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第2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帝去世后,刘启即位,在智囊晁错的推动下,锐意改革,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变更大汉律三十六章,强化中央集权。由于新法的执行触动诸侯们的根本利益,他们深为不满,制造流言蜚语,攻击新法。同时,由于晁错在改革实施过程中,操之过急,与朝中那些奉守黄老思想的老臣不可避免发生冲突,因而诸侯们和那些奉守黄老思想的老臣对晁错深为不满,成为典型的反对派和保守派,对晁错这个改革派处处掣肘,处处抵制。

    改革与削藩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阻力,遭受到诸侯们与黄老派的坚决抨击,面对朝廷内部黄老派与诸侯们甚嚣尘上的反对,刘启不为所动,坚决支持晁错。

    就这样,一场改革与反改革、削藩与反削藩的残酷斗争即将展开,一场朝廷与诸侯之间、改革派与保守派、反对派之间的血腥斗争即将上演。

    公元前155年八月丁巳,刚刚当了御史大夫的晁错,便给皇上上了自己酝酿已久的削藩策,所上议案,大略如下:

    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这是一篇充满大胆、刺激和冒险的奏章,在奏章里,他客观分析齐、楚、吴三个诸侯国国力强大,与朝廷势均力敌的危害性,一语道破吴王刘濞诈病不朝、图谋不轨的隐秘,提出削藩的必然趋势以及迟削藩不如早削藩的预测。

    皇上看了,心中异常欣赏晁错的削藩观点,认为他对时局的分析透彻而又准确,高屋建瓴,远见卓识,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皇上接连看了三遍,方才对晁错满意地说:“卿的奏章写得太好了,朕非常欣赏。”

    晁错跪在地垫上,焦躁不安地说:“尽管皇上支持臣,可诸侯们、大臣们纷纷指责臣,说臣误国、乱国和害国,臣几乎招架不住。”

    “反对派为何对卿群起而攻呢?”皇上皱着眉头问。

    “因为臣主张改革,因而触怒黄老派;因为臣主张削藩,因而触怒诸侯国。”说起保守派和反对派,晁错慷慨陈词,语调激昂。

    皇上歪着头,仔细想一想,觉得晁错说得很有道理,不由舒展眉头,豁然开朗,清亮地说:“从根上来讲,卿的主张与朕的想法吻合一致,朕全力支持。”

    晁错声情并茂地说:“没有陛下的支持,改革一天也进行不下去,削一郡一县也削不了。”

    为坚定晁错削藩的决心,皇上用不容动摇的口气说:“无论是谁,都难以动摇朕削藩的决心,海枯石烂,此志不移。”

    “只要有陛下这句话,臣虽刀锯在前,鼎镬在后,无所畏惧。”晁错双手伏地,磕了两个头,用以表明自己削藩的决心。

    尽管刘启与晁错的思想达到统一,而如何统一群臣的思想,刘启心中没有把握,一直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毕竟朝廷里黄老派占据多数,众口不一,群情汹汹。最后,他决定把三公九卿、列侯、宗室们全部召集起来,共商削藩大计。

    在朝堂上,常侍春陀根据皇上的旨意,宣读晁错的削藩策,等他念完,群臣们开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怎么?朝廷要削藩啊?”

    “这是皇上的主意,还是晁错怂恿皇上?”

    “这分明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削谁的藩?削谁的藩,谁不着急,不给你拼命?只恐怕诸侯联络,聚众造反。”

    “看吧,朝廷有好戏看喽。”

    “晁错连升好几级,连续办理大案,像邓通、袁盎之类的人物都被他扳倒,在皇上面前红得发紫,气焰正盛,咱都惹不起呀,惹不起能躲起,至于削藩,由他与皇上折腾去吧。”

    “少说话,少种蒺藜,明哲保身。”

    皇上看下边叽叽喳喳,议论纷纷,不由“咳,咳”干咳两声,笑着说:“晁卿一篇削藩策,道出当前天朝所面临的问题,不知众卿对此有何评价?”

    沉默呀,沉默,一阵难堪的沉默,没有人敢站出来进行赞成或驳斥。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政治氛围,皇上纳闷了:“不让众卿说的时候,众卿纷纷议论,到了让众卿说的时候,众卿反而保持缄默,这是怎么了?”他看一眼丞相陶青,朗声问道:“陶卿,你意下如何?”

