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情陷大明:秋香点伯虎-第1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兰芷若翻了个白眼,没好气道:“那好,我就等着看你卖的什么关子。”
秋香看向薛超,说道:“薛大叔,这样好了,剧场那边,等下一场演出结束就暂时停演。”
“停演?!”
薛超和兰芷若都是一惊。
“对,停演!”秋香点头道,“明天,我便开始筹备春节汇演的事情。薛大叔,你写张通知,下一场演出,也就是腊月十三那天,我们萃芳阁剧场进行今年的最后一场演出,观众免费入场。等到明年正月初六,剧场开始新年的第一场演出,到时,将会有更加精彩的节目呈现给大家。”
兰芷若和薛超两人听了秋香的话,都一时难以消化了。两人沉默了一会儿,兰芷若才问秋香:“你让剧场停演,显然是想全力筹备你说的那个春节文艺汇演,这点我能理解。可是,今年的最后一场演出,为什么要免费入场呢?”
秋香一笑:“以现在的情况看,就算不免费,恐怕腊月十三那天,咱们也卖不出多少票了。反正是今年的最后一场演出了,还不如干脆不卖票了,让以前那些想来剧场看演出却花不起钱的人能看到演出。咱们剧场也热热闹闹的演完今年的最后一场。”
“好吧,都依你便是。”兰芷若点头说道。
……
当天晚上,秋香就开始秉烛写春节汇演的节目内容了。
秋香打算是在正月初六那天正式演出,留给排练节目的时间,也只有二十多天了。二十多天的时间内,要排练出一台完整的汇演节目,就算在后世也是很大的挑战。更别说在如今这个时代,萃芳阁剧场的人,对于文艺汇演这种形式还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了。
时间紧,任务重,秋香压力很大。
思考了一会儿,秋香脑海中有了大概的框架。她的设想是,将整台节目的时间,控制在两个小时之内。节目的类型,以歌舞为主,期间穿插小品、相声、魔术等在明朝还没出现过的节目类型。
对于歌舞,这是秋香的专业领域,她一点都不陌生。后世的歌舞与明朝的歌舞大为不同,但也有很多共通之处。秋香想的,就是将后世的古风类歌舞与明朝的歌舞相融合,尽可能的做到新颖别致,却又能让这个时代的观众接受。
很快,秋香就拟出了十几支歌舞。又细加琢磨,再从这十几支歌舞中,选出了八支。
之所以用八支,秋香也是图个吉利,希望来年萃芳阁的生意再上一层楼,发大财。
考量了一下时间,这八支歌舞能用去一个小时了。那么,剩下的一个小时,就是别的节目了。
相声、小品这两类节目,秋香虽然没有亲自表演过,可却极为熟悉。后世那么多的这类节目,随便找出几个,搬到这个时代的舞台上,就一定令观众大开眼界。
最后,秋香拟定了两个小品,两个相声。两个小品分别是《卖拐》和《卖车》,这两个节目有连贯性,而且搞笑效果极佳。两段相声都是经典作品,一段为单口相声《黄半仙》,一段为对口相声《歪批三国》。这两段相声的背景和语言风格,都比较适合这个时代。
另外,秋香还设定了一个小魔术。
排出了节目单,剩下的,就是最艰巨的任务,写台词了。
歌舞的唱词,都记在秋香的脑子里,这倒不难。难的是,小品和相声的台词。尤其是那两个小品的台词,很多地方要做改动,使其符合这个时代。
忙到鸡鸣时分,秋香两个眼皮也睁不开了,她才写好了《卖拐》的台词。这还是她用自制的鹅毛笔写的,要是用毛笔,以秋香的功力,怕是写到天亮也写不完。
伸了个懒腰,秋香打算回房睡觉了。这时,唐伯虎的身影又一次浮现在她的脑海中。
那个死人,这会儿应该到江西了吧?唉,要是他还在金陵就好了,我也不用累成这样了。
一想到唐伯虎,秋香思念的潮水,便滚滚而来了。

☆、第238章 南昌怪相

江西南昌府,大明开国之初,曾经称为隆都府,乃是江西省的首府。
明朝的交通,水路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陆路。尤其是远程货运,多半会走一段水路。南昌府位于长江中下游,乃是长江水路交通的枢纽。这就早就了南昌府的繁荣。
江西一地,在明朝时也是与江南吴苏一带比肩的文风兴盛之地,读书人多,也盛产才子和大儒。读书的多,相应的,当官的人也自然多。尤其是至明中期,江西一地的读书人参加会试,录中的比例极高,以至于,朝中官员近三成操江西口音的。
