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路绝尘-第11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动作两个人早就做得熟练,不过就是当着众人的面做有些不好意思而已。

    “等一等,我想问大家都看见了亲嘴没有?“有更多的人会跟着起哄,舒云翔装出一副惊讶的样子:“什么?没看见?谁说的没看到?有多少人没看见举手给我看看!“

    谁都喜欢这样的小*曲,除了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几乎所有的人都举着手,包括那个危襟正坐却乐呵呵的日本公使参赞。

    “既然大多数人都说没看见,那就没办法了。“舒云翔对这样的结果早就*有成竹:“新郎新娘,看来你们还得再做一次口对了!“

    王大年有些急了:“如果大家又说没看见呢?“

    他回答得很简单:“那就继续接着做,直到大家都看见为止!“

    罗汉就有些绝望了:“这还有没有完了?“

    “急什么?“舒云翔不慌不忙的回答:“三拜以后还有三鞠躬,三鞠躬以后还有交换信物,交换信物以后还有婚誓,婚誓以后还有婚庆感言,婚庆感言之后还要答谢亲朋,答谢亲朋以后还要有大众点评“

    他就更急了:“那干脆把我杀了算了!“

    舒云翔也在不依不饶:“罗汉,你要是头猪倒是可以考虑,可你是人,更是今天的新郎官,杀了你我去找谁去?“

1673.从汉服到旗袍() 
1673。从汉服到旗袍

    我*喜欢一向以毒舌著称的周立波的主持风格,也赞同他在某节目中对一群在台上穿着那种所谓的汉服进行表演的年轻人大泼冷水,还调侃他们是“朝鲜族服饰吧“、“走的是像援场一样“以及“哪个洗浴中心的“的说法。虽然该说法引发一些网友的批评,也被一些专家学者说成是“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其实不然。那种所谓的汉服是否就是大汉民族的发明创造很值得怀疑,在数千年的文化融合之后早就灰飞烟灭、不复存在了,而伴随着反反复复的革命运动、文化运动及其思想解放运动,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既有满清的长袍马褂也有民国的中山服,既有火红年代的毛制服也有改革开放以后的西服革履,有趣的是,新世纪开始以后,领导人出去视察都会穿那种外来的夹克衫,阅兵必定还是穿那种***首创的**制服。

    一些人说得好,那种所谓的正宗汉服和“汉服热“,不过就是近年来伴随着“国学热“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很商业、很功利的时尚,不过就是浮躁社会的一种现象,绝对成不了气候。而中山装和毛制服因为出于原创,则可以肯定成为国共两党分别的服饰标志,这就和外来的旗袍经过演变和创新,竟然成了国粹,也成为中国女装的唯一国服一样。

    关于旗袍的来源,一些所谓的国学家煞有其事的考究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质疑旗袍来源于满族服饰,章太炎也认为:“昔诸葛亮造筒袖铠满洲之服,其筒袖铠之绪也 。“甚至把三国演义也拉出来了。其实不然,还算严谨的辞海则在有关于旗袍的注解中说得很清楚:“旗袍,原为清朝满族妇女所穿用的一种服装,两边不开衩,袖长八寸至一尺,衣服的边缘绣有彩绿。辛亥革命以后为汉族妇女所接受,并改良为:直领,右斜襟开口,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边开衩,袖口收小。“

    最初的旗袍在清代是满族男女通用的衣着,只是在穿着风格,官制与民用在选料、配饰上有所区别而己。而在同一朝代的汉族女装中依然保留本民族女性传统的“上衣下裳“之制,除了贵族命妇的礼服之外,一般女子并不穿袍服,而旗袍之所以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的民国时期开始从上海、江浙一带开始流行,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张爱玲在更衣记里写的:“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清朝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也就是说“她们初受西方文化的熏陶,醉心于男女平权之说。“

