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后等他们回答了问的时候,“一不小心“就说出来:“哦,这个是我孙子卫国写的文章,他年纪还小,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么点年纪也敢投稿给报社,也不知道他撞了什么大运,居然还过了,这不,报社那边就寄了稿费和样刊过来,我有的字不认识,不就问问你们了。”
之前张保国的那张报纸还在他家客厅的架子上好好的放着呢,那张报纸他后来特意弄了个高架子,就是为了防止小孩子不懂事,把那张报纸撕坏了,位置也绝对显眼,有谁进去一眼就能看到。
那是一个他百说不厌的话题,现在这个话题又多了一个。
旁人讶异:“真的假的?我看看。”
这一看,就看到了张卫国的名字,又羡又妒:“你家这是什么情况?上次我记得是你老二家的保国吧?现在又是卫国,他年纪好像还很小啊。”
有人不清楚:“还很小?那个子,不小了吧。”
有人就笑:“他们兄弟抽条快,他现在才10岁。”
“不是不是。”张根纠正:“今年11岁。”
旁人嘿了一声:“11岁跟10岁有什么差别?有本事了啊,得意吧?你可得好好培养他。”
“我记得跳了两次级,这是吃这碗饭的。”
还有的打听他家祖坟的位置:“你爸你爷爷坟在哪呀?”
家里有老人眼看着就差不多了,或许可以在附近找个位置?
一问这个,张根直说去去,他不告诉他们。
不过他不告诉,他们想要知道也不是没有办法。
因为大家的先人都埋在同一片山头,仔细找两圈就能找到了。
不过这时候不允许讲什么封建迷信的事情,只是心里有数。
还有的打听他家的祖坟,不是为了这个,而是想验证一下,他家现在这样,那他家的祖坟到底有没有在冒青烟呢?
李满芬那边差不多,赵来娣那里就不太愉快了。
“呵呵,现在心情怎么样啊?酸不酸?”
“人家好吧,四个儿子,现在眼看着两个都有出息。”
“我还记得你那时候说的话,现在打脸了吧?”
……
那时候张保国投了不少,都没中,赵来娣可没少说风凉话。
赵来娣听着心里憋火,却一个字也不说,闷头干活。
听的实在不耐烦了,就去了李满芬那边,她宁愿听着她们变着花样的夸张卫国,也不想留在这里听她们的讽刺。
这些人,之前她们的交情还不错,时常聚在一起说说谁家的八卦,后来,苏茴直接告上了公安,事后她们回来拉了赵来娣下水,感情早就破裂了,这时候,能看她笑话,她们可不得多说几句风凉话么。
……
张卫国在学校里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上午,凡是课间时间,他都被同学包围了,不只是小伙伴们关心,就连他的老师也很关心,详细问了几遍。
老师和颜悦色的样子,极大地满足了他的自尊心。
今天苏茴就准备了丰盛的饭菜犒劳他,这是给他的奖赏,特意做了他喜欢的焖饭。
一粒粒蒸熟的豌豆、切丁的腊肉腊肠、咸鱼丝、鱿鱼丝、腐竹、青瓜丁,还有豆鼓等等加上糯米一起大火焖,最后加上些许酱油调色,香味扑鼻。
搅拌均匀后,入口有鱿鱼的弹性,咸鱼的咸香,青瓜的爽脆……还有吸了这么多料香味芬芳的糯米。
张卫国吃的周身都冒小花花了,好吃好吃,太好吃了!
