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对于苏茴来说没有问题,她就看中了这个可以挂户口,还有足够的清闲,钱少一些没有事儿。
暑假过去,他们去学校上课,苏茴也在文学倾的帮忙寻找下,租了离他家走路大概十分钟的一处平房,那房子是单独的,只有一个房间,在屋檐下有炉子可以做饭,前面不远处就有一口井,用水方便,周围的房子不是十分密集,住的都是工人子弟,没有那么多乱糟糟的。
这边离中学也不远,步行过去不到二十分钟,坐公交的话几分钟就到了,苏茴一般都是快走过去。
一个房间,放假了张保国他们来这边肯定是不能住宿的,他们就去文学倾那里住。
另外一头,苏仲在火车上晃啊晃啊,终于晃回了家。
本来应该是他和妹妹两个人回来的,他却一个人回来,他先回了苏家,把这事跟苏家人说了,引起了苏家的一阵震荡。
苏浅明和田思怡都愣住了,他们都没想到,自己女儿还有这个本事!
“这多亏了那位文同志。”苏浅明听了来龙去脉,很快就得出这个结论。
“那时候他救了卫国,应该是那时候两边就有交情了,冒着危险帮了他不少忙,现在他回去了,认这份情。”
苏浅明的眉宇间有着骄傲,他们的女儿,可以啊,这也是时来运转了。
“爸,妈,妹妹还说,等她那边安定了,到时候请我们一家过去那边玩。”
田思怡笑的嘴巴都合不拢了:“好是好,不过这也太远了,想要见她,还不知道什么时候。”
说到这个,田思怡开心不起来了。
之前时不时的几个外孙就会到她这里来,现在一个个的都长大了,离开家去外面闯荡了。
苏浅明安慰的拍拍她的手:“这是好事。”
“我知道,就是心里有些不得劲。”
心情平复些了,他们也没耽搁,拿着苏茴给张根他们的信和一些代买的东西就往李村来。
看时间,这大中午应该都在家,他们直接去找了张根。
看到他们这几个人过来,没有看到苏茴的身影,李满芬被吓了一跳,是不是出意外了?外面的世界乱了?老二媳妇长得还是可以的。
不过再仔细看,就能看到他们脸上的喜色。
最近有什么喜事吗?
张根看他们一家子都过来也有些吃惊,问亲家公:“发生什么事了?”
苏仲乐呵呵的:“我妹妹在首都找到一份工作,暂时不回来了。”
张根和李满芬呆住了,没有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张锦华呆住了,正拿着茶碗倒茶的吴楚楚直接和怔愣的周小晴撞在一起,茶碗掉地,发出一声清脆的破碎声。
“哐——”
远离了这边的纷纷扰扰,换了新地图的苏茴“安分”了一段时间,让自己融入到这里的生活,随后很快就采取了行动。
在今年的七月,靠近港澳的两个省份开放了经济活动,经过这几个月的发酵,首都,这个国家的心脏,已经看得到一些明显的变化了。
第107章
苏茴租住的房子周围都是工人,这个屋子的屋主原先有一处房子被收上去了,现在国家还回来了,因为那一处地方大一点,就全家人搬回了那里,这一处就租了出来补贴家用。
现在这时候首都的房子是很紧缺的,尤其是在知青子女们陆陆续续回来之后,那些下乡的十几岁下乡,二三十岁回来,很多成家立业,拖家带口的回来,家里怎么住?