南昌府作为江西的首府,自然也是人文荟萃。城中,到处可见做读书人打扮的人。
不过,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那些做读书人打扮的人,有的人行为举止非常斯文儒雅,但也有的人,乍一看也算人模狗样的,可一开口、一行事,却总让人觉得粗鄙不堪,很有金玉其表,败絮其内的感觉。
这种现象,令很多初次来南昌府的人很是不解。有的人耐不住好奇,便向别人打听,这才知道了这个奇怪现象的原由。
原来,街上看到的那些做读书人打扮的人,其实并全是读书人。有很多是追赶时髦的大小纨绔和游手好闲的小地痞、二流子之类的人,故意穿上读书人的服饰的。
这就让人越发好奇了。南昌府的纨绔和地痞无赖,竟然喜欢做读书人打扮?这还真是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啊。
没错,南昌府这种奇怪的现象,还真就是今年才出现的。准确的说,是从三个月以前才开始出现的。
这种奇怪现象的根源,说起来让人不大相信,竟然是出在江西一地身份最尊贵的人——大明皇室亲王,宁王朱宸濠。
宁王一系,从成祖皇帝时就一直在江西就藩。这并不是说江西之地就属于宁王的势力范围了。相反,宁王在地方上并没有实际的权利,只是地位尊崇而已。
大明立国之初,开国皇帝朱元璋将自己的儿子,除太子朱彪外,全都封到了各地就藩为王,并让他们掌控了一部分地方上的权利。有的封在边疆之地的皇子,还掌握着军权。
正因为藩王的权利过大,才导致后来朱元璋的孙子建文帝登基后,感受到来自各地藩王们对皇权的威胁,才想削掉他的那些叔叔们手中的权利。这才引发了靖难之役。
驻守北平的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联合驻守大宁的十七弟宁王朱权,共同起兵对抗建文帝的削藩运动。最终,建文帝一方失败,朱棣登基为帝,是为永乐皇帝。那位跟随朱棣一块儿造反的宁王,则被朱棣改了封地,封至江西。
虽然,朱棣是打着保护藩王们的利益的旗号起兵的,但当他也成了皇帝之后,同样对藩王们感到忌惮和威胁。于是,朱棣也开始慢慢收回了藩王们手中的权利。到最后,封至各地的亲王、郡王们,也只剩下尊崇的地位和高收入的岁禄了。手中再无一点对地方政务、军务的管辖权。
没了权利,不代表不受人重视。再怎么说,藩王们也是皇室宗亲,那头顶上的光环,可比后世的明星还要闪耀。所以,一地的藩王,在当地还是属于超然的存在。无论是当地的官员还是百姓,都对其恭谨有嘉。
宁王一系久居南昌府,靠着历代宁王的维持,宁王府在当地的官员、百姓们心目中的声誉和地位,都极为高大上。可以说,南昌府的人,是把宁王爷当作了吉祥物和镇城之神来膜拜的。
老宁王于去年薨逝了,新的宁王,由世子朱宸濠袭爵。
这位小宁王,也是南昌府的名人了。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已谦恭好学的名声被南昌府的人们广为所知。
等到十五六岁时,朱宸濠便开始跟南昌府的官员和读书人有了交往。凡是跟这位宁王世子接触过的人,没有不夸他的。
至孝、和善、谦慎、大方、礼贤下士、博学多闻……等等等等,南昌府的人们,对于朱宸濠的夸赞之词,似乎想把代表一切美好品德的词语,都加诸在他身上。
朱宸濠袭爵成为宁王,既是人家虽说是宁王府的家事,但也可以说,在南昌府也算是众望所归。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觉得朱宸濠袭爵,那是天经地义的。也只有朱宸濠,才有资格成为新一代宁王。
朱宸濠刚刚袭爵之后,就立刻去了北京,直到三个月以前,才回到南昌府。
一回南昌,宁王府就有了大动静——宁王爷朱宸濠礼敬读书人,广邀读书人至府中谈经论道。凡是至府上的读书人,无论才学如何,宁王府都以礼相待,对于有才学的读书人,宁王府还会礼聘入府做事,或者赠送厚礼,助其学业。
要是换成别的人家传出这样的消息,南昌府的人们或许会认为这家人只是嘴上说说,可这消息却是从宁王府传出来的,那就不一样了。宁王爷说出的话,那是一定作数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