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鸣,为之动容,为之流下同情的泪水。她忽然想到什么,浑身一颤问道:“你是否记得与姐姐临别时的情景?”
“我永远不会忘记,姐姐在临行的时候,给我洗头,让我吃了一顿饱饭,还特意嘱咐我,不要忘记。”提到姐弟分手的情景,广国哽咽不已,捂着脸,再也说不下去了。
听了广国的话,漪房不再怀疑,认定眼前这个哭哭啼啼的年轻人就是自己的亲弟弟,她再也坐不住了,也不顾刘恒与侍卫在场,走下台来,拉着广国的手,痛哭失声:“你真是我的小弟。”
“姐姐。”广国也拉着姐姐的手,涕泗横流。
姐弟俩哭成一团,就连立在旁边的侍卫与宫女,也都跟着哭起来。刘恒走下来,看到这人世间最感人最温馨的一幕,眼圈一红,鼻子酸楚,泪花在眼眶里直打转,强自忍着,没落下来。
姐弟俩哭了好长一阵子,还是漪房理智,先收住眼泪,安慰广国:“咱们姐弟俩分散多年是可怜的,是可悲的,幸喜有今天,姐姐已沐皇恩,弟弟也蒙苍天保佑,重来聚首。”说到聚首二字,眼泪又奔涌而出,几度哽咽,再也说不下去。
就这样,姐弟俩相识,漪房让侍卫叫来窦建,让兄弟俩相识。窦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搂住兄弟的肩膀头,愧疚地喊道:“我可找到你了。”
“苍天保佑,让咱弟兄重新团聚。”窦广国百感交集。
兄弟俩痛哭失声,重叙旧情,道不完的离愁与伤感。
“事出仓促,你们先暂时住一块。”刘恒让广国与窦建同居,嘱咐广国:“随后让官府分给你一个大宅院和几百亩良田,购置几十个奴仆,把家安下来再说。”
“谢陛下。”广国叩谢皇恩,与哥哥一起,走出宫门,只见原来的主子吴守财仍然坚守在宫门外,在耐心等待他。他不由心里一热,走上前,把刚才宫中发生的一切,给吴守财做了详细说明。
吴守财喜上眉梢,赶紧表示祝贺:“广国呀,你现在认了一个权势显赫的皇后姐姐,身价倍增,今后荣华富贵了,可不要忘记我这个穷财主。”
“不会的,谢谢你以前对我的照顾,我一定会去看望你。”如今客主换了位置,广国没有因此变得势利,回想起老主子吴守财过去对他的许多好处,诚心诚意说出一番感谢话来。
说罢,窦广国与他原来的主子吴守财分手了,坐着哥哥窦建的车,来到他们的新居。
这件事被右丞相周勃与太尉灌婴听说后,两个人心中不由嘀咕起来。周勃抹着浓密的黑胡须说:“从前诸吕掌权的时候,我们明哲保身,侥幸保全一条性命。如今窦皇后的兄弟齐聚皇都,将来倚着皇后的势力,当了高官,干预朝政,我们的性命岂不是又掌握在他们的手里?”
对于朝廷突然杀出的两匹黑马,灌婴深有同感,皱着眉头,沉吟道:“窦氏兄弟出身寒微,不明礼仪,一旦得势,必然效仿诸吕。”
“这可如何是好?”两个人各自摊开双手,大眼瞪小眼,看着对方,陷入沉思。
良久,周勃开口了:“为避免重蹈覆辙,不妨让他们慎择良师益友,通过长期潜移默化,他们才不会误入歧途,朝廷与大臣也可幸免于难。”
灌婴想了想,觉得他说得有理,击几称赞:“这个主意不错,咱们联合上奏皇上,让皇上圣裁。”
两个人议定,让下人写了奏章,于次日上朝的时候,呈报刘恒。刘恒拿着奏章看了一会儿,觉得他们言之有理,立即准奏。
从此窦氏兄弟慎择师友,退让有礼,不敢仗势凌人。刘恒也是惩前毖后,只让他们安居长安,没有加爵封侯,这说明朝廷上下,包括皇上在内,对外戚干政十分敏感,十分警惕。
第94章 雒阳才子气自华()
在雒阳(今洛阳)大道上,一个穿着黑色长衫的白面书生迎着金灿灿的太阳,疾步走来。他瘦高个,高鼻梁,一双大眼睛深湛明亮,炯炯有神,手中拿着一卷尚书,直奔河南郡守吴公的府衙。
当他来到吴公的府衙,只见府里上上下下忙忙碌碌,差役和家人正把贵重的家什往马车上搬,他不由感到好奇,走进吴公的书斋,看到吴公捻着几根稀疏的胡须,眯着眼睛,十分专注地看着院里的碧草。
吴公是秦朝名相李斯的同乡,又是李斯的学生,学问渊博,满腹经纶,在治理河南郡期间,社会秩序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政绩斐然,被评为天下第一,人们交口称颂,是一个难得的循吏。所谓循吏,就是那些在当时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官。
他看见书生进来,立即缓过神来,朗声说道:“贾谊,你来了。”
这个叫贾谊的书生一脸困惑,不解地问吴公:“吴老师,你让人通知学生过来,学生不敢耽误,一路急匆匆赶来,一进门,看到家人们都在翻箱倒柜,往马车上搬贵重的物品,难道我们要搬家吗?”
