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烧柴当然也方便。只是这天气这么冷,上山砍柴多危险啊。万一磕着碰着摔着,请医问药,医药钱可比蜂窝煤贵多了。而且你家人口多,所需柴火也多。自家人忙不过来,还得花钱买柴。同样是花钱,不如买蜂窝煤,一天到晚,随时都有热水用。洗菜做饭,甚至洗衣服,都可以用热水。而且还不用人看着火。”
“这天至少还得冷两个月,这两个月花一两百文,买几百个蜂窝煤放家里,就能过得舒舒服服。”
“大婶,看你这一身,家里肯定有能干人。大婶操劳了一年,也该松活松活,带个煤炉回去,今年过年,全家都乐呵呵。而且,有了这煤炉啊,还不用另外烧炭取暖,这又替你家省了一笔钱。”
“你家人口多,一天到晚不熄火的话,一天少说得用六个蜂窝煤。你要是一次买一百个蜂窝煤,六个也就三文钱。一个月用不了一百文。”
“要是家里人口少,自然用不到六个蜂窝煤。”
“大婶,要不要提一个煤炉回去?”
村民们围观了好一阵,几乎全村的人都围着王小喜,看他推销蜂窝煤。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有三家买了蜂窝煤。
里正家最富有,一口气买了三百个蜂窝煤。
其他两户,只买了一百个蜂窝煤。
一个村,就卖出五百个蜂窝煤,王小喜喜不自胜。
“我二十天后会再来一趟,蜂窝煤用完了,直接找我就行。以后这一片,都是我王小喜负责。”
“蜂窝煤就在村外大道上,那东西扎实,分量重。我这就让人给你挑来。”
第560章 大有可为(四更)
王小喜带着脚夫,推着一大车的蜂窝煤,前往下一个村落,继续他的推销工作。
他走后,胡家屯又来了个卖二手棉服的伙计。
“我们东家就在大槐树集市。你们村去过大槐树集市的人该知道,集市上有家二手棉服店。是的,是的,巷尾那家,我就是那家的伙计。”
“这些都是二手棉服,便宜。方便大家看里头的棉花,特意留了个缝口。瞧瞧,里面的棉花全都翻新过,童叟无欺。这棉服穿在身上,除了不是新的,哪哪都好。”
“小孩子的棉服有啊,这件只要十文钱。放心,都是洗干净,还晒过太阳。”
“这件码子大,用料足,得要五十文钱。行啦,行啦,你要成心要,四十五文给你。”
……
卖棉服的走了,胡家屯又迎来了买布匹的。
棉布,麻布,都是百姓常用的布匹。
同样的棉布,麻布,却比往常铺子里卖的手感更好,摸起来更舒服。
“不贵不贵,比布庄一尺便宜一文钱。”
“童叟无期,不敢欺瞒老乡。”
“这么便宜,自然是因为这布料由四海纺织工坊生产。他们那边,都用水,那水一冲,那织布机就转动起来,快得很。等明年,量更大了,布匹还能更便宜。”
“过年前,不会有第二个人来这边推销布匹。你们这太偏僻了,来一趟不容易。下一回,要等过了元宵节才能来。错过了这回,就得等一个月。赶紧买啊。”
“……今儿你们村倒是热闹,没想到在我前面,已经有卖煤球卖棉服的人来过了。我们之所以这么拼,大冬天还在外面跑,那是因为有年终奖啊,要冲一波年终业绩。东家指望着我们多卖点货,我们也指望着东家多发点赏钱好过年。”
“……我不算是四海商行的伙计,但是我们东家和四海商行是合作伙伴。我的货源,都是一手货源,直接从四海纺织工坊拿货。”
“我们走村穿乡卖货,自然是跟四海商行的伙计学的。”
“你们是我今天第三个村子,前面两个村子,合起来买了七八匹棉布,麻布。你们村比他们富裕,大家都有钱,明年会更有钱。”
……
走了一个,又来一个。
这个腊月,胡家屯前所未有的热闹。
卖吃的,卖珠花头饰,卖针线布料,甚至油盐酱醋的伙计,都推着板车,走村穿乡的卖货。
胡家屯的村民,从一开始的惊疑不定,到后来的处变不惊,见怪不怪。
这个冬天,商行伙计们干劲十足,不怕冷不怕苦,天天在外面奔波。
这股风气,最初就是从四海煤厂开始的。
谁能想到,被人看不起的广大乡村,消费力竟然也那般惊人。
王小喜,整个腊月,送出去一百二十个煤炉。卖出去一万多个蜂窝煤,提成近一两银子。
想当初,他在工地累死累活三个月,天天干着重体力活,都挣不到这么多钱。
他这收入,快赶上二级工匠。
这个年,王小喜过得很舒坦。
长这么大,第一次在家中受到了重视。
京畿地区广大乡村,生意真的这么好做吗?