十几平方住十个人左右,平均下来一人一个平方,家里还有必要的家具和行李,做饭之类的工具能摆在外面的就摆在外面,睡觉的话都是睡地上打地铺,用各种方式,艰难的住了下来。
住所很不宽裕。
相对来说,苏茴一个人独住五个平方的空间,在周围人看在眼里那就是特别舒服的一件事情了,大家平均就那么点大,她一个人住那么宽敞,自然很羡慕嫉妒,不过因为她那一份正式工作,而且有四个大学生儿子的事情周围人都知道,这时候都是推崇的,普遍对她友善。
等那四个儿子读完书,就是四个干部了。
还有不少人会主动示好。
有的知青回城之后没有找到工作,没有班可以接,在家里面白吃白喝,只能把希望放在下一次高考上,还会来苏茴这里请教问题。
不是问苏茴,而是问四兄弟,他们在的话,总是会有人拿着书和本子过来。
哪怕他们年纪普遍比四兄弟大,他们也能厚着脸皮过来。
大学里大家普遍争分夺秒,大家都很努力,离开校园,在外面看到这么努力上进的人,四兄弟会尽量给予方便。
苏茴在一旁看着,如果这时候不禁止的话,他们兄弟几个都可以开一个短期辅导班了,相信以他们几个名头,肯定可以吸引很多人。
开学了之后,苏茴的图书管理员工作很清闲,是真的清闲。一个星期她上两天班,上班的时候坐在柜台后面就可以了,有临时工一直在负责把书放回原来的地方。
苏茴要去干活,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的临时工还不让,她要自己忙,不然心不安。
然后苏茴就心安理得的拿着书本坐在柜台后看书了。
这书是张卫国他们帮忙从首都大学借出来的,外面根本找不到。
是国外有关机械的期刊。
这时候国内很多都是用人力,机械从国外引进的占比少,这是国家的弱项。
一些高精尖的东西,想买都难。
苏茴就在这里好好的看了一阵书,也把周围的情况摸清了。
图书馆这边真的都是关系户,暑假前她只见到了一个同事,现在开学了总算见齐了,都很懒散,她还老老实实的来这里上两天班,其他轮班的那几个同事,只是偶尔来这里露个脸,其余时候都不来,把活全部交给临时工干。
这时候的正式工是没办法辞退的,只有调岗。
这养懒了很多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努力也能得到这么多,为什么要努力?
所以效益下滑后,后来才会有那么大的下岗潮。
苏茴趁着这时间在这里看了一阵的书,同时也把她租住地方附近的那些人的情况大概摸清了
离她住的最近的是左边那处屋子,他们是毛线厂的职工,夫妻两个是双职工,下面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下乡的那个是女儿。
现在她回来了,她妈妈就把她那份工作让女儿接班,自己办了退休。
也是作为弥补,弥补女儿在乡下消耗了那么多年的青春。
但是这样那个家庭内部的争端不仅没有平息,还愈演愈烈。
在乡下这么久,两个嫂子对这个小姑子都是陌生的,她回来了,家里就这么大,还得要再挤挤,给她挤出一个位置来,吃的喝的也要从自己嘴边挤出来,现在这个是解决了,因为有工作了,但是这可是一份可以传家的正式工啊。
这个家里,就她爸她妈她大哥是正式工,其他的都是临时工。
她妈这一份工作给了她,那两个媳妇很不满意,她们早就盯着这个正式工的职位了。
临时工跟正式工那是天壤之别。
两个儿媳妇都盯着那一份工作的谁也不想放手,没曾想居然给了这个女儿,这是要外嫁的,以后就是别人家的了,她们心里自然有大大的意见。
虽然跟家人有吵有闹,不过她有工作,这还算好的,有的探亲回来这边,不回去乡下了,但是没有工作,家里变了,没有自己的位置,在家里被指桑骂槐,弟弟妹妹会说这个不是我大哥/大姐,让他/她走之类的话,出去走在街道上都矮别人一截。
有时候恨不得回去乡下算了,好歹那里能够挺起身板来。
但是想一想又不甘心,好不容易能回来了,还要回乡下,这日子哪里看得到头?
很多工厂都在尽力的招人了,正式工拿不出来,福利削减的临时工,怎么也能够挤出一些岗位来的。
但是再怎么增加,也是有数的,不能一味的增加,但是从新疆、云南等各地回来的知青却越来越多,他们没有找到工作就游荡在街头,用各种办法维持生计。
有的去乡下收青菜农货,然后卖给路人,有的去收鸡蛋家禽,这种更受欢迎,城里买的话还要票……
有门道的,有从更远的地方有门道弄来的东西,一出现就会被抢光,多少养活了一些人。
不过这种事情,只能遮遮掩掩。
运气不好,只被没收就算好的了。
但是全部要抓进去也不现实,人太多了。
没有足够的工作岗位安置,没办法养活自己,一个两个抓进去都还说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