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洌谲鲝蠢此恼飧龀ぷ邮堑湫偷奈牟怀晌洳痪汀
荀彧的六子荀顗已经正式拜了荀攸为师,深得荀攸的喜爱,见荀攸都有了自己的衣钵传人,荀彧自然不想落后,于是他将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了自己的幼子身上,在荀彧看来,荀粲的可塑性比荀顗更大。
荀彧望着屋子外的鹅毛大雪,随口道:“粲儿,你可会用这白雪来作一首诗?”
荀粲想了想,既然父亲不惊讶自己的诗才,那么自己就彻底表现一番也未曾不可,于是他在荀彧很感兴趣的注视下非常淡定的叉了八下手,便得了一首,吟道:“画堂晨起,来报雪花飞坠。高卷帘栊看佳瑞,皓色远迷庭砌。盛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玉佩。应是天上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荀彧啧啧赞叹,他只知南楚多才子,却不想自家孩儿真的是天生的诗人,荀彧脸上红光满面,他拿来一张纸,让荀粲将诗句写在上面,荀粲对毛笔的使用不甚精通,只能歪歪扭扭的写了上去,旁边的荀彧面带惋惜之色,显然觉得一首好诗没有好字来匹配的话,那真的是一个悲剧。
就在此时,却听下人来通报,说是陈群与钟繇来拜访荀彧,荀彧稍一思考,就明白这两人来这里的用意,陈群是陈氏族人,而钟繇这是钟氏族人,陈氏、钟氏皆为颍川大族,如今两人前来,自是来询问荀彧到底怎样应对曹操的唯才是举令。
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人,颍川钟家是可以与荀家媲美的大世家之一,钟繇的年纪比荀彧还要大个十多岁,在原来的那个三国中,他是著名的书法家,据传是小楷的创造者,在书法界与东晋王羲之并称“钟王”。
不过此时进入房屋的钟繇却显得有些忧虑,显然是曹操的唯才是举令让同为大世家的钟家也忌惮不已,但是当钟繇看到纸上的那首诗时,不由眼前的一亮,但看到字时,不由露出惋惜的神色。
钟繇与陈群首先向荀彧问候了一下,然后房屋中的气氛变得有些沉闷,钟繇忍不住指着纸上的诗余说道:“字不配词,惜哉。”
荀彧见钟繇说自己的幼子字差,不由腹诽,这才三岁呢,能认识这么多字就不错了,还能要求他把字也练好吗?
于是荀彧略带矜持道:“元常,若你知此诗乃我家三岁小儿所写,就不会这么苛求了吧?”
钟繇听后不由大吃一惊,再看看安静的站在荀彧身边的荀粲,而后又看看纸上歪歪扭扭的字,说起来,这字虽然歪歪扭扭,但让人一目了然,最难能可贵的是,这可是一个三岁小儿所写……
荀彧见钟繇吃惊的样子,心中不由得意,大抵有点望子成龙的意思,他对钟繇说道:“元常,让粲儿与你学书法如何,我知你在书法上造诣很深。”
这话可谓正中钟繇下怀,既可以拉进与荀家的关系,又可以培养出一个书法大家,于是他当即答应道:“固所愿也,不敢请尔。”
荀粲用很感兴趣的目光看着钟繇,说起来,学书法是他一直想做的事情,如今可以在三国第一书法家钟繇门下学习,他感到无比幸运。
于是他马上向钟繇行李道:“弟子拜见老师。”声音虽然奶声奶气,但令人听起来却格外真诚。
钟繇抚须轻笑,宠爱的摸了摸荀粲的头,此时却听荀彧淡淡道:“你们的来意我已知晓,既然丞相这么想要削弱我们世家,那我就随他的愿吧,我准备致仕。”
钟繇与陈群脸上齐齐变色。
========
求收藏啊求收藏~~~
第九章 功成身退
陈群连连摇头,反对道:“令君此言差矣,我世家利益因为有令君在,丞相才不敢大肆削弱,若是令君致仕的话,可谓群龙无首。”
钟繇也十分赞同陈群的观点,不过一边的荀粲心中却非常高兴,他觉得父亲致仕绝对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荀彧的脸上带着一抹苦笑,他叹了口气道:“如今的丞相已不是当年的丞相了,北方已定,代表着北汉的根基已稳,只有西凉韩遂、马超等负隅顽抗,西蜀刘璋怕是要被大耳贼算计了,而后天下三分,统一天下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荀家势大,可谓锋芒毕露,去年过世的堂兄仲豫又被汉帝器重,为丞相所忌,此时我不归隐,更待何时?”
钟繇面色凝重道:“令君莫非放弃这汉家天下了吗?”