    陶青知道,削藩是晁错的主意,从文帝时代就开始鼓吹,但由于事关重大,被文帝长期搁置,主流舆论并不看好,到了皇上即位之后,晁错利用与皇上的师生关系,削藩之策才重见天日。看皇帝征询他的意见,陶青赶紧离开坐垫,手执笏板,走至中央,躬身答道:“削藩大计事关重大,牵一发而动全局,弄不好地动山摇,臣心中没有考虑成熟,不敢骤然表态。”

    皇上又征询其他几位大臣的意见,回答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与陶青的态度如出一辙。

    没有反对意见,没有赞成意见,这个迹象异常诡异,意味深长,说明皇上没有意识到群臣集体沉默背后隐藏的危机,说明他严重脱离群臣。反对意见的缺失,比充满反对意见更可怕。

    只有晁错一个人,觉得这次朝会取得空前的成功,他抬起头,用一双大眼睛静静地看着朝堂,心里不免有些沾沾自喜。

    正当晁错沾沾自喜的时候,一个大臣离开自己的坐垫,手执笏板,来到丹墀前,朝皇上深深一躬,朗声说道:“臣对晁大夫削藩策不敢苟同,持有异议。”

    这个大臣一语既出,立即把群臣的目光吸引过来,大臣们心里暗暗说:“唉,也只有他敢据理力争。”

    晁错定睛一看,原来是詹事窦婴,窦婴字王孙,是窦太后的堂侄子,虽未列三公九卿,却依仗窦太后之势,不畏晁错。

    皇上脸色平静地问:“卿有何异议?”

    窦婴从容自若回答:“臣对削藩并无异议,因为削藩符合朝廷根本大计,是朝廷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在文帝时期曾有两次成功削藩的先例。”

    “那你为何说对晁大夫削藩策持有异议?”

    “臣只是对晁大夫削藩所采取的办法持有异议。”窦婴不慌不忙,走至晁错的眼前,侃侃而谈:“晁大夫削藩所采取的办法是刻意搜罗诸侯日常犯下的罪过,然后削其郡作为惩罚,这是一种硬碰硬的办法,容易激起诸侯们的怨愤。”

    听了窦婴的话,晁错也从自己的坐垫离开,用挑衅的口气说:“照窦詹事这么说,朝廷对诸侯骄横不法可以听之任之,姑息养奸。”

    “非也,相反臣对那些违法的诸侯深恶痛绝,只是削藩大计正像陶丞相说的那样,牵一发而动全局,弄不好地动山摇。”

    “如今四海宾服,天下归心,窦詹事所言,岂非危言耸听?”

    窦婴见晁错强词夺理,心中不由一阵厌恶,扭过身来,重新走至丹墀前,对皇上说:“文帝之所以两次成功削藩,是因为他采纳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之计,推恩布德,怀柔为主,绝非直接找各诸侯国的碴,削夺他们的郡县。这是文帝当年将晁大夫的建议束之高阁的根本原因,倘若贾大夫现在活着的话,也未必同意晁大夫的削藩策。”

    晁错也走至皇上的对面,辞色不挠:“诸侯削亦反,不削亦反,终归是国家安全隐患。”

    “诸侯之势,与朝廷势均力敌,倘若朝廷把他们逼急,他们联合造反,兵逼长安,陛下将何以善后?臣早年担任吴国丞相,深知刘濞剽悍绝伦,绝非一盏省油之灯。”

    “这是恐吓,殊不知天威震怒,将士用命,何惧之有?”

    窦婴与晁错在朝堂上哓哓不已,辩论不休,把皇上的脑袋都吵大了。皇上觉得他们说得各有道理,果断制止他们争吵:“你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说得都有道理,至于是否削藩?还应从长计议,今天庭论到此为止。”

    群臣仿佛皇恩大赦一般,呼啦啦站起来,纷纷退朝。窦婴昂首挺胸,从晁错身边走过,晁错瞪着一双大眼睛,盯着他的背影,恨恨不已。

    削藩一词,应该说在晁错任御史大夫期间,出现的频率最高。随着窦婴与晁错在朝堂的争论,关于要不要削藩、如何削藩等一系列问题摆在皇上的眼前,让皇上的思想左右摇摆,拿不定主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