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第2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晁错一听,心中那个气呀,咕嘟嘟往上涌,但他觉得这样解决不了问题,便改换一种口气,与周仁套近乎:“如果我没说错的话,我是和你一起提拔的,还没过几个月呢。”

    不料周仁油盐不进,软硬不吃,不客气拒绝他:“晁大人即使给本官套近乎,也不能见皇上。”

    晁错一听,心中更加恼火,但他表面上不敢朝周仁发一丝脾气,怕周仁翻脸,让他更难堪,因而原地盘桓,连搓手带跺脚,暗暗生闷气。

第197章 贬谪自在意料中() 
公元前156年6月,刘启经过一年多的深思熟虑,终于决定把早年研究刑名之学,自己在太子时期曾竭力辅助自己,而且为人厚道,具有长者风范的张欧擢拔到廷尉的岗位,成为九卿之一,替换原来因为司马门事件而让自己非常难堪和恼火的张释之。

    毕竟司马门事件给刘启造成的伤害太大,以至于他久久不能忘怀,恨不能把张释之立即罢黜,以泄心中的怨恨。尽管他几次想罢黜张释之,但一旦这个念头抬头,占据上风,张释之为人正直、执法如山、刚正不阿的形象便会浮现于他的脑际,让他很快打消这个念头,恢复理性。他知道,张释之是一代忠臣,自己不能因为个人恩怨而报复忠臣。

    就这样,一年多来,刘启一直犹豫不决,陷入深深的自我矛盾漩涡中,最后经过反复权衡,拿定决心,贬谪张释之到淮南国任国相,略施惩戒,放他一马,毕竟皇上也有常人喜怒哀乐的一面。

    当常侍春陀来到廷尉府,宣布皇帝的诏书时,张释之的脸色平淡如水,看不出有什么异常,好像早预料到这一切,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早有思想准备,预料到这一天肯定要来,是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不可避免的,只不过迟一天、早一天而已。

    那些长年累月跟随张释之的下属纷纷抱怨:“皇上到底记着司马门事件,没有放过咱的张大人。”

    这句话传到张释之的耳朵,张释之不以为然地说:“此事不能单单怪皇上,咱得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果当初自己给皇上稍存体面,让皇上能下来台阶,何至于有今天的尴尬!”

    “大人的反思够诚恳了。”

    “唉,张释之只不过是堵阳的一个富户,与哥哥张仲生活在一起,靠着家中的资财,捐了一个骑郎,十年默默无闻,得不到提拔与升迁,心灰意懒,准备辞职回家。幸赖袁公推荐,文帝赏识,忝置左右,畀予重任,得以一展胸襟,成为一代中兴名臣,难道心中还有什么不满足吗?”张释之看着一群为他鸣不平的僚属,心中充满感激,但脸色平静,说话坦荡,好像没事人一样。

    左右无不叹道:“大人的思想境界真高。”

    张释之由衷感叹:“官场时进时退,官职时升时降,不也很正常吗?得一官不足沾沾自喜,失一官也不值得捶胸顿足。诸位的好意本官领了,但请诸位同仁从此不要再议论本官,免得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机,给本官找来不必要的麻烦。”

    “请张大人放心,吾等谨言慎语就是,小心隔墙有小人之耳,让他们到皇上那里进谗言。”僚属们唏嘘不已,都说张释之思虑缜密,从容不乱,不愧名臣风度。

    三天之后,张欧来了,果然长者风范,圆圆的脸盘,厚厚的嘴唇,慈眉善目,透出一脸忠厚之气,见到张释之,满脸挂着笑意,主动走上前,握手问好:“张大人,张欧这厢有礼。”说罢,双手抱拳,深深一躬,丝毫没有得志便得意忘形的神态。

    张释之不敢做大,紧忙还礼:“天下一张是一家,咱们两个姓张的有幸为皇帝当差,而且一前一后主政廷尉府,很有缘啊。”

    “两个姓张的一前一后任大汉的廷尉,的确是缘分,让咱们倍加珍惜这份缘分吧。”张欧高兴地说,眼角眉梢都是微笑。

    张释之从腰带解下虎头鞶囊,再从虎头鞶囊拿出一枚精致的银印青绶,双手捧给张欧说:“这是廷尉大印,请张欧大人笑纳。”

    张欧厚道地说:“这个不慌,张大人不妨多拿几日,把手头的政事处理完毕,再移交不迟。”

