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将军,必不辜负将军所望。”
“好,我就在徐州等你们的好消息。”
李子霄随后就离开了洪泽湖水军大营,以白龙军水军的实力,此时要想拿下耽罗岛,基本上没多大困难。
这件事,他交代给陆远和洪生两人,相信他们能够做好的,如果他们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
李子霄还真不敢继续将水军,交给他们两人执掌,同时陆远和洪生也迫切希望建立功勋,加重水军在李子霄心中的地位。
每次看到白龙军陆军将领,一个个跟随李子霄立功杀敌,得到李子霄的重用,陆远和洪生两人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至于这个时候,耽罗岛到底是归属大明的,还是归属朝鲜的,在他们眼中根本不重要,他们只听李子霄的。
李子霄离开洪泽湖的水军大营后,并没有前往扬州,而是去视察了清江船厂。
这次他再次来到清江船厂,见到的不再是上一次那一片萧瑟荒凉的场景,而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不得不说,李岩将清江船厂改造的很成功,给清江船厂重新注入了火力。
其实,李岩改造清江船厂的办法,很简单粗暴。
他依靠李子霄的支持,拿着李子霄的手令,从卫老夫子这位‘李子霄的钱袋子’手里,支取了大笔银子。
有了银子就好办了,李岩首先对清江船厂进行改制,制定了新的管理制度和薪资、奖励制度,新的制度让船厂的那些工匠们,看到了希望。
随后,李岩花费巨资,对清江船厂进行整治、改造,淘汰老旧设备,疏通船厂,然后向大明其他船厂‘挖墙角’。
他利用李子霄的名号,花了不少银子,从大明此时其他几家官营、甚至是私营船厂,挖到了一批顶尖的造船工匠。
这些顶尖造船工匠的到来,弥补了清江船厂顶尖造船工匠的流失,带来技术流失。
这些被‘挖’来的顶级造船工匠,一个个全都具备,制造大型海船的经验和手艺。
这就让解决了清江船厂,制造不了大型海船的窘境,为清江船厂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后,李岩机就需要给船厂拿到订单,让船厂可以正式开工,让船厂自己制造效益,进入良性循环。
这一点,就更简单了。
李子霄的水军,此时就缺战船,同时由周擎正在筹建的李家船队,此时也正缺少那种大型海船。
所以,清江船厂未来几年内,都不会担心没有订单,而每造一艘船,负责的工匠们都会有提成。
这就大大刺激了工匠们的积极性,就这样,李岩只用了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就让一家几进废弃的大型船厂,重新恢复火力,正式开工。
随后,李子霄前往淮安府海州,也就是后世的连云港,因为这里正在修建一处海港。
明末这个时代,因为黄河还未改道,经过江北入黄海,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淤积的江北沿海,让这里很难有适合做海港的地方。
如果,你看后世地图,就会发现,后世的江苏沿海,比明末这个时代整整外东扩张出很大一片土地。
特别是古黄河入口处,更是冲积出很大一处平原,所以别看李子霄占据江北这么一大片地盘。
可是,他很尴尬的发现,他竟然找不出几个适合建设海港的地方,扬州算一个,此时的长江入口附近,也完全不是后世的模样。
李子霄正在派人去考察,看看那里可以适合建造港口,而整个江北沿海,李子霄唯一找到合适,建设海港的就是海州了。
其实,明末这个时候,山东境内、辽东沿海和东南沿海境界,以及广州境内,是最适合建设海港的区域。
例如,此时山东有名的登州,就是绝佳的海港之一,李子霄早就垂涎好久了。
可是,这四处地盘,每一处此时在李子霄手里的,甚至辽东之地,更是已经落入鞑子手里。
只不过,好在鞑子是陆地猛虎,鞑子精骑野战更是所向睥睨,可是他们却下不了海。
鞑子想要发展水军,你得问问那些刚刚从深山老林中,跑出来的野人鞑子们,有造船的手艺吗?
