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没有仪仗,但能在这禁宫之中拖家带口的人,其身份不言自明,一路上所见之人俱都远远回避,并不敢过来相扰。
越罗虽然是皇后,偶尔兴致来的时候还会跟李定宸一起去上朝,但除了大婚那一次之外,就没有再来过前朝了,这一回倒是将之看了个清楚。
穿过三大殿,就遥遥看见了城门。城门上还建有一栋两层小楼,飞檐斗拱,精巧繁丽,是皇帝逢节日时与民同乐的所在。
这就是他们的目的地了。
快到近前时,后面跟着的人就有跑出去传信的,所以一家人才登上城楼,勉强看过了御街两侧的景象,西边就传来了一阵沉闷的响声,听起来像是什么东西,重重的踏在地面上,引得周围的建筑都跟着发出无形的颤抖。
不久之后,那声音的制造者出现在视野之内,冬生和年年都惊得瞪大了眼睛,口中发出“哇”的惊叹声。
“这是……”越罗看着远处出现的动物,也十分惊异。
李定宸见把人都镇住了,这才满意的笑道,“也是前儿说起安南,朕才想起,西苑那边养着各地送上来的动物,其中就有交趾国敬献上来的大象。”
这两头大象,说起来都是世宗时献上来的了,为的是贺世宗皇帝百岁寿辰。他是古往今来最为长寿的一位帝王,寿数便是与那些朝廷册封的老寿星相比也不差什么,可谓是一生尽如如意。
《庄子·盗跖》有载: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民间有规矩,老人年过百岁之后,便不能再做寿,因为这样的寿数不是人间该有,怕为上天知晓后收回。但世宗是天子,自是没有这样的忌讳。所以这百岁寿辰自然也是大肆操办,不但整个大秦普天同庆,就连周边属国也都纷纷派遣使臣前来朝贺。
如今大秦已经连换了两位帝王,这两头大象却还是安安稳稳的住在宫中。
世宗还在位时,每有大庆,都会将这两头庞然大物牵出来为自己拉辇。宣宗皇帝嫌它太大太笨重,弃之不用。到李定宸继位时,它们已经被遗忘了。
如今李定宸重新命人将之牵出来,打的是年节里与民同乐的旗帜,却不光只是想看个新鲜。
有句话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忽然想起这南方属国送上来的大象,那么那几个出产大象的国度,自然也会随之进入天下人的眼中。而有了这种关注,接下来的一切发展,才会顺理成章。
不得不承认,效果非常好。
莫说京师百姓,就是朝廷官员,也有一大半是没有见过大象的。所以不过几天功夫,这两头大象便名传整个竞争,俨然成为所有人热议的对象。还有百姓特意带着孩子到御街附近等待,就为了一睹其真容。
也有年长的老人们坐在茶楼酒肆或街头小摊上,捋着胡须,讲起世宗年间万国来朝时的盛事,那真是什么样的珍奇之物都有。如今的皇帝不爱做生日,这种景象年轻人们都没见过,听得悠然神往,主动为他们发付酒钱。
就连朝中官员,也都开始讨论起南边这些属国有多年不曾入贡的事。那有心的,还将这些年来广西路送上的奏折翻出来,去找其中关于这些小国的内容。
不到正月十五,就有朝臣上折子,认为李定宸登基至今,周边属国都未曾来朝拜过,宜趁着开年之际,修国书,遣使臣,往各国送几本黄历和木牌铜牌,宣扬天…朝上国之威。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李定宸的赞赏,发还内阁,让他们按照旧例拟定章程。
然后又将内阁送上来的赏赐单子划掉了大半。
历来大秦给各属国的赏赐,是十分丰厚了。除了钦天监每年编出来用以指导农事的黄历,以及视属国大小和与上国关系远近,会赐下铜牌或木牌若干面之外,剩下的就都是金银财帛、瓷器丝绸茶叶等特产了。
李定宸大笔一挥,便将金银财帛和特产都划掉了大半,理由也很正当,“等他们派人前来朝贺时,再行赏赐不迟。”
赏赐的规格定下,接下来就是挑选使臣了。
