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话说回来,虽然这些人都紧张,黛玉觉得可能会出错的,却只有青玉和迎春。
这些前生相处过的姐妹,在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至少会明智的保持沉默。可这两位,黛玉觉得,如果对上穆家,有相当的可能会冒出什么不适宜的话来。
当然她只要顾着青玉就好了。
因此,在等着穆家来人或者长辈召唤之前,黛玉就拉着青玉说些闲话。青玉其实也就是被气氛弄得心慌,说了几句,就好了些。
倒是忽然听得一边的探春问迎春,“二姐姐,如今外面的事情你知道得多,可知到东安郡王家如今的郡王妃如何?有哪些姑娘?”
迎春略有些心不在焉的笑道,“东安郡王那是何等人家?如今我们那资生堂可还没有这样的客人,虽也有他们家的嬷嬷来买东西,口却是很紧的。”
这么说完了,她自己也觉得不对。
资生堂招待的各色客人,她的这两个妹妹也能看到记录的名单,难道不知道这个事实?
当下又忙笑着接了口道,“他们家应该是没有胭脂生意的……不过我隐约听说,尚在阁中的姑娘只剩了一个,是郡王妃嫡女。”
“刚才鸳鸯是说‘几个少爷姑娘’。”探春若有所思的道。
她也是,自己说完就自己反应过来,没控制住的扫了黛玉姐妹和宝钗一眼——自家的姑娘可能只剩下了一个,但不等于就没有表姑娘之类的了啊!族中没落分支的姑娘也一样可能有。
惜春忙道,“我们如今又不在家里,管他多少人,顶多不过坐一块说几句话罢了。”
黛玉和宝钗知道她的意思,都点了点头。
青玉却道,“也是宝玉拜了个和尚做老师的缘故吧?说来他是怎么会成为那个广法大师的弟子的?我看外祖母她们和广法寺也没什么往来……我们虽来了那么些时候,但总不知道其中的事。”
说起这个,探春惜春却也是一脸茫然。
也不知是她们那时太年幼还是别的什么缘故,她们似乎也不知道细节。两姐妹于是一起望向了迎春。
迎春苦笑道,“我又如何知道?那时宝玉也只有五岁不到呢,我又多大?我也只是记得,那时候大姐姐进了东宫,宝玉心情不好,老祖宗就让人带着他去散心,不知怎么的,就碰上广法大师了。”
听她这么说,素来端庄稳重的宝钗忽地开了口,“想来也是缘分。否则以家学渊源论,宝玉跟着姨夫读书科举,岂不稳妥?他日日练武虽也是好事,姨母却是难免担心。”
连着黛玉都不料,宝钗有这么一番话出来。
不过她想想也就释然了。
现在的宝钗对待宝玉,比她前生的这时还要客气疏远。前生对“金玉良缘”一说,她的避忌可远不如现在。可在那时候,还有一个她在那里计较“金玉良缘”的说法呢。
原来竟是因为宝玉习武的缘故。
而她想要在不惹怒王夫人的情形下表现出对宝玉有所不满的态度来,也不大容易。
其他人就没黛玉想得那么多了。尤其是青玉,她始终是看宝钗不顺眼的,忙又抢了一句,“姐姐这话没道理。这宁、荣两家的基业可都是祖辈上战场打来的。宝玉习武,难道就不是家学渊源了?”
宝钗无奈道,“我何尝不知?只是看着姨母担忧,才有那番感慨罢了。”
黛玉看了宝钗一眼,忽然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宝钗疑惑的笑了笑,“林大妹妹怎么说起礼制来?”
确实,那话本说的是礼制。黛玉一听她这话,就知道,宝钗在“经”上的功课已经补了起来……她前生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若论聪明,论读书上的天分,在贾家相关的所有人中,唯有宝玉和宝钗能与自己相比。
可宝钗终究没得到和她一样的教养。
当初知道宝玉习武,她一开始也是不可置信、难以想象,但后来见了宝玉的变化,却很快就觉得理所当然了。
储位之争不会太远,而谋逆之罪,素来牵连最广。
一众勋贵,不管当初是为了什么原因退的,如今大半都已腐朽。新帝只要有些中兴的抱负,就肯定会在胜利后收拾这些勋贵!太祖和成祖,可都是这么干的,乃至于当今都差不了太多。
习文、科举,确实是仕途正道,以贾家的关系网,只要宝玉有读书的天分,青云路看起来也确实是更为平坦易行。
但事实上,宝玉根本就已经没有这个时间!
