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见大家,放心,就像我们福建的招才通电一样,我们福建决心建立一所鼎立全国的大学,并且首先建设起基础工业体系,所以来到这里应该不会让大家失望。
对于这些人,冯庸还是很尊重的,毕竟眼前这些前辈在全国的学术界都是名满天下的大师,所以千金买马骨的道理他还是晓得的,首先安排好他们的住宿,这样他们就能没有后顾之忧的为福建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贫瘠的福建学术人才数量还是比不上北京、南京、江西、两湖的,所以只能向外招聘,而且他要建立的大学必须是全国数一数二的。
次日,冯庸召见了众人,里面人才还真是蛮多的,国学大师黄侃、刘师培,思想大师冯友兰、李书同,文学大师沈从文、林语堂,着名诗人蒋志由,并且邀请到了人民革命家吴玉章先生,这不禁让他欣喜若狂,要说之前他还担心建立大学没有一个统筹核心的人物的话,那现在这个问题就彻底解决了,要知道吴玉章先生可是同蔡元培媲美的人物呀!他是一位历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讨袁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的跨世纪革命人物体。
早在1916年的时候,蔡元培先生是和吴玉章先生一起回国支援祖国建设,但是蔡元培受到北洋政府的赏识做了北大校长,而吴玉章先生则是自食其力,独自一个人在偌大的京城创办了留法俭学预备学校,先后筹资,支持选派了留法学生近两千人,周恩来、邓小平、王若飞、陈毅、聂荣臻、赵世炎、蔡和森、张申府等都在其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为红色新中国培养了一批栋梁呀!真正的国士不外乎如此!历数他的办学历史,可以说是一部震撼史,抗日时期,吴玉章先生就接受了红色党的邀请,先后出任延安宪政促进会会长、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为红色政府培养了大批人才。
以花甲之龄为国培养各类人才,着实难能可贵,他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新中国教育的开拓者。
所以他如果没有资格担任福州大学的校长,那还有谁能够担任呢!
于是冯庸特地去拜见他,“您好!树人先生!我是福建督军冯德麟的儿子冯庸,今日前来是有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拜托先生。”吴玉章自然不会对冯庸这个名字感到陌生,在北京的时候就听说了,这封求才通电是以冯德麟父子的名义发的,特别是进入福建,他才发现冯庸少帅之名远比冯德麟大帅的名字来的响亮,众人都说他是紫微星下凡,所以以十七岁的年纪掌管福建一省之地,现在看来,这位十七岁的年轻人的确不一般。
他对冯庸谦逊的态度感到很满意,毕竟不是谁都能这么看得起他这个教书匠,所以也和蔼的问道:“少帅不比多礼!有事请说,能办的,我自是不会推辞!”冯庸随即说道:“听闻蔡元培先生自担任北大校长以来,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且坚定不移的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跨时代的实行教授治校。而且聘请了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文科教师,还邀请了大批如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新派”人,此时的北大似乎俨然一副民国学术界龙头的模样!不知先生可有雄心,夺下这龙头之位置?”
吴玉章听了这话,瞬间目露精光,世人只知他他以生性洒脱为由悄然拒绝蔡元培的邀请,可是谁又知道他是心中骄傲,不愿屈居蔡元培之下,所以才另起炉灶,创办了留法俭学预备学校,所以说,冯庸这番话正说道他心里,于是他便问道:“不知少帅这是何意?”
