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超时空航班-第2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台阶。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虽然国党对马列主义宣传严防死堵,但是马列主义本身,作为当时世界上的主流思想之一(经历过一战的痛苦,人们都在反思资本主义文明的弊端。这时候,工业高速发展,而又不受经济危机危害的苏联就成了正面模范,引起了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兴趣——这种现象在二战后的一段时间里更为突出),在青年人中间,依旧有着难以根除的影响力。不知多少有志青年在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中,自发接触到马列主义,受到影响,进而投奔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官方代表”——中国马列党。

    而且,其对红军军心士气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到时候别说四方面军,就是一方面军本身,怕也会变得难以控制。红军将士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下来,一大精神支柱就是“吾道不孤”,试想一下,面对国内外阶级敌人那庞大而又强大的武装力量,如果不是认为己方也有足够强大的盟友和同志(尽管这个“同志”其实并不愿意使用他的力量),会有多少人信心动摇?

    总而言之,甩开了“马列主义正统官方代表”的身份,无形的损失将是中国马列党难以承受的。

    ————

    想到“把官司打到马列国际那里去”,然后中央不得不接受自己的意见,指挥红军南下川中;或者中央不接受自己的意见,然后一方面军军心浮动,一部分(张国焘心中这个“一部分”,包括了东路军这里全部,南路军一半,基本等于一方面军三分之二的战斗力)忠诚于马列国际的部队听从自己的指挥,与四方面军合兵一处,南下川中……在川中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经营两年,训练出百万红军……沿江东下,在湖北与常凯申的势力展开决战……与苏联结盟,中国红军北上,苏联红军南下,两面夹击,彻底消灭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军事力量……建立社会主义中国,与苏联建立亲密无间的联盟,共同颠覆旧世界……

    嗯,画面太美不敢看啊。

    刚刚会师的时候,他对于中央红军的力量不了解,还不敢想得这么远,不过,在跟林军长一起在东路军跟胡宗南大战了这一个多星期后,张国焘“明白”了,中央红军的人数确实不如四方面军多,但是论及“质量”,则似乎要超出一截……一大截。

    超出的这一截不是指装备。一方面军的装备整体和四方面军相当——嗯,倒是有一些难以理解的“先进武器”,比如无后坐力炮,比如那个防刺服(张国焘对这个东西印象深刻,刺刀冲锋同样是四方面军最主要的歼敌手段)什么的,不过那些东西数量太少,在数万,数十万部队的大战中能起到的作用,也无非就是把几千人的部队变成“可以把一个人当成两个人,三个人来用”的精锐。换算下来等于是让己方多出来一万人——这点战力对于双方眼下近二三十万部队的战斗,可谓无关大局。

    关键在于,一方面军战士们,明显要比四方面军强出一个档次。

    这一点在和胡宗南的战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松潘战役开始的这一个星期,林军长对于胡宗南所部的战斗力没底,同时也要等待北路军运动到位,所以没有展开大规模的战斗,取而代之的是各部频繁的营连一级的小规模袭扰。

    而在这种规模的战斗中,一方面军的战士们在技战术,任务成功率,战果,交换比,临敌判断……等等方面,表现全面压倒四方面军。

    特别是伤亡率,几乎要比四方面低一个数量级。在四方面军的伤亡在数十上百人的时候,一方面军总是能用十几个人的伤亡就达成差不多的战果。

    对于这样的结果,张国焘自然是十分诧异,曾经详细了解过,然后很容易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原因很简单,一方面军中的老兵比例,要远远超过四方面军。

    而一方面军中的老兵比例之所以这么高,则是得益于世界第一流的医疗水平,以及防刺服的反复使用。

    在发现一方面军的战斗力似乎还要高于自己的四方面军之后,张国焘忍不住在心中大骂老毛:他喵的,你手里握着这样的强兵,还怕个鸟啊,为什么还要去钻山沟沟啊?