请原谅他这时候匮乏的语言,他的大脑就只剩下这两个字反复循环了。
这个好吃,就是做起来有点麻烦,妈妈很少做,他心心念念了很久了,果然还是记忆中的那般美味,太棒了。
享受了午饭之后,他就带着两个弟弟去找外公外婆炫耀,不,是求夸赞,也不,是分享喜悦去了。
……
张兰打算在镇上住几天,有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是新鲜,终于在这里买了房子,花费了他们所有的身家,不去住一住,心痒痒。
另一个就是躲避村里的那些八卦,她就回去收拾东西的功夫,消息就几乎传遍了,不停地有人去她家“关心关心”,烦不胜烦。
在城里住几天是可以的,她娘家人帮忙,去回收站买了些东西,然后她爸拼拼凑凑,简单的拼出了一张大床、一张小床、一个没有盖子的箱子,还有一张桌子、一张长凳,这些足够日常使用了。
他们两夫妻睡大床,两个小的睡小床虽然这床丑了点,有的木板还缺了一块,会凹下去,桌子也不太好看,凳子一张,四个人吃饭只能坐两个人,但没关系,有床睡就好,吃饭没有位置可以蹲着吃。
孩子有在上学,不过村里的小学管得不严,有事请假说一声就好了,基本上没有说请不到的情况。
在这里住的第一晚,听着外面的虫鸣,夫妻两个都有些辗转反侧,这里的虫鸣没有他们家那里的热闹,有些太过单调了,不习惯。
随后第二天刘和就去了打零工的地方,拿着新鲜出炉的户口本。
关系之前都已经打通了,所以很顺利,毕竟他也在这里做了有几年,是个熟练工种,招不熟悉的人,还要花一段时间让他熟悉,还不如用老人,加上还有帮刘和的那个贵人的面子。
一个临时工,就这么拿下了。
知道这个确认的消息,张兰高兴的拿出了珍藏的腊肠,一家人好好的吃了一顿。
事情定下来了,在这里待了几天,张兰就有些受不了了,之前她也有兴趣带着孩子一起去外面逛,之前不是没有逛过,但是现在他们在这里有家了,感觉是不一样的,就是之前不陌生的地方,现在再去逛也能逛出新意,但是镇上说到底也不大,看完之后还能做什么?
她在这里没有一个认识的人,两个孩子也是,待了四天,就说什么也要回去了。
她还是回去下地干活挣工分吧,还欠着她娘家五十块钱呢。
不过娘家这么大方,而且还出了力,也不能空着手回去感谢,她忍痛去买了一些糕点,分成三份,爸妈那边一份,苏茴那边一份,张贵他们那一份。
她回去之后,有些人都把这事说烂了,说都不想再说了,腻味了,清静了不少,虽然还要打破砂锅想要问到底的人,但是数量减少了,让她松了一口气。
有时候想起来会后悔在大庭广众之下爆出家丑,但是对比一下结果,她又不后悔,现在看见他们的嘴脸,她就觉得恶心,现在两边都没有走动了,他们没有过来,她也不会过去。
应该也就逢年过节回去,那边毕竟有个婆婆在。
但是她年纪不小了,等到时候她走了,估计兄弟就要成为路人,或许连路人都不如。
收拾收拾带着糕点来娘家,正好就赶上了这一波热潮,夸奖的话张口就来,她看着保国和卫国兄弟,那是看哪都觉得好。
然后再看自己的孩子,怎么就那么不是滋味呢?
她跟张贵想的一样,他们这么能耐,可不可以教教他的两个孩子呢。
虽然他们两个的成绩也就那样的,但是当爸妈的,对于自家孩子都有一种迷之信心,只要孩子愿意学,肯定能学好。
然后她就问了,她这一问,张卫国觉得没什么,问的人多了,不过大都没有了下文,他报了一下他们学习的时间,这一报,成功的让张兰嘀咕上了。
这一天要花这么长时间学习呀,这还有时间下地干活挣工分吗?
她犹豫了,也纠结了。
她的两个孩子,大的那个跟张卫国同龄,下午不上学都会下地挣工分,小女儿倒是还不满十岁,但是家里家外也有许多活要做。
要是按照卫国说的这个时间,就没有那么多功夫干活了,家里就这么几口人,各自都有事情做,也没有谁能代替谁。
她没有纠结很久,她回去一说,这两个孩子都把头摇的飞快,宁可下地干活也不愿意看书,书有什么好看的,哪里有干活好玩!平时花半天时间上课就很烦了,不想干活,大家有说有笑,还能时常偷懒去干别的。
看到两个孩子都不愿意,刘和也不愿意勉强:“就算了吧,我们家就没有看书的筋,你二嫂她自己就是老师,养个儿子像妈,你看我家和你家,有哪个是有念书的。”
这话说得也有道理。
张兰看他们都没这个意愿,也只能放弃了。
算了,还不如努力,让刘和的这份临时工转正,变成铁饭碗,到时候这份工作就能传下去。
……
这一次,总算是如了张卫国的意,夸赞的话听得他飘飘然。
走路的姿势都不一样了,时不时的在家里面突然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