    最早接受西方思想和文化、热衷于男女平等的是上海滩的那些做皮肉生意的**小姐和所谓“卖艺不卖身“的女艺人和书寓女先生,因为受到了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剑一起来的欧洲女人的收腰蓬蓬裙的启发,就从改良满人的那种水桶腰的旗袍着手,使之变成民国之后适合新时代中华女子的一种新服饰,也可以通过改制,使女人也能和男人一样拥有袍装。这一点,在我的书寓先生及其他一文引用的几张照片看得很清楚。

    百年前的时尚与现在没什么两样,都有各种名义的选美,也有通过报刊、广播、戏剧和电影传达的各种女人秀;就连那时的领军人物也和现在异曲同工,当年是色艺双全的娱乐圈的花魁,现在是红极一时的著名女星;当年的广告语是:“婷婷玉立,恍如天人“,现在则变得直白了许多:“某某某的同款“;过去“花月胜场,所在皆有,妖姬艳服,巧笑工颦,市肆之盛,各埠第一“的上海滩风月场可以将旗袍进行改良,现在“窄窄的人行道上,飘浮着埃及香烟、法国香水、罗宋新出炉面包和新出锅的生煎馒头的温和气息。“就使得十里洋场能制作出那种令人回味、令人叫绝的新海派旗袍。

    清代的旗袍其实并不好看。在浓厚的封建礼教的氛围中,女人是不能外露肌肤和曲线的,所以满清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平直的线条,*、肩、腰、臀完全平直,衣身宽松,下摆不开衩,*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就像是将布料或者棉被直接裹在身上,没什么美感。当然也会有些色彩、用料的选择以及滚边的装饰,只不过艺术性并不高,这与满族的文化与历史有关,也与民族的人才和传承有关。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由上海的**小姐开始倡导的“旗袍热“,仅仅不过就是将满清那种显得臃肿厚实的旗袍变得单薄和乖巧了。不过改良初期的旗袍未*俗套,依然显得宽大平直;为了与当时流行的大袖相呼应,旗袍的下摆变得比较大,整个袍身也有了些西方妇女蓬蓬裙的影子;而因为受到欧洲紧*衣的启示,旗袍的肩、*乃至腰部,则已开始呈显出合身的趋势。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年代末,是旗袍从改良变为再创新、趋于成熟的黄金年代。旗袍的裁法和结构更加西方化,*省和腰省的使用使得旗袍更加变得合身;开始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也趋于合体;开始使用较软的垫肩以形成近代标准的“美人肩“,抛弃以削肩为特征的旧的中国理想思维。与此同时,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了满清女式服装的老式样,也改变了中国女性长期以来那种束*裹臂的旧形象,让女性的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的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都不失时机的跟着潮流火了一把,尤其是那些混迹于社会名流之间的风月女子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以及对旗袍肩部与腰部的处理、开叉的恰到好处,使得旗袍既表现了女性的柔美,又不失中国古典的朦胧感,还有西方服饰的大胆成分,加上那些交际花在灯红酒绿的男人堆里的表现,就极大地促进了这种改良后的旗袍的发展,正适合当时的风尚。

    风行于上个世纪上半年代的旗袍,是由十里洋场的大上海、风月场的那些女子在吸收了西洋服装式样,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中不断改进、不断变化的。凡是读过中国现代经典文学、尤其是海派作家的相关作品的,都会记得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间不胫而走,全国为之效仿,几乎成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而那种从上海走向全国的改良旗袍也就成熟定性在那个年代。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从普通民间妇女到女学生,从地主土豪的女眷到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招摇过市。

    旗袍的余波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年轻女性的服饰除了流行从当时的苏联引进的那种双排扣的列宁装、大花格子的“布拉吉“之外,就是那种几乎人手一件的“阴丹士林蓝“旗袍。在这之后,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也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更多的女性陆续走上了与男人同工同酬的工农业第一线,旗袍在体力劳动中的局限性以及工作服的随之流行,旗袍就由此步入衰亡期。

    旗袍的又一次东山再起,除了那座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继续引领服装潮流以外,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