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十三道监察御史为例,一共一百多个,在国朝也算声名赫赫。但他们真正的威慑力不在于言官可以风闻言事,嘴皮子很多时候都是虚的。
监察御史的真正威慑力在于,他们主要任务其实是担任各种外差去巡视、督察各地方各衙mén甚至各军队。比如清军御史、巡关御史、督粮御史等,大的有巡按御史、放赈救灾御史。
此时,监察御史往往就是俗称的见官大一级钦差身份。这样的安排,自然也是出自国朝体制中以小制大的思想。
严格来说,巡抚总督这些也属于外差范畴,不过已经逐渐固定化为封疆大吏官职了,李佑的提督五城兵马司就是类似的一种。
没了外差,只剩御史官衔,那真是浑身只剩嘴皮子的“言官”了。倒也确实可以发挥李佑的最大特长,说是本sè演出也不为过。不过李佑目前又不是“意见领袖”,只能说有成为“意见领袖”的潜质。
李佑无奈摇头道:“那是不可能的,除非圣母老糊涂了。”
此时忽见家人领着位吏部差役匆匆上堂,那差役禀道:“李大人!你的奏疏被宫中准了,诏旨到了部中,请你去领旨!”
李佑心头一喜,看来钱太后很知趣的批下了前几天被留中不发的那封奏请。又想起什么,很惊讶的问道:“裁撤中城兵马司是吏部职责,叫本官领旨作甚?”
吏部差役莫名其妙,“什么裁撤中城兵马司,听说是大人的请辞疏被准了,所以请你去领旨。”
看首发无广告请到——
请分享
四百六十九章 野之遗贤。。。
四百六十九章野之遗贤
镜头转回之前的慈圣宫,归德千岁将儿子jiāo与母后,转头瞥见麦承恩端立一旁,随口问道:“有什么军国大事要来惊动母后?”
麦承恩不敢造次,只得又复述一遍,不过麦公公嘴里用的词是辞官…
听到李佑居然拿辞官来耍光棍,又听到裁撤中城兵马司之事,归德长公主当即凤颜大怒道:“李佑三番五次要挟朝廷,殊为可恶!官职乃国家重器,忠君报国之人比比皆是,少了李佑便不能行事么?母后怎能受其挟制,若他人动辄学样,天家威严何在!”
其实中城兵马司苟指挥对李大人的无视,正是归德千岁暗中指使的。目的很简单,趁他病要他命,定要叫那李佑来求饶不可。
没想到李佑又耍出了以退为进的把戏,甚至意yù连中城兵马司一锅端掉!明知这是她掌握的衙mén,她不信李佑打听不到。想要辞官来故意撒泼较劲吗?
归德千岁决定这次要给李佑一个教训,让他彻底清醒清醒!然后老老实实的来手底下当少府少卿。
听到nv儿强硬的表态,钱太后虽然有点莫名,不知道nv儿发的哪mén子火气。听说李佑与归德驸马府关系一直不错,至于让nv儿如此不留情面么?
但太后的耳根子一直偏软,经归德千岁如此进言,心里的恼火也被jī发出来了,又感到自己可能陷入了政治就是妥协的思维误区。
暗暗想道,她一个快退养撒手不管政务的太后还有什么顾忌?李佑三番五次耍nòng把戏,还能回回姑息他不成?这次就豁出去削了他官职,又能怎样?难道还天塌地陷不成?
便不再犹豫,等宫nv捧来笔墨,钱太后亲自在奏疏上狠狠的朱批两字:“照准。”
麦承恩接下了朱批奏本,送至内阁拟旨。
归德长公主心里偷偷得意,盘算起少府衙mén美好的未来。皇城东安mén里,光禄寺北面有些空余的院落,可以辟为少府衙署。少府卿让驸马去挂个名字,实际还是归她掌控,然后少府少卿李佑负责具体事务…
不是非李佑不可,她发现李佑在这方面具有与常人不同的才能,又与她有亲密关系,乃是最为适合的少府少卿人选。
千岁殿下越想越是窃喜,看来情夫在地方上骄横跋扈惯了,到京师当了几天皮球和空气后居然不能适应,情急之下使出了辞官这个不留后路的招数。
这不是授柄于她么,那就直接断掉他的后路。如今他没了官职,别无选择,只有少府少卿一条出路,她不信情夫这个官mí真会挂冠回乡。
却说李佑打发走了前来传话的吏部差役,站在堂上犹疑不已。
事态发展有点超出意料,这不合常理。很多主动辞职辞官,其实都是表示要“寻求jiāo易”的态度,他这次就是如此。钱太后作为秉政十年的政治家,不可能看不出来…
一定是哪里出了差错?
