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只张作霖好奇,边上的人都眼巴巴的看着张作相呢!谁不想听听冯德麟的传奇事迹?
于是张作相只好继续谈道:“或许你们以为这个小型兵工厂是冯大哥亲自打招呼,从东南运过来的。”
‘难道不是吗?’所有人心中都升起了一个疑问,他们当然以为是这样,毕竟这年头,就连子弹生产线都有价无市,更别说这样一个先进兵工厂了。
“其实不然,冯大哥或许同冯家大小子,也就是东南赫赫有名的冯少帅打过招呼,照顾一下我们,冯庸也这样做了,但那只体现在价钱和武器上。
为什么我能用这么低的价钱买到这些东西?要知道,就外国军火商而言,我带去的三千万大洋,恐怕连一艘巡洋舰都买不到更别说三艘,还附带五百吨的鱼雷艇、布雷艇五十几艘。
甚至他还送了一个营的重炮给我们,要知道155mm榴弹炮就是抵御日本来说,那也是重器,不对外出售的。
可这个小型兵工厂对于东南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我是亲眼看着这个兵工厂成型的。
或许在座的人都知道什么是兵工厂,那就是无数条武器生产线组合而成的,如果是完善的兵工系统,还需要炼钢厂、火药厂,这些我们东北都有,也不缺。
话有点扯远了,回归正题。
福州有一个全东南最大的机械厂,不管是民用机械还是军用接机械,都能够生产。
为什么东南能够每天都有数十个新厂子建立起来呢?那多亏了东南自治政府颁布的条令,只要东南商人投资建厂,一律以成本价将所需机械设备卖给他们。
自然,我们这个小型兵工厂的生产线也是这样组装起来的,除了那条75mm野战炮生产线是从福州兵工厂拆下来的,其余的都是福州机械制造厂现生产的。
妥妥的新家伙,不信你们可以去看看,机油都还在上面,亮的发光!”
所有人都在沉思,他们原以为福建所有的军工企业都是德国支援的。尽管有些不现实,可以他们那么小的脑容量,根本无法想象得到,福建还能有什么其它的渠道,除非是天上掉下来的。
可事实真就像他们想不到的那样,福建军工业早期是用德国一亿马克贷款换来的,但这也是需要还的,尽管是无息贷款。
算是交易,至于后面的发展,比如从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智利购买造船厂、兵工厂,以及从美国购买炼钢厂等等,这些完全是福建自己的努力。
完全可以说,东南的发展是自给自足模式,冯家没有依靠任何人,前期没有,后面也不会有。
说实话,东南的发展模式才是一个国家自强的最佳道路,且看后世的红色中国,前期靠着苏俄的援助发展,天天看人家脸色做事,多难受!
明明有着几百万正规军,按理说,足以收回像东南亚这些失落的领土,可夹在美苏之间,又只能听从苏俄的,随心所欲对于红色中国来说,那就是个奢侈品。
如果一开始都是靠自己发展起来的话,那核心技术、配套设施完完全全都属于自己掌控,就算需要别人支援一些,也不必完全依靠他人。
不至于人家一跑路,你就两眼一抹黑,一夜回到解放前。
这也算是冯庸作为后世人的先见之明吧!一开始,德国来找他,希望扶持福建抗衡北洋政府,他没有立马答应,而是拿出德国需要的75mm速射炮、81mm迫击炮的图纸,与之等价交换。
让德国看到福建的价值,并且转变态度,双方处于同等的地位上,这样的交往才算得上是利益平均。
随后的一亿马克是无息贷款,将还款期限放到十年,这不得不说他很聪明,因为一旦欧战结束,德国战败,那德国马克将会大跌,跌倒一文不值的境地。
第三百一十一章 机智如我()
到时候再还款,可就便宜多了,他完全可以用粮食来还贷款,战败的德国最需要什么?那就是粮食,有了粮食才能让国民吃饱,才不至于造成国家动荡不安。
而恰恰,中华民国不仅是世界上排行第一的人口大国,也是排行第一的粮食生产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粮食。
更何况,冯庸的计划是在一年之内占据东南乃至于整个华南,中华民国一半以上的粮食都是南方生产的。
原来限于封建农耕,还是那种牛力作业,相比于欧美先进的机械化耕作方式,生产效率十分低下,同样一亩地的产量,就算是海南的一年三熟,也不过将将持平欧美产量。
一旦全面普及机械化农耕,就算南方丘陵地形比不了北方平原,可以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可也比以往人力耕作的效率来得高。
亩产六、七百斤绝不是神话,到时候弄个几百万石,足够养活德国数千万人几个月了。
还真别说,欧洲人不是以大米为主食的,其实各种面粉才是他们最喜欢的,或许在中华民国,单纯的小麦面粉,市场上出售不多,可像什么玉米面等等,可随处都是。
人饿极了,就连土豆都能将就着吃个一年,到时候,东南以土豆、小麦、玉米、高粱、大豆、大米、小米这些东西,且混搭着交给德国,恐怕德国人都会把冯庸当上帝看待。
这绝不是说笑,不说德国马克贬值很快,就算是英镑、法郎,那也没办法买到多少粮食,欧洲大地最大的几个国家都打得千疮百孔,其它地方还能有多少人种植粮食,又能出售给他们呢?
