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超时空航班-第2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面对我党的高度组织性,纪律性,即使他殚精竭虑,到最后也没弄出什么名堂来。这就让人觉得他没多大用处。所以仅仅过了一两年,他的地位就每况愈下……哦,该说是江河日下了。”

    稍微停顿了一下,发现想不起来张国焘在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中都干过些什么,于是直接跳到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时候。

    “随着常凯申败退,他先是去了台北,转了一圈儿后又去了香港。我觉得,那时候他恐怕是觉得常凯申风雨飘摇,旦夕覆灭,这才不愿意呆在台湾,这一点从他在香港的时候结交的都是中间派人物就知道了。”

    “总之,在香港混了两年,好死不死地跑去学人家炒黄金,把自己积蓄的五千美金——嗯,替常凯申卖命了那么些年,就落下这点儿钱,你说他图个什么?”

    “先别说图什么了,五千美金也不少了。”陈大将显然不赞同魏承恭的看法,“你说说他炒黄金怎么了?赔了?”

    魏承恭也一下子醒悟过来,1950年前后的五千美金跟自己那时候价值一个人一年工资的五千美金可完全是两码事,按照某篇文章的计算,大约等于2010年的45750美刀。

    不过在张国焘这个级别……

    好吧,不提这个了。

    “赔了,赔得血本无归,这时候他倒是想起国内的好来了,又通过某渠道(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黄作梅——不过魏承恭记不得这么清楚^…^)向中央表示想要回国。”

    “哦?”陈大将略有些意外。

    “少奇同志代表中央表示想回来可以,但是必须写检讨,结果被他拒绝了。然后一转手就被美国人找去,专门炮制攻击我党的文章。有材料说是后来到了‘大跃进’开始的时候,他又向中央表示,想要为中国做点事,并要求生活补助——注意:这里的要求是‘做点事’,而不是‘回国做点事’,那时候他还在香港,我猜大约是缺钱花了,才想要找中央打秋风吧——主席表示,如果他能割断同美国人的联系,那么可以给他一些补助。结果还是被他拒绝了。”

    说到这里,魏承恭冷笑了两声,“可见,这家伙想回来绝不是因为爱国,也不是承认自己有错,而仅仅是外面混不下去了,想要回来讨口饭吃。”

    “恐怕不是不想检讨,而是不能检讨,”陈大将想的要更多一些:“这个检讨一出,他在党内再也抬不起头,对于他这样的政治人物来说,这比杀了他还让他难受。”

    “您的意思是,中央的要求其实是把他逼上了绝路?”魏承恭愣了一下,纳闷起来——即使你是未来的大将,这种话也是不能乱说的。

    陈大将摇摇头:“我们马列党员的要求是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革命工作。像他这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担心自己在党内再也没有前途的想法,你觉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革命工作吗?如果他真的‘全心全意’为人民为革命,他会计较写检讨这样的小事吗?”

    魏承恭一愣,若有所思。

    “所以我说的‘不能检讨’,是在他看来,不能检讨,他觉得一旦检讨了他的前途就完了。”说到这里,陈大将也哂笑起来,“估计他表示想要回来的时候,还在崖岸自高,以元老自居,认为自己回来理所应当占据高位,甚至是要在中央有一席之地呢。”

    说到这里,陈大将也摇了摇头:“听你这么一说,‘在外’‘糊涂’‘多年’还真是一点不假,而且是随着越来越‘多年’,就越来越‘在外’,也越来越‘糊涂’。”

    魏承恭一怔,仔细想了想,忍不住大笑:陈大将这总结,还真是有趣:一开始,这家伙把自己排除在党的核心领导之外,然后就被开除党籍,到了党外,再发展到去台湾,算是跑到了大陆以外,再发展到离开台湾,去香港,这是跑到了中国人势力范围以外——不过这里好歹还是中国人居多,所以他还嫌不够‘外’,干脆跑到了地球另一边,真是年头越多人越‘外’。

    至于说糊涂……倒是看不出来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毕竟从南昌起义开始,其一路下来就因为个人功利主义而在不断地犯糊涂。南昌起义要求计划推迟,在四方面军搞肃反,分裂红军,另立中央,不顾中央的命令带队西征……在这条路上走得越远,其因为“糊涂”造成的后果也越严重,到最后不得不与马列党分道扬镳,落得晚景凄凉。