朱放鹤见自己说笑之语骤然成真,也是愕然片刻,“仿佛冥冥之中的宿命哪,你还真要潜伏下去当言官?”
嘴炮党从来不愿意承认自己只是嘴炮党的,面临去当纯种言官命运的李佑叹道:“无差遣只挂着虚衔算什么官。”
心里将都察院情势想了想,去年chūn天他从内阁去职后的那场政治大jiāo换中,左都御史赵良仁迁为吏部尚书,江辛岳则由袁阁老推荐为新任左都御史,同时将礼部尚书出让给彭阁老推荐的海书山。
所以现今都察院的当家人江辛岳是袁阁老一派的,同时徐阁老和彭阁老都历经过科道官,因此在科道中势力很盛。而许靠山和长公主虽也都在科道中chā了一tuǐ,但又不如彭徐这派。
从当初朝争手段就可以看出,彭阁老发动朝争总是御史言官打头阵,与李中书战嘴皮子战到不亦乐乎,而吏部尚书许天官和赵良仁则是联手挥舞京察考核的**āng去砸人。
瞧现今都察院这状况,以及中枢乏力,李佑觉得肯定不会那么容易就能委派他有实权的新差使。再说检校右佥都御史本来就是为了与提督五城兵马司差使相配套而临时新增加的,都察院也没有现成定制表明如何使用检校右佥都御史。
见李佑神sè迟疑,被闲置经验很丰富的朱部郎大袖一挥,以过来人身份谆谆教诲道:“有差事就办差,没差事就上奏本针砭时弊,听不听都是别人的事。闲来jiāo游士林积蓄人脉,如此过上几年再说!”
舆论终究是舆论,转化为实力则需要权力,嘴炮再响,没有“相关衙mén”,那都是空对空。深刻认识到言官本质,mí信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的李佑又叹道:“这算什么?手里无权的富贵闲人乎?”
“这叫作养望!可不是人人都有资格养望,非清流莫许,翰林院的庶吉士没品没级一熬就是三年,照样被争抢着去当,你带着品级又怕什么。所以你不要用地方官和文书小吏的那些观念来衡量京官和清流。”
李佑点了点头,心里却想道,朱兄的话可以听但也不能全听,他因宗室身份务虚而不务实,又没人敢欺压他,所以限于历练,他的见解是有局限xìng的。
不管怎样,李佑没法抗旨,只能接受现实。他去吏部领了旨,不由得感慨幸亏自己在文字中留了后手,只提差使,不提官衔。不然钱太后大笔一挥,朱批照办,那就是血本无归了。
可是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李大人做梦也想不到,司礼监掌印太监麦公公一直作为慈圣宫办事太监出现在人前,上任司礼监才十日。所以他在公文业务方面略显生疏,下意识将李大人的请辞理解为辞官…
而钱太后和归德长公主都没有去亲自阅览长篇大论、废话连篇的奏本,只听了麦公公复述大略内容。麦公公当然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成李佑辞官。
钱太后心里想着辞官,朱笔批了照准。但发到内阁后,阁老们自然火眼金睛,看得懂李佑是yù走还留的辞职,而太后朱批“照准”就被理解为批准这个辞职。
因而内阁便根据朱批圣意,草拟出罢免李佑提督五成兵马司的诏旨,并发至吏部执行。
于是,李佑免职留官之事yīn错阳差、完完整整的走完了大明朝廷公务流程,惨剧只因一个误读而起。若知晓是留有余地的辞职,长公主只怕也不会劝母亲下狠手…
由此可见,权力越大责任越大的真谛层小小一个误解,就将李大人的官路转了向。
闲话不提,李佑在吏部与熟人扯了几句,便要告辞,却见有个小吏道:“归德千岁使人来留了话,如果李大人领过旨,就请前往十王府一行。”
李佑十分惊异,长公主召见他去十王府宅第时,从来都是派人去家中悄悄传唤。今日为何改了xìng子,居然在衙mén中公开召他去sī宅?这太嚣张了罢。
还有,上回吵过架还没过几日,正处在冷战时期。心高气傲的长公主怎么主动拉下面子,请他去见面?
李佑不是假清高的人,既然归德千岁都传了话,他也不抗拒,现在能通天的大tuǐ是稀缺资源,过了这村就没别的店。于是他离开吏部,上轿就去了十王府。
归德长公主宅邸银殿上,照例是大理石屏风隔开了男nv。
李大人在这边坐稳,还没先开口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