“是的,我们马上要搬家。”吴公把手一伸,示意他坐下,深沉地说:“新皇帝登基,把天下贤明的官吏召集进京,另有重用。我因为在年终考评中获得第一名,这一次也在选拔之列。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估计当廷尉的可能性较大。”
贾谊站起来,高兴地说:“吴老师,这是一件大好事,应当祝贺才是啊。”
“唉。”吴公长叹一口气,瞟一眼贾谊。
贾谊看吴公用眼睛瞟自己,何等聪明,赶紧凑近吴公,机敏而又亲昵地问道:“吴老师,你好像有什么心事?”
吴公用非常友善的目光看着贾谊,动情地说:“你是我最得意的门生,当我接到朝廷调离书,第一个想到的人不是别人,而是你这位勤奋好学的书生,说明你在为师心目中的地位何等重要!为师就要入朝了,不知你愿意不愿意跟着为师走?”
听说老师要把自己带到长安,贾谊的心情无比激动,眼睛湿润,嘴角颤动,情真意切地说:“老师三年前把学生招到你的官府,非常器重,十分关爱,悉心传授,让学生受益匪浅。俗话说得好:‘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如今吴老师遇到这千载难逢的升迁机会,学生正好跟随老师一同入朝,匡扶社稷,效忠皇上。”
吴公满意地点点头,轻轻地拍着他的肩膀头,亲昵地说:“那么你也收拾一下。”
贾谊走出吴公的书斋,叫来几个差人,来到自己平时生活、学习的地方,把那些重要的书籍装进木箱里,足足装了五大箱子,抬到马车上,跟着吴公,踏上西去长安的道路。
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郡的郡守吴公如此欣赏年轻的贾谊呢?这要从头慢慢说起。
贾谊从小就是一块学习的料,他不仅知道学习,而且学习十分刻苦,每天起早贪黑,手不释卷,反复诵读,通过广泛涉猎,以至于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把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全部读完。
为精益求精,学有所成,他拜张苍为师,张苍就是现在担任御史大夫的张苍,与韩非、李斯是同学,是荀子的弟子和当时秦朝的博士,对左氏春秋颇有造诣,看贾谊虚心好学,就悉心传授,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到了青少年时期,贾谊的知识结构在原来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除了能倒背如流诗经、尚书、左氏春秋、诸子百家外,还写出像道德论、道术等重要文章。
他酷爱文学,尤其喜爱阅读战国末期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通过阅读屈原的作品,他对屈原无端受到谗邪小人的中伤和昏庸的楚怀王的放逐深表同情;对屈原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倍加推崇;对屈原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大为赞赏。他决心向屈原学习,做一个恩怨分明、正直善良、效忠皇帝、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
由于自己的不懈努力,贾谊在河南郡名声鹊起,逐渐传到郡守吴公的耳朵。吴公不仅治理辖郡有方,而且爱慕人才。他让差役把贾谊延揽到自己的官府,亲自加以考察。
当他看到贾谊才十八岁,是一个眉清目秀、英才卓荦、令人喜欢的小伙子,眼睛里流露出惊讶的、兴奋的异彩,问道:“听说你对尚书倒背如流,本官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想亲身见证,如何?”
“承蒙大人错爱,晚生这就背诵,但不知大人想听哪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