    哦,随着年纪增长,人总是会越来越糊涂的,所谓‘老糊涂’是也。

    ————

    于是伴随着这一阵笑,魏承恭的不满也烟消云散,好好睡了一个晚上。

    然后这种好心情持续到第二天中午,张国焘闲着没事,跑到指挥部来找他。

    只凭着这家伙能给红军找来足够的医药,其价值就足够自己纡尊降贵,过来挖墙脚——张国焘是这么想的。

    然后就……

    魏承恭正拿着摄像机拍摄徐总给参谋下达命令的景象,一声突兀的声音从背后传来:“这是什么?”

    魏承恭吓了一跳,回头一看,一张脸就黑下来了,不过还是不得不回答:“摄像机。奉《红星报》的命令,我正在保存我们红军战斗的影像资料,张副主席有什么建议吗?”

    “摄像机?”张国焘对于魏承恭后面那番“我正在工作,您要是没事儿就别来掺和了”的话自动无视了,而是饶有兴致地问道:“能给我看看么?”

    一边征求意见,一边已经伸出了手。

十七 25() 
再是怎么不待见这家伙,眼下魏承恭也不得不乖乖地把摄像机递过去,毕竟现在张国焘还是军委副主席,自己不能给中央找麻烦。

    “这东西看起来……”张国焘翻来覆去看了好一会儿,沉思起来。不用说,这东西确实是一种机器,不过……怎么说呢?张国焘自认自己见过的机器也不算少了,无论是苏联的,美国的,日本的,德国的……也无论是图片还是实物,是军用还是民用。但是眼前所见的这个机器,跟自己所见过的所有机器,似乎都有一种本质上的不同。

    非要形容的话,貌似以前自己见过的机器都只讲求实用。机器设计师的美术大约都是爪哇人教出来的,他们也从来不会在自己的作品上考虑美观的问题——机器跟锄头,跟枪械一样,是拿来用的,弄那么漂亮干什么?嫌不好看,那就在外面随便加个壳子就好。好吧,这个壳子也是用来防尘的。

    但是手上这巴掌大的东西,却似乎把所有的心思都花费了在外观上。简洁的外观,流畅的线条,漆黑静谧毫无瑕疵的色泽,故意做得比较粗糙的手持部位(张国焘能感到这是故意做得粗糙,因为不需要用手握持的部分就做得非常光洁),还有奇怪的温润手感……一句话,这不是一台傻大黑粗的机器,而是一件让人可以从任何角度欣赏的美术作品。

    但是……这明明是一部机器。

    仅仅是拿在手上,一种“高科技”的感觉就扑面而来,更不用说透过那个两寸见方的监视窗,张国焘实实在在看到了拍摄到的影像,和一排看不懂的数据信息。

    “这东西看起来……”张国焘反复打量了好久,才沉吟道:“简直就不像是……不像是这个时代能够生产出来的东西。”

    魏承恭吓了一跳。

    “怎么说呢?”张国焘又沉吟了一下,“我觉得,倒是跟我昨天见过的某个东西风格类似。”

    “昨天见过的某个东西?”魏承恭纳闷了一下。

    “那个叛徒,叫什么马立成的,他身上穿的衣服,”张国焘皱眉,“衣服上印着一个机器人。虽然那机器人看上去跟这个完全是两码事,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觉得这两个东西放到一起,绝不会有什么不和谐的感觉——哦,这么说吧,就好像把齐白石的虾米跟徐悲鸿的马搁到一起,大家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但是如果旁边放上一副伏尔加河的纤夫,就会让人浑身不自在。”

    魏承恭:“……”

    得承认,这家伙的眼睛毒,形容得也很贴切。

    “只是……”张国焘皱眉续道:“昨天见到那副图的时候,我觉得那应该是想象中的东西;但是现在……既然同样风格的机器有了实物,那么那副图上的东西,是不是也有实物呢?是哪个国家的工业系统,能够生产出这样风格的东西呢?哦,还有,”

    说到这里,他又想起来什么,于是又补充了一句,“还有一方面军送给我的那个台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