造船技术可是一门技术活,那是一代代手艺技术传承下来的,可不是随便在深山老林中,和野兽搏杀就能学会的。
要不是此时,他没有任何名义,能够带兵入山东,实际掌控江北,就已经吃相怪难看了。
他要是在挥军北上,占领山东,估计崇祯直接会下诏,将其打成叛逆的。
此时时机还不到,李子霄只能先耐心等待。
一旦李自成攻破京城,大明亡了,李子霄到时候就会以北上勤王为名,途经山东,顺手将山东给占了。
等老子霄抵达海州的时候,这里的海港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一个被钱广元派来,负责海州海港建设的年轻官吏,看到李子霄到来,一脸激动而又紧张的跑过来。
“下官海州督造刘经发,拜见将军,不知将军驾到,未能出迎,还望将军赎罪。”
这个年轻的官吏对着李子霄,恭敬的行礼道。
“没事,起来吧。我也是悄悄来的,没通知海州州衙,直接就到了你这里,跟我说说你这里的情况吧。”
李子霄随意的摆摆手,询问道。
“是,将军,自从两个月前,老师派我到海州,负责主持海州港的修建。
到现在为止,在海州知州谭大人的大力协助下,我们一共招募民工两万余人,已经完成了大部分海港的修建。
按照目前的进度,只要再给我们半个月的时间,海港便能够全部竣工,到时候便可投入使用了。”
这个叫刘经发的青年官吏,正是钱广元的学生,此时对李子霄仔细介绍起海州港的修建进度。
“恩,进度还可以,要让这些民工吃饱了再干活,一日三餐,工钱也要按时发放。”
李子霄在港口内走着,四处视察正在工作的民工,对着跟着李子霄身后的刘经发,训诫道。
反正这个时候,李子霄手里有的是粮食,当然绝大部分都是红薯,也不能干放在地窖里发霉啊!
正好给这些民工提供三餐,这些民工多为贫苦农民,他们来出工,一方面是为了一日三餐,这样就能为家里减轻负担。
还能拿到微薄的工钱,贴补家用,百姓一个个都纷纷积极,所以修建海州港而招募的民工,只用了短短几天时间。
完全没有出现,像往日朝廷征召青壮男子服劳役时那样,家家户户的青壮男子,全都磨磨蹭蹭的,不到官府带人到门上催,他们是不愿意出工的。
有时候,朝廷组织修建一处官道或是水利,都能用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时间,都征召不来足够用的民工。
非得让当官的,带着官兵一个个挨家挨户催促,到最后他们不得不出来。
“是,将军放心,民工每日标准的一日三餐,不会让他们空着肚子干活的,早上是玉米粥或是地瓜粥,民工们也很喜欢。
午餐则就是菜汤,一张粗面饼子,外加三个煮熟的红薯,晚餐一般我们都不做,大多数民工都选择领了红薯回家和妻儿吃。
那些民工都念着将军的好,他们都是第一次见到这么体恤百姓的将军。”
听着刘经发的话,李子霄心里其实蛮惭愧的,这样的伙食放在后世,估计没人会吃。
但放在这个时代,在那些贫苦农民眼中,却是非常丰厚的待遇了。
李子霄此时手里钱粮,当真是不少。
刚刚李子霄还从李自成手里坑来了两百多万两银子,可同样的,李子霄此时手下要花钱的地方,也是多如牛毛。
他必须精打细算,但他依旧遵循自己的底线,没有无偿征召这些农民服劳役,至少提供给他们一日三餐和微薄的工钱。
这个时代的华夏百姓更加善良,李子霄仅仅提供这样磕碜的待遇,已经算是够抠了,但放在百姓眼中,依旧是感恩戴德。
“参见将军,下官谭元刚刚收到手下人的汇报,说将军来了海港工地,就匆匆赶来了。”
一个中年官员,这个时候也是急匆匆赶到,拜见李子霄说道,此时就是海州的知州谭元。
在李子霄的记忆中,谭元此人是旧系朝廷官员,当初他入主淮安之时,基本没怎么对淮安进行大换血。
除了撤掉几个名声特别坏的当地官员外,淮安此时基本上三分之二的官员,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