    “都说张欧是个厚道人,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对张大人的好心好意,释之心领了,至于印绶吗?张大人尽管接住。理由很简单,朝廷既然已宣布释之为淮南国相,释之当即日动身前往,怎可在廷尉府盘桓?更何况释之平日素无积案,没有什么好处理的。”都说张释之没有私心,此时与张欧交接,简短明了,足见其正直无私。

    “难道没有几句体己话要给本官交代吗?”张欧有些惊愕。

    张释之一张褐色的脸膛很淡定,浓黑的眉毛高高耸起,回答得很干脆:“没有。”

    张欧心中一热,觉得张释之真不愧是一代名臣,如果不是因为司马门事件得罪当今皇上,他担任大汉廷尉最合适不过。想到这里,张欧接过廷尉印绶,嘴角颤抖地说:“张大人胸襟坦荡,无私无畏,不仅是张欧学习的榜样,也是所有的朝廷官员学习的榜样。”说罢,再次双手抱拳,深深一躬。

    “过誉。”张释之也双手抱拳,深施一礼。

    英雄相遇,惺惺相惜,两人挥手道别。从此,张释之告别这个曾让他为民请命、执法如山的廷尉府,远离朝廷中心。

    当张释之带着儿子张挚离开长安时,皇上刘启怀着复杂的心情,站在望楼上,看着他们父子的身影逐渐走远,才无限惋惜地说:“张释之,朕虽然把你贬谪淮南国,但朕心里明白,你并没有错。只是当时你让朕太难堪,朕心里一直很窝火,对你稍事惩戒,等朕将来心里平衡了,再把你召回。朕不是一个昏君,心如明镜,绝不会把刀伸向忠臣。”

    常侍春陀立在皇上身后不远的地方,双目注视着皇上的背影,始终缄默不语。作为一个宦官,他心里何尝不明白,皇上决定着大汉朝境内每个官员的荣辱生死,一句话可以让你荣华富贵,一句话可以把你降职、判刑、诛杀和灭绝九族。每当他想到伴君如伴虎这个名词,就不寒而栗,因而平素谨言慎行,循规蹈矩,噤若寒蝉,不敢跨越雷池半步。正当他的眼神集中在皇上的脊背时,只听皇上用低沉的、喑哑的声音说:“春陀,张释之被贬谪淮南国为国相,外边有何反应?”

    春陀低头哈腰说:“陛下,人们都说张释之当初做得太过分,陛下把他贬谪到淮南国为国相,称得上皇恩浩荡,圣眷优渥,张释之如果有头脑的话,应感恩戴德,欣然前往。”

    “把张释之从廷尉的位置上拿下来,外放到淮南国为国相,颇有贬谪的意味,朕也有些不忍心。”刘启听了春陀的话,拂着黑黢黢的胡须,客观评价张释之:“尽管他在司马门事件中让朕感到很难堪,但他毕竟是一代名臣,对朝廷忠心耿耿,刚正不阿,执法如山,岂不闻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

    春陀看着皇上一张英俊而又威武的脸,心想皇上的内心世界真是丰富多彩,令他难以忖度。皇上看他不语,长叹一声说:“外边都说朕因为司马门事件而贬谪张释之,他们只说对了一半。朕承认,与先帝相比,朕的确缺乏容纳直臣的雅量,但朕明辨忠奸,知道谁好谁坏,把张释之贬谪到淮南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即加强东南防线中坚力量,只不过需要保密,对外不能宣传而已。当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推陈出新何尝不是朝廷用人的一个重要方略!”

    “呃,奴才明白了。”春陀一拍脑袋,大醒大悟:“外边的人像奴才一样愚钝,怎能体察陛下的深意和圣明呢?”

    “你看张欧如何?”

    “奴才说不好。”

    “言者无罪。”

    春陀字斟句酌说:“知臣莫如陛下,张欧在陛下当太子时服侍左右,为人厚道,心地善良,办事勤快,不愧是忠厚长者,不愧是谦谦君子。陛下选他为廷尉,可谓人尽其才,圣明至极。”

    听了春陀的话,刘启的脸上绽出一丝笑意,拾阶而下,春陀紧随其后,返回未央宫中

    张释之与儿子张挚带着随行人员,骑马来到灞水桥边。他一勒马缰绳,“吁”一声喝住坐骑,望着滔滔东逝的河水,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更加追念故去的文帝。他心中暗暗叹道:“先帝呀,你胸襟博大,光明磊落,虚怀若谷,从谏如流,我多次冒犯你,你不仅不计较,反而把我擢拔为权势显赫的廷尉。在历史的长河中,你是一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