或许美国可以,可美国毕竟不是亚洲,要知道,这个时候,亚洲才是世界粮食出产中心,不说东南亚一年三熟,就单说印度、中国,包括日本,都是产粮地,好吧!
这是一个好得不能再好的谋划,为福建的发展奠定了基调,一个自强不息的基础。
。。。。。。。
在张作相的描述下,奉系这些人觉得自己有一种井底之蛙的无言感,深深的感叹道:‘难怪他们一直在奉天无法前进,原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如此之大!’
“大帅!此番我能够带回这么多东西,多亏了冯三哥和冯家大小子,我以为我们应该进一步冯家交好,加大力度,逢年过节派人前去东南问候、送礼。”
“这是自然!”不用他提醒,张作霖也会这样做,以往一年来,虽然奉天与东南的交往不深,可他的表面功夫还是做到了的,至少跟冯家互通有无。
这也是为什么冯庸会如此慷慨支援的原因,当然是念及东北的好,如果没有张作霖逢年过节派人送东西来福建,恐怕他都忘了还有东北这麽个地。
不得不说,混了这么多年的老油条比起他这个小辈来,在人情世故上还是强很多的,冯德麟当年就是东北出了名的义气,就算到了福建,那去年也派了人在奉天挨家挨户的送礼、问候。
所以,奉天这些老弟兄都念着他的好,不然怎么会在谈及东南的时候,一个劲的支持张作相出使。
“或许我们可以派遣与冯庸相熟的小子前往东南进学,一则是交好冯家,二则,东南军事学院的确厉害,让他们学点东西总比整天在奉天遛狗斗鸡要强!”
此话不无道理,现在奉系哪家没有几个到了年纪的子弟,虽说十六、七岁了,可他们一个个都不愿意从军,家里头也拿他们没办法,所以只能放任自由。
父辈作为奉天有头有脸的人物,这些个公子哥难免有些纨绔习气,整日在奉天城里拉帮结伙,鉴于他们的身份,奉天警察也不好管,所以搞得奉天那叫一个乌烟瘴气。
“这个我看行!这样,过几天,我就派学铭去福建,带些东北物什前往冯家,这都一年多过去了,派小辈去拜见冯三哥也是应该的!”张作霖说道。
“不错!我家小子也送去福建收收心,也省得他整天无所事事!”
“一起!”
众人也纷纷表态,派子侄前往东南,要知道现在不比以前,冯家崛起的势头正猛呢!就这势头保持下去,皇帝之位都说不一定了,交好冯家于他们有利无害。
何况人都是有攀比心的,原来在奉天,冯德麟的儿子也和他们的儿子没什么差别,一样遛狗斗鸡。
一到福建,人家的儿子就变了,变得瞬间成长起来,不只如此,冯庸的手笔可比他们这些在座的叔伯要强很多,这让他们怎么能看得下去。
就连奉系大帅张作霖都派了自己儿子,一个参军,一个去东南进修,难道他们没有这种魄力?那就索性组个队。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