出使虽然是个苦差事,却也是履历上非常重要的一笔。而且增广了见闻,往后遇到相关属国的事,便必然绕不过自己。大秦的属国大部分都不强大,对上国又不甚尊敬,因此这一次派遣的官员品阶必定不会太高,倒是要求足够机变。所以消息一出,年轻官员们便纷纷上书,主动请求前往。
李定宸和内阁对此都很满意,不久就定下了前往各处的使臣。
他私底下还对越罗感叹道,“可惜余敏程不在京中,否则安南这一路,该叫他去。”论机变,余敏程的确令李定宸印象深刻。上回他能在西北掀起那么大的乱子,最终全身而退,这回只是给朝廷寻个出兵的理由,想来也容易得很。
没有余敏程,他只能借口了解各国局势,往每一支使臣队伍之中塞进去一个参谋部的年轻官员。然后叫唐英私底下面授机宜,让他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第117章 安南局势
或许连老天爷都站在李定宸这一边。
遣往各藩属国的使者们得到的待遇不一,但大体上,各国还是仰慕天…朝上国风采,愿意继续依附。
其中有几个小国在李定宸登基之后亦有朝贺,态度十分恭顺,奉了国书与贺礼回来,李定宸也不吝赏赐安抚。而之前疏于朝拜,但认错态度还算诚恳的,他也命使臣也多加优抚。就是态度敷衍了事的,他也不多刁难。
唯有那几个态度傲慢,隐有不臣之心的,李定宸才下旨严厉申饬。
这种时候,就比较考验使臣的能力了。
又要在他国保全自身,又不能堕落天朝上国的威风,其中的度,只能自己把握。
幸而李定宸对此早有预料,使臣们出发时都带上了一队几百人的仪仗,全都由京营的士兵组成,足可护卫自身安全。他们要做的,就是查清属国的情形,将消息送回朝中。
安南就是桀骜不驯,有不臣之意的几个国家之一。
而且他们的情况还比较复杂。
安南国甚至已经改了姓!
作为属国,安南黎氏是接受过大秦敕封的,所用册印等也都是朝廷颁发。每一任国王登基时,更要派遣使臣上书朝廷,请求大秦皇帝敕封新的君王。
然而十几年前,正是大秦朝政更迭,自顾不暇的时候,安南国内发生了一场内乱,阮氏取黎氏而代之,自立为王。
因为担心大秦认定黎氏为正统,不肯册封自己,甚至出兵助黎氏复国,因此阮氏不但没有上表请求敕封,也彻底断绝了每几年就有一次的朝贡。
因为路途遥远,消息断绝,大秦也果然十几年都没有发现这一变故。直到这一次派遣使臣前来,才终于得知实情。
出使安南的是户科给事中王子霖,他并不知道李定宸的打算,所以在他看来,朝廷其实并不关心安南姓黎还是姓阮,只要对方足够恭顺,愿意接受朝廷册封,就一切都好说。
然而阮氏骤闻上国来使的消息,却不免担心他们会为黎氏作主,因此态度十分恶劣,并不承认安南为大秦的属国。
这就惹恼了王大人。毕竟他作为使臣,代表的是皇帝,是大秦的脸面,阮氏如此行事,便是令大秦颜面尽失。他们这一回出使,从公来说是为了宣扬上国威势,从私来说是王子霖自己需要这份功劳,于公于私,他都绝不能允许这种情况出现。
所以王大人愤怒的决定,要写一封奏折回京,参他一本。
但他被拦下来了。
相较而言,得到过参谋部两位侍郎大人面授机宜的赵浩参谋,想得就要周全多了。
他知道,眼下这种局势是朝廷想要看到的。但若是就这样将事情报上去,对他们这些使团的成员而言并没有任何好处,还有可能因为迁怒而被处罚。
所以事情当然是要上报的,但却不能这么仓促的报上去,须得打听到更多的消息,好让朝廷能更好的做出判断。
所以他劝住了王大人。
两人间带在身上的钱财都拿了出来,然后给使团的每个人都分配了任务,让他们出去打探消息。
有钱财开路,事情的进展远比他们想象的顺利。毕竟事情不小,阮氏不可能堵住所有人的嘴,而安南国中,更不是人人都服气他。
而调查的结果,更是让郑参谋喜出望外。
原来当年阮氏发动政变,逼迫黎氏让位,但一来是顾虑大臣们的意思,二来也要对世人展示自己的仁慈,所以并没有对黎氏斩尽杀绝,而是将黎氏全族放逐到了安南国东边的海岛上。
得到这个消息,赵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