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行,我要进宫,找祖母说一说。”
吓得李仙蕙连忙拽住了李裹儿,“裹儿,你别胡闹。”
“我哪有胡闹?”
“这些消息,恐怕是祖母命人传出,为的是减少坊间对杨守文的讨论。
你现在跑过去一闹,弄不好会激怒了祖母,到时候那杨守文,也就更加危险了。”
“可是,这么久了,祖母到底是什么意思?”
武则天究竟是怎么想的?谁也不清楚。
按道理说,如果她生气,应该早就杀了杨守文才对;如果她没有生气,至少也会提起由头。可现在呢?武则天对杨守文不闻不问,就好像把他给忘记了一样。
她这心里的盘算,又岂是李仙蕙等人能够明白?
不过,在当晚,李裹儿终于收到了杨守文的回信。
武延基正在和朋友吃酒,听到消息后,便急急忙忙赶来郡主府,为李裹儿出谋划策。
“这是什么?”
武延基拿着一摞文稿,感觉有些发懵。
李仙蕙苦笑道:“这是杨守文的回复……这一连几日不见动静,没想到他却写了半部戏文出来。”
戏曲,这个名词最早是出现于宋代。
不过,早在原始社会,伴随着原始歌舞的发展,衍生出了社火、傩戏等艺术形式。不过这时期的歌舞戏曲,大都是以娱神为主,只是后世‘戏曲’的雏形。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娱神的歌舞逐渐演变为娱人的歌舞。
在汉魏到唐代的数百年事件中,更先后涌现出‘百戏’、‘参军戏’和以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形式,使得戏曲艺术进一步发展。而教坊这类机构的出现,伴随着乐府的发展,以及诗歌声律和叙事诗的成熟,到了武周时期,戏曲已经完成了其萌芽阶段的成长,开始正式进入形成期,并且发展很迅猛。
“打金枝?”
武延基饶有兴趣的念叨,兴致勃勃往下看去。
这是一篇戏文,讲的是汉朝时期,王莽篡位,汉光武帝揭竿而起。当时汉光武帝手下有一员大将,就是伏波将军马援。他追随刘秀立下赫赫战功,更在建武十八年,一举平定了岭南交趾人的叛乱,班师回朝。汉光武帝刘秀很高兴,于是让女儿嫁给了伏波将军马援的儿子马客卿,和马援结为亲家,马家声势无二。
以上这些,是戏文的背景。
马客卿历史上的确是马援的儿子,不过早夭,并无记载。
接下来,便是戏文的正文。
公主和马客卿成亲之后,依仗着她公主的身份,处处管束制约马客卿。
有的时候,她并非是故意刁难。可身边的人会煽风点火,她身为公主,有时候不免有些骄横。马客卿虽然不满,可是面对公主的身份,也无可奈何,忍气吞声。
马援大寿,公主前来拜寿。
可她身边的人却说,你是公主,怎能低三下四?
于是,在拜寿的时候,公主没有下跪,惹来马客卿的不满,于是和公主评理。
两人争执不下,马客卿一怒就打了公主一巴掌。
这一巴掌,却惹了大祸。公主自觉是受了委屈,于是跑回宫中,向刘秀和阴丽华哭诉委屈。而马援在得知马客卿打了公主之后,也吓得不得了,把他绑入宫中……
故事,到这里结束了。
杨守文这个打金枝的戏文,实际上就是后世所流传的《打金枝》。
但由于郭子仪和郭暖都还没有出现,杨守文更不敢引用唐代的那些公主和驸马,于是就用汉光武帝刘秀取代了唐代宗,让伏波将军马援,代替了汾阳王郭子仪。
武延基看得如醉如痴,等发现戏文没有结尾的时候,顿时急了!
“郡主,下面呢?下面呢?”
李仙蕙看着他那猴急的模样,忍不住捂着嘴笑了。
事实上,刚才她看完了这戏文之后,比武延基差不了多少,更对杨守文是破口大骂。
这家伙,实在是太缺德了!
“郡马,请你来是想让你看看,这杨守文到底什么意思?”
听了李仙蕙的话,武延基沉默了。
那戏文中的故事,他似曾相识。
马客卿迎娶了刘秀的女儿,处处谨慎小心。而他,不同样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吗?
