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不是不能拍照片,只是红军不想使用打印机、胶片机之类的东西而已)
张国焘和黄超两人没有打断李特的说话。两人没有亲眼见过一方面军的x光机,当然不能理解李特的困惑。在他们想来,“不能拍出照片”意味着“功能不完全”,也就是说,这是“次货”。当然,这个可以理解,毕竟这是强调行军方便的“简易版”。
再当然,考虑到红军的现实,能有“删减版”使用,就很不错了——某种意义上,倒是更切合红军的现状。
“没有听过——不过这年头,各种新机器层出不穷,大约又是外国人发明的什么新玩意儿吧。”黄超猜测了一下,末了又道,“李特你继续说。”
“用x光机找子弹,心电监视,紫外线消毒柜……他们的医疗手段,俨然是一派大医院的做派了。在治疗过程中,那个伤员突然呼吸困难,他们立刻牵了一部小机器过来,接上软管、呼吸罩,套在伤员脸上。后来我才知道,那个是制氧机(家用制氧机了,红军当然不可能带氧气瓶,效果有限,不过比没有总要强多了),他们竟然不是用氧气瓶来输氧。”
“制氧机?”黄超和张国焘对视了一眼,这都什么跟什么啊,听不懂了。
“……总之,各种手段看得我眼花缭乱。于是等到手术结束,我找到一个护士,问起那些机器的用途和来历。那个护士对于这些机器的来历并不清楚,只是知道这些都是去年下半年发下来的东西;至于用途倒是没有隐瞒,那位同志指着各种机器一一给我讲解用途。这其中说到制氧机的时候,我说起过雪山的时候会很好用,结果那个护士说过雪山的时候用不上,但是他们还有另一种小的氧气罐,在翻越梦笔山以后,都收了起来。”
“你有问他们收起来的原因吗?”张国焘急问道。
他心情紧张,而且还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了,这让黄超和李特都感到有些奇怪。
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张国焘急忙又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问了,不过那个护士也说不清楚,他说上级只是把这东西收了回去,没有说明原因——我想,张主席,我觉得你不妨去找一方面军的同志问问,为什么要背着我们四方面军搞这些小动作。”
“哦,”张国焘轻轻点头,“我会问,我一定要问个清楚。”
“张主席,白天的会议,一方面军同意我们的战略吗?”黄超和李特说完自己白天的经历,转而问起张国焘的经历。
基本上,李、黄二人问起这个算是越权,是违反组织纪律的,不过似乎三个人都没有在意这个问题。
“一方面军执意要北上,要进陕西,哦,那里有一小股红军建立的根据地,”张国焘冷笑了一声,“他们对于南下川中抱着极大的恐惧,一心想去陕西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发展根据地,还想要打进山西,推倒阎锡山。哼哼哼哼……”
“这怎么可以?”李特有些急性子,一下子就嚷了起来,“我们两军联合,兵强马壮,这是多好的机会?就川军那些鱼腩部队,怎么可能挡得住我们?”
“可是老毛,老朱他们怕了,”张国焘冷笑,“他们在川黔交界处,跟郭勋祺干了一仗,没死几个人,就害怕了。说什么‘川军守家意识强,作战意志非常坚决。于川外战,则一触即溃;于川内战,则是一等劲敌’。”
“笑话!”李特不屑一顾,“我们跟川军打了那么久,那些人有几斤几两还不清楚?说什么川外垃圾,川内劲旅……我们跟他们打的那些仗难道不是在四川打的?”
“可是很难说服他们啊。”张国焘叹息了一声,“毕竟,我们四方面军的政治局成员只有我一个。”
“那……有关指挥的问题呢?”黄超问道。
“还行吧。给了我一个中革军委副主席,昌浩同志和向前同志成了委员。成立了前敌指挥部,向前同志任指挥,昌浩同志任政委。”张国焘哂笑了一声,“根本就是在打发叫花子嘛。”
“向前同志和昌浩同志……”黄超沉吟了一下,道:“这么说,是我们指挥他们?”