“目前各省纷纷建立公立大学,而独我福建寂寥平平,无甚反响,虽然有几所私立大学,但是比起湖广、北京、南京来还是稍逊一筹,所以我打算在福州建立一所福建大学,愿聘请先生做福建大学的校长!我以为大学之争其重点莫过于培养人才,先生以为如何?先生在北京创办的留法俭学预备学校很好嘛!正所谓少年前则国强,国家孱弱,若不另辟捷径培养人才,恐怕我国将难以崛起,所以我打算让先生在福建大学继续推行这个举措,并且出资一千万支持福建大学建设,恐怕先生还不知道吧!我福建政府和德国政府签订了友好互助条约,所以我福建尽可以派人员前往德国学习,听闻国内文学气氛浓厚,可工科人才却特别稀罕,恐怕也与留学环境有关!”冯庸说道。
第四十一章 军官培养体系!()
听了这一番话,吴玉章当即就答应了,一来,他就是因为留法俭学预备学校没有资金支持下去了,所以特地来福建,二来冯庸口中所说的德国派遣留学生畅通无阻,这令他振奋,要知道世界上的大学就数德国大学的工科能力最强,就连美国也是因为二战时期希特勒迫害犹太人,国内的犹太人都跑去美国了,所以才兴起的工科,有这个渠道何愁福大的工科不能位列中国之首,而文科,他就更不用担心了,蔡元培能够以陈独秀等‘新派’人物为主改革北大的学风,难道他就不能用国学大师黄侃、刘师培,思想大师冯友兰、李书同,文学大师沈从文、林语堂,着名诗人蒋志由这些人从头树立一个好学风哪!这让他对新建的福建大学充满希望,不过他却是被冯庸后面的举动吓到了,除了宿舍,还有那些人才,其他基本都要他去解决,例如教材、学生,这让他很是苦恼,冯庸却是很高兴,学术人才这一短板总算有解决的方法了。
而最让他耿耿于怀的就是福建军队主官文化短板很严重,大部分是农家子弟的,基本没受过正统的军事教育。或许有人会说,没上过军校又怎么样,后世那支闻名天下的红色军队不一样把黄埔军干的找不着北,实际上这是错误的,众所周知,红色军队是扎根于农民、工人等无产阶级中间,所以大部分将领是农工出身不假,但是不代表他们没接受过正统军事教育。
实际上,红色军队的大部分高级将领都是具备留学背景的,接受的军事教育比起黄埔军也丝毫不差。就好像大名鼎鼎的朱德总司令是1924年3月奔赴德国哥廷根盖奥尔格——奥古斯特大学哲学系学习,7月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数月后入莫斯科郊外的秘密军事训练班学习;陈毅、聂荣臻元帅都是早期赴法留学人士,聂荣臻元帅曾在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军事;刘伯承元帅是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出身,曾赴苏联先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学习,1928年,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叶剑英元帅是云南陆军讲武堂,曾赴苏联入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好多大将也是接受过正统军事教育的,比如,萧劲光大将曾经两度赴苏联学习,1930年从列宁格勒军政学院结业;陈赓大将也曾赴苏联学习政治保卫工作,回国后进入黄埔军校学习;许光达大将也曾赴苏联莫斯科国际列宁学院和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回国后进入黄埔军校学习。上将:傅钟是早期赴法留学人员,列宁格勒托尔乔夫军事政治学院毕业;甘泗淇先后入莫斯科中山大学、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杨至成是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随后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刘亚楼是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这些将领充分的表明正统军事教育的必要性。同时,红色军队的正统军事教育并不落后,1927年,毛泽东在原宁冈县砻市的龙江书院创办了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随后更是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军官学校,鼎盛之时更是拥有八大分校。
不论是红色军队还是蒋光头的军队都像我们表明了一个道理:光靠外国留学培养军事人才是不现实的,要知道世界上哪个强国不是靠自己慢慢发展培养军事人才,尤其是德法英,所以福建要想真正的强大起来,赶上列强的脚步,那必须在军校建设这一方面大下功夫。
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冯庸将福建陆军学院和福建空军学院,以及福建海军学院的建设计划书提交到军事委员会,其实就是拿给他老子冯德麟看的,这种利国利民,于己于人都是大好事的计划自然要让他知道。冯德麟看完这三份计划书,立马就答应了。冯庸只是走个形式,要人有人、要钱有钱的他自然是不在乎福建政府那点拨款,在冯德麟同意的第二天,他就亲自下马成立的军校筹备处,自己亲自组织这个筹备处的工作。
福建海军学院倒是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