第四百六十三章从此世上无安乐(三)
公主和驸马的故事!
这在普通人眼里,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故事。
但真要是换做了自己,但凡有点本事的人,都会感觉不太舒服。试想一下,连上床,行周公之礼都要听从公主的吩咐,最基本的人伦都无法保障,又有什么意思?
当然,武延基肯定不会这么说出来,否则可就要倒霉了。
他咳嗽了一声,轻声道:“杨守文写这个故事,其实……郡主难道真就看不出来吗?”
有的人视公主如宝贝,可有的人却畏之如蛇蝎。
毫无疑问,杨守文就是第二种。
无尊严,毋宁死。
他表达的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意思。
其实,公主不一定都坏,就比如打金枝里面的那位公主,其实也不坏。可是她的身份,以及周围的人,让她在不知不觉中会产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更不会向普通人低头。李仙蕙也沉默了!她其实也有这样的感觉……成亲之后,她有的时候的确就像那戏文里的公主一样,对武延基是召之即来,挥之则去。而身边的那些内侍和随从,也会反反复复提醒她,要她小心,不要坠了皇家的脸面。
成亲也有数月,可她和武延基在一起的日子,确是屈指可数。
是她傲慢吗?
而是她不得不去遵从一些所谓的皇家规矩。
李仙蕙苦笑道:“那我该怎么去和裹儿说呢?”
“郡主,依我之见,公主不可能看不出来,只是有些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罢了。”
武延基说完,目光有些复杂的看着李仙蕙。
而李仙蕙则无言以对,只能轻轻叹了口气。
“裹儿对杨守文情根深种,难以自拔。她生在皇家,注定了便是这种命运,难不成让她和父亲断了关系?唉,你们男人啊,总是想自己,何曾想过我们的苦楚。”
“这个……”
武延基同样无言以对。
“对了!”
李仙蕙突然道:“继魏王,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觉呢?”
“啊?”
“打金枝里那样的感受?”
武延基吓了一跳,抬头向李仙蕙看去。
他期期艾艾,好半天才轻声道:“那只是戏文而已,做不得真,郡主未免想多了。”
“哼,还说我想多了,看你这模样,就知道那戏文说到了你心坎上。”
李仙蕙说完,站起身来。
“算了,我不和你废话了,还要去安抚裹儿。”
她一边往外走,一边道。
不过,在走到门口的时候,又突然停下脚步,回过身来,看着武延基,欲言又止。
“郡主,有事吗?”
李仙蕙脸颊飞起两抹殷红,低下头轻声道:“继魏王,如果我以前做的有什么不对之处,请你原谅。以后有什么事情,还请你告诉我,咱们商量着来会比较好。”
说完,她似乎再也待不住了,便飞一样跑出了房间。
武延基怔怔站在原地,半晌后,突然呵呵,呵呵的傻笑两声。
他从桌上拿起了戏文,又坐下来,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眼睛一亮,似乎有了主张。
……
杨守文没有把《打金枝》写完,并不是他不会写,而是他也不知道,该不该去写。
打金枝这部剧,其实有好几个版本的结局。
比如后世耳熟能详的版本:郭暖和公主矛盾很大,为了化解他们的矛盾,皇帝就设计,假称要杀了郭家全家,使得公主回心转意,于是两人过上了没羞没臊的生活。
还有一个版本,应该说是最原始的版本。
《因话录》里有记载这个故事:郭子仪绑子上殿,皇帝召来了郭子仪,安慰他说: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于是,在后世便有了阿家阿翁这么一个成语。
两个结局,在后世的流传都很广泛。
不过在杨守文看来,这样一个故事,并不是为了宣扬郭暖和升平公主的爱情,而是彰显两位老人的政治智慧。说穿了,打金枝的主角,应该是郭子仪和唐代宗。
不管哪个结局,杨守文都不想写出来。
这是他和安乐公主之间的事情,是他和‘小过’的事情,外人根本掺和不进来。
如果上天真要我死,死便死了吧。
这个局,谁都解不开,哪怕如武则天,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之后的事情,似乎也印证了他的这个想法。
虽然每天依旧是高力士给他送饭,但是李裹儿却再也没有给他写信。想来,她已经明白了自己的意思,亦或者她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就此断了念想。杨守文并没有责怪李裹儿的意思,反而认为,这是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法。难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