张国焘摇摇头,“话不是这么说,前敌指挥而已,上面还压着军事三人小组和中革军委,再上面还有政治局,前敌指挥部只能管‘怎么打’,但是‘向哪里打’这个问题,还是悬而未决啊。”
十一 两军会师23()
(p。s:今天倒回去看了看,这才发现,之前写魏承恭带到根据地的无缝钢管是76口径的,到了这里成了82口径,一时笔误,大家见谅。
小腹有些疼痛,医生说可能是膀胱炎,尿道炎什么的,近期要去医院检查一下,去的那天可能就不更新了
另:回复一下黑超大叔,你找的那些内容是我写好后,发现用不上的——不过保不齐在以后会用得上,所以就放到很下面,跟资料放到一起了,另外,我的资料都是在网上搜集的,不难找,而且也全部都放到《超时空航班新稿》,以及《超时空航班下卷》的最后,所以我找的资料已经全部给你了^…^。)
————
此时马列党大的架构是这样:
政治局是最高权力机关,类似后世的全国人大,在战略上决定“打不打”“跟谁打”
中革军委是最高军事指挥机关,类似后世的中央军委,不过在此时,其还有决定“向哪边打”的任务。
红军总部是“军队”最高指挥机关,其职责基本等于今天的四总部,负责全国军队的各项具体事务。在上面决定“跟谁打”,“向哪边打”之后,其协调全国红军各部的行动。军事三人小组中,总理“受党的委托,对军事行动下最后决心”,就是因为他“红军总政委”这个职务。
至于前敌指挥部则只是一线最高指挥机关,类似于解放战争中的各个野战军指挥部。在一四方面军会师的现在,其指挥范围当然也仅限于一、四方面军,至于全国其它红军——江南八省的游击队,开始长征的二、六军团,向鄂豫皖挺近的红25军、陕北的红26、27军,东北的抗联等等,前敌指挥部就管不着。
最重要的,这只是一个临时机构,只有战时才会设置,到了战后就会取消。
所以徐老总和陈昌浩这个“前敌总指挥”“前敌总政委”的职务听起来很高,实际上上头一堆婆婆管着。如果是远离中央还好,偏偏现在中央就在身边,其所能发挥的作用就更是要打折扣了。
这里还要再说一下军队内部的权力架构。基于“党指挥枪”的原则,政委的地位要高于同级的军事指挥员,但是这不等于可以忽略军事指挥员的作用。这两个职务其实是互为制约的。
政委的权利主要是“否决权”,即其能够否决军事长官的·军·事命令,基于这个“否决权”,还可以引申出“决定权”,既其能够在诸多行动计划中选择某个计划来执行(这个实际上是否决其它所有计划方案,只保留政委想要的方案)。
但是这个职务本身却不能对军队下达·军·事命令。军事行动只能是军事指挥员提出以后,由他来同意。如果军事指挥官不下达命令,那么政委就算非常想要指挥军队开始军事行动,也毫无办法。
简单来说,政委提议“要打谁”,军事指挥官根据政委的提议制定军事计划,也就是“怎么打”,然后由政委来审定这个计划,决定“是否执行计划”。政委一个人就能决定军队“不打谁”,但是想要让军队主动出击去“打击谁”,则必须两个指挥员同时同意……这个架构是很科学的,既保证了“党指挥枪”,又避免了“党乱指挥枪”。
只是早期马列党的政委基本都懂一些军事,有提出军事计划的能力,最重要的,两个指挥员之间合作无间(至少在我们看起来是合作无间),所以看不出这个制约作用,至于一个人同时兼任两个职务就更不用说了——真要是政委决定一切,那还设各级军事指挥员的职务干什么?
当然,政委还有免除军事指挥员职务的权力,不过,这个权力只有在一种唯一情况下才会使用:当政委判断,指挥员要背叛的时候,其才可以宣判指挥员被免职,并接管所部军队指挥权。
(地效注:以上是地效臆想,地效从未参过军,也没有进入过军事院校。不过私以为,这个架构是很合理的,大家认为呢?
举个比较明显的例子,《铁道游击队》中,日军围攻微山湖,刘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