的部落,总归能消停上几年。
而对几乎就要输掉战争的大辽而言,捕获磨古斯也就成了胜利结束战争的台阶……所以苦战多年的北阻卜战争,就这样圆满结束了。
耶律延禧现在一想到这场结束的刚刚好的战争,就有一种后背发凉的感觉。
如果耶律斡特剌没有捉到磨古斯的部落,或是没有取得一场大捷,或是没有抓到该死的磨古斯,那么今年正月十三,祖父的去世就将变成大辽国崩溃的开始……
因为老皇帝的去世留给耶律延禧的是一个分崩离析的朝廷——因为昭怀太子遇害留下的裂痕,需要耶律延禧花费很大的精力去弥补。
而在整顿内部的过程中,辽国几乎不可能同时进行和阻卜克烈部的战争。
可是在没有抓获磨古斯的前提下结束对克烈部的战争,就等于向阻卜草原上所有的部落宣告:大辽战败了,被克烈部王汗磨古斯打败了!
这将为克烈部和磨古斯赢得难以想象的威望,足以让草原上所有的阻卜汉子都把磨古斯视为他们共同的王汗!
阻卜各部落,将会统一在磨古斯的十字战旗(克烈部信奉的是景教)之下……
幸好,这样噩梦一般的局面,因为磨古斯的死亡,暂时没有出现。
仅仅是暂时没有出现……
危机并没有完全解除。因为从镇州城(可敦城,大约就是蒙古高原的中心,后世蒙古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附近)返回的耶律斡特剌报告,磨古斯的儿子忽儿札忽思已经继承了克烈部王汗的地位,虽然暂时由其母亲摄政,但是草原上的雏鹰终究会长大,克烈部的勇士将会在他的率领下再一次高举起十字战旗!
与此同时,在大辽的东方,生女直完颜部节度使完颜盈歌的崛起也不可阻挡,从七年前开始,就以“为辽通鹰路”为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