荀粲此时在心中大骂这个便宜老师,眼看父亲就决定归隐了,你还在这里捣什么乱啊。
荀彧此时脸上出现了轻松的笑容,仿佛如释重负,他淡淡道:“我岂不知元常在想什么,如今这里没有其他人,我想说的是,在我们大世家眼中,谁当皇帝不都是一样的事情,管他汉室天下还是曹氏天下,谁更在乎我们大世家的利益,我们就支持谁,不是这样吗?”
陈群与钟繇都惊讶的望着放下一切的荀令君,此时的荀彧身上在也没有那种刻意的伪装,卸下一切的他用最潇洒的姿态来面对人生,陈群叹服道:“想不到令君心中却是这样的想法,可怜那些腐儒都被令君庄严正直的模样给骗了,不知令君以后的安排是什么?”
陈群与荀彧关系很不错,所以他在荀彧面前说话非常随意,而荀彧显然也不在意陈群那近乎调侃的话语,反正他是执意要激流勇退了,还在乎这世间的名声干什么,于是荀彧淡淡道:“长文不必忧虑,在我之后公达可为尚书令,我欲自任颍川书院院长。”
陈群疑惑道:“院长?请令君赐教。”
荀彧的脸上挂着一切尽在掌控之中的微笑,放下一切的他,对许多东西都有了深刻的认识,他淡淡道:“既然唯才是举令已不可阻挡,那我们世家大族就应该全力鼓动丞相采取科举制。”
钟繇似乎恍然大悟,他赞叹道:“妙哉,唯才是举可以令丞相大肆随意启用寒门弟子,而科举制却是要通过考试才能启用,考的东西自然是学问,而这却是我们世家掌控的东西……令君虽退避庙堂,但日后怕是朝中全是令君弟子,不过此谋算可谓正大光明。”
陈群也道:“此时我才知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
荀彧只是慈祥的看着自己的幼子,此时在他的心中,什么功名利禄、士林名声,都比不上自己的儿子重要,他要培养出一个真正的智者,继承他谋略精髓的人。
建安十六年春正月,庚辰,天子报:减户五千,分所让三县万五千封三子,植为平原侯,据为范阳侯,豹为饶阳侯,食邑各五千户。天子命公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
同年初,侍中、守尚书令荀彧上表辞呈,言称年事已高,谋略不当,是以导致赤壁之败,曹操起初不许,后彧言辞恳切,终许之。
荀彧辞官这件事在庙堂之上引起轩然大波,许多世家都认为这是曹操向世家动手的信号,并认为颍川荀家会就此一蹶不振,但曹操很快就让这些世家大跌眼镜,他不但厚赏了荀彧,而且继荀彧之后,荀攸便继任了尚书令,他可是一点也不反对曹操晋封魏公的,并且,陈群、钟繇等与荀家关系密切的人都有封赏。
荀彧辞官导致一大批终于汉帝的官员乱了阵脚,原本他们可是非常期待荀彧可以影响曹操的,如今荀彧激流勇退,便给曹操大肆清理朝堂扫去了最大的障碍,如今的曹操可以说真的是没有掣肘,所以在曹操心中,荀彧真的是最理解他的谋士,至于辞官的荀彧,在曹操眼里跟有官职在身的没什么区别,以曹操的厚脸皮,照样可以去找荀彧聊聊,相处起来反而没有隔阂,就像好朋友一样。
同时曹操在私下里,用承诺以后采取科举制笼络住了以陈家、钟家为首的世家的支持,在曹操看来,科举制比唯才是举令更规范,毕竟唯才是举根本没有一个特定的规定,很容易出现滥竽充数的情况,而且科举制可以挑选出世家与寒门中都优秀的弟子,对于整个国家,都很有益处。
春三月,太原商曜等以大陵叛,曹操遣夏侯渊、徐晃围破之。张鲁据汉中,三月,遣锺繇讨之。公使渊等出河东与繇会。
是时关中诸将疑繇欲自袭,马超遂与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叛。遣曹仁讨之。超等屯潼关,公敕诸将:“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
秋七月,公西征,与超等夹关而军,纳贾诩间计而破之。
冬十月,军自长安北征杨秋,围安定。秋降,复其爵位,使留抚其民人。
十二月,自安定还,留夏侯渊屯长安。
这一年对曹操来说注定是收获的一年,虽然西征马超时颇有波折,但拥有顶级谋士贾诩在,曹操终究击溃了马超、韩遂,有一些余孽只要派一大将徐徐图之就行了。
对荀彧来说,这绝对是最为清闲的一年,他年初辞官,并亲自担任了颍川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