哪怕他十三四岁就能中进士,又能如何?
已经不是甘罗十二能拜相的时候了。文官授实职必须要在冠礼之后,升迁又讲究资历……要是宝玉走这样的路,根本就不可能有时间成长到能支撑贾家的地步!
唯有武勋……
不管怎么重文轻武都好,自古军功最重!
“哪里说的是礼制?”黛玉略有些感慨道,“不过是断章取义罢了。”
宝钗听了,不免有些沉思。
黛玉直白的说断章取义,也就是说那句话不是什么突兀之言,和之前她的话只怕有些关联……但她一时间仍然想不明白。
且这时,鸳鸯来了。
作为“世交的晚辈”,东安郡王妃一安置下来,就带了三个姑娘来拜访贾母。而贾母自然也要叫上自家的几个女孩儿。
第六十八章 惊闻“邪祟”()
“见过郡王妃。”
六个姑娘按身份和年龄排好,齐齐向东安郡王妃韩氏行礼。黛玉分明察觉到,好几道目光在她的身上停留了好一会儿。当然这不算奇怪。
随即,一个成熟而优雅的声音响起,“早听说贾家的姑娘们出众,今日一见,才知道耳闻不如眼见。”
这是客套话。
但贾母当然对此驾轻就熟,她笑了笑,“这可不都是贾家的姑娘。”
一边指着黛玉她们道,“这两个是我的外孙女儿,姓林。这一个是薛家的姑娘。”
随即又向几个姑娘一一指了东安郡王妃带来的三个女孩儿,命她们相见。这三个姑娘,却是东安郡王妃的嫡女穆逸兰,郡王妃的娘家外甥女韩熙,以及穆氏分支的姑娘穆如芷。
穆如芷年纪最长,看着已经有十四五了,长得和黛玉有几分类似之处,纤纤弱质,且也一般穿着浅色的孝服。但要说神情气质,却又是和宝钗类似的沉静。
韩熙看着也有十二三,却和东安郡王妃有七分相似,五官明艳——当然也可能是化妆的效果。她年纪不长,妆却有些浓。
最小的是穆逸兰,看着比宝钗迎春还小些,虽在寺庙,但身上却依然穿着大红的衣裳,佩饰钗环也无一不是精品,让人一见就知其身份尊贵,且她脸上还带着股娇矜之气,显是受尽宠爱的女孩儿才能有的模样。
在黛玉等人见礼时,三个姑娘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
穆如芷和韩熙都站起来还了全礼。穆逸兰却是淡淡皱眉,晚站起来一步,等到黛玉等人都见完礼了,才还了半礼就做罢。
这引得她母亲无奈的对贾母摇头。“这孩子自小被我宠坏了,规矩上还有些疏漏。”
贾母还没怎样,陪客的王夫人倒是暗地里松了口气。
她本来担心这东安郡王家是来找茬的。但带了这么个礼数不全的姑娘过来……
但是,不王夫人心知自己诰命品级太低,还是不大乐意出言奉承。
还是东安郡王妃看着贾家相关的几个姑娘一一落座,又笑问道,“老太君出来祈福,那边的那两位怎么也不出来服侍?”
贾母知道那是说宁府的尤氏和秦氏,有些皱眉道,“我那重孙媳妇的身上有些不爽快。且那府里最近可能遭了什么邪祟。不说她们自己忙着。我如今过来。也有心替着做一场法事呢。”
此话一出,惜春明显的小惊了一下。
黛玉也是吃惊。
宁府有邪祟?这事儿她以前怎么不知道?那时候……好吧她是分了不少心神在那“金玉良缘”的传言上。可也没愚钝到这地步吧?再说现在也完全没听过啊!且邪祟这种事,该算是家丑。就算真认为有,怎么就这么随口张扬出来了?
同时,黛玉更为惊讶的注意到,对贾母的“邪祟”一说,姑娘们都一样的惊讶,偏王夫人、邢夫人这两个和贾母不和的儿媳妇,却都明显是知情的!
东安郡王妃也似乎半点都不觉得奇怪,只顺着话关心的问,“这可真是,不知怎么就惹了邪祟?”
贾母依然如拉家常般摇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