那些乡民真的有钱买货吗?
不都是苦哈哈吗?
一到青黄不接的月份,不是连饭都吃不上吗?
怎么感觉一转眼的功夫,京畿地区的乡农,即便最那山窝窝里面,最偏僻的地方,竟然也有了购买力。
很多没追赶上第一波走村串乡卖货的商家,都感到困惑。
于是乎,大家凑钱,请酒席。
将第一个第二个吃螃蟹的商家请来喝酒,取取经。
第一个跟在四海后面吃螃蟹的商家,一脸高深莫测,又高高在上,“你们啊,都是老观念。以为那些乡巴佬,还是前几年的乡巴佬吗?”
“难道不是了?”
“当然不是了。前几年,四海商行的陈二壮管事,亲自带着人,一个村一个村的走,这事都知道吧。”
众商家连连点头。
“知不知道,整个京畿地区,每个村的情况,衙门那些人还没陈管事清楚。就靠着一个村一个村的走,四海肉菜店这不就做起来了。往年卖不出去的农产品,什么家禽啊,菜啊,干货啊,全都卖给了四海肉菜店。几年积累下来,你说那些乡民有钱还是没钱?”
轰!
“真有钱?”
“那是当然!”
“四海商行每个村每个村的经营,经营了几年,今年冬天突然就开始发力,各个商行的伙计,都往那些村子里跑。你们知不知道,朱家的布庄,直接从四海纺织工坊拿货,然后请伙计下乡去卖。两天的贩卖量,快赶上布庄一个月的出货量。”
轰!
这个消息将众商家震惊得无以复加。
“李老板,你的布庄,两天也能卖出一个月的量吗?”
“我那能行啊!我没朱家财大气粗,一口气请了五十个伙计。我就十个伙计在外面跑。大家都了分片。京畿地区这么大,那么多人口,而且大部分人手里都有点闲钱,这生意辛苦是辛苦,但是也能赚点钱。”
李老板这话不尽不实。
何止是能赚点钱,是很能赚钱。
十个伙计天天在外面跑,一个月下来,出货量,快赶上上半年的总数。虽说要给伙计提成,压低了利润。但是这么大的出货量,积少成多,今年李老板的布庄,也能过个肥年。
当然,他也不会亏待手下的伙计。
这些伙计可都是宝贝,他这边一辞退,他们分分钟能找到下家。
众位没吃上这波红利的商家,都红了眼。
“万万没想到,过去那些苦哈哈,也买得起这些物什。”
“那是!今非昔比啊。还是四海东家厉害,几年布局,不仅弄出了一个新民县,连带着京畿地区的乡民都被她带起来,手头上都有了钱。我听四海那边的人说,明年要在京畿地区所有村落里面,推广红薯种植,推广家禽养殖。等到明年年底,那些乡农会更有钱。”
更有钱三个字刺激得各个商家眼睛越发红了。
广大乡村,大有可为啊。
那么多人口,那么大的市场,关键是乡农辛苦一年,手头有钱啊。
就算是最吝啬的人,到了年底,不也得花点钱给家里人添一点吃的,穿的,用的。
“那些乡民,很多一辈子都没走出过他们那山沟沟。大部分胆子小,不敢进城。我们派伙计去村里面卖货,价钱公道,甚至比铺子里卖的还便宜,其实就是方便了那些乡民。你们想想是不是这个理?”
“李老板说的极是。一个村能有三两个有见识的人就不错了。大部分村民都没出过远门,没有见识。多少人一辈子都不曾去过城里。手里有了钱,也不知道怎么花。我们是该派伙计下乡,给乡民们实惠。”
“正是这个理。大家要是有心,明年努力努力,也能过个肥年。不过我丑话说在前头,谁要是敢以次充好,虚抬价格,欺骗乡民,四海商行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