    不过这也让他对两军合力南下川中抱乐观态度——正史中,他捏着八万红军就敢尝试南下,眼下红军战斗力是正史上的两倍,他自然会更乐观了。

    ————

    好吧,展望未来什么的,这都还是没影儿的事,眼下要操心的,还是中央想要收拾自己的事情。

    “但愿,是我多心了。”

    在经历过“两军合力南下川中”这个让人高兴,让人兴奋的联想只有,张国焘的心情似乎好了一些,好心情之下,考虑问题也开始乐观起来,开始考虑起之前一直忽略了的一个可能。

    只是……

    “只是,只是李教授的事……真的没有泄露吗?”

十七 10() 
一想到李教授的问题,张国焘就觉得头皮发麻。这就是所谓疑心生暗鬼了,到目前为止,其实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中央掌握了相关他出卖李教授的情报。好吧,像主席、总理那样的人一旦决定隐瞒某事的时候,是很难被发觉的;不过像彭军长这样的炮筒子大老粗也能不动声色,这就很难想象了。

    其实中央确实没有打算拿李教授的问题说事儿,原因很简单:还不到时候。眼下没有确实的证据——嗯,准确地说应该是“虽然有,但是难以出示”——很难保证就此扳倒他。这种问题牵一发动全身,万万马虎不得。

    虽然也有意见认为,眼下是战争时期,不应该优柔寡断,就算证据“不足”,也应该采取断然手段,即使是冤案……肃反中产生的冤假错案还少么?就缺这一个?更何况无论是从小魏那边拿来的资料,还是去到那边的同志都证实,这不会是个冤案。

    不过中央考虑之后,还是否决了这个意见。眼下不是冤不冤案的问题,而是四方面军的稳定问题,特别是眼下大战正酣,一旦引起四方面军的震动,影响到战局,那个后果可是谁都负不起的。

    所以中央近期的目标,就仅限于动员四方面军去到陕北,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中央可以做出暂时的妥协和牺牲,至于说张国焘与李教授的问题……等到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再来理论不迟。反正中央捏着证据在,什么时候都能发难。

    既然中央的目标仅限于争夺四方面军领导权,那么大家自然也就选择暂时“忘掉”李教授案,至于说彭老总那样的直脾气为什么也能做到这一点……很简单,工作这么多,干都干不完,谁有功夫跟那家伙纠缠不清啊?

    只是这个疑心一起,就无论如何都压不下去了——张国焘现在甚至有些后悔:为什么当初会带着部队离开鄂豫皖苏区,千里迢迢跑来跟一方面军会师?

    干脆,在确定昌浩同志的态度之后(他认为昌浩站在他一边,),不管向前同志的态度如何,直接向中央表明南下的态度。到时候中央同意最好,不同意也不错,起码分家过的话,自己不用再听谁的命令,也不用再这么提心吊胆的了。

    想到这里,张国焘终于能够睡下了。

    ————

    而在同一时刻,他的两个搭档,还没有睡。

    时间已经是午夜一点,陈政委却还很精神,这倒也没什么,毕竟他刚刚结束在2017那边的“休假”;然而徐元帅也没有睡,这就……好吧,也很正常,毕竟是十万大军的统帅,眼下又是大战方酣。

    不过,徐帅眼下的注意力却不在部队指挥上。他拿着陈政委拍摄回来的照片,就着明亮的灯光,瞪着血红的眼睛,看得默然无语。

    “这么说,张副主席他真的……”

    把一叠照片细细看了一遍,徐帅瞪着红红的眼睛问道。

    陈政委并没有陪着他一起看照片。既然回来了,就要开始工作了。他是部队高级领导,本质工作是协助并监督徐帅对部队的指挥……然而他离开了一个星期,对战局和形势发展完全不了解,眼下正拿着一叠参谋部的简报对照着地图在了解相关情况。

    听到徐帅的呼叫,他转过身来,沉默了片刻,这才沉沉地叹了口气。

    于是徐帅也跟着叹了口气。

    “老徐,要不你去睡会儿吧,这里我帮你盯着。”感叹完张副主席的事情,陈政委注意到徐帅萎靡的精神,于是关切道,“照片什么的,等打完仗再看。”

    还是那四个字:大战正酣,一切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