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么多伐木工和矿工实在有点困难。
为此,王秋和亚瑟又讨论了一番,最终决定利用这次西罗马皇帝遇险,凯尔特人各国援军即将汇集的机会,让穿越者势力乘胜立威,迫使各邦凯尔特人臣服,以便于从他们的国度里最大限度地抽取劳动力。
最后,他们终于结束了沐浴,各自回到帐篷里休息,准备在第二天前往皇帝被困的巴顿山“救驾”。
第618章、赶赴巴顿山(上)()
第618章、赶赴巴顿山(上)
第二天清晨,休息了一夜的穿越者军队再次集结起来,在全城市民的欢送和期盼之下,列队开出了格洛斯特城,准备前往城市东北方的巴顿山堡垒,给被困在那里的末代西罗马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解围。
除了他们之外,提奥法努公主也竭力从城内征发壮士,召集了一支八十人的小部队随行。
由于缺乏足够数量的交通工具,再加上道路条件恶劣,王秋这一次并没有让战士们乘着卡车或面包车前进,而是命令他们负重步行赶赴战场——也算是一次野外长途拉练的实战测试。
当然,为了以防万一,主要是防备盎格鲁蛮族可能的伏击,王秋早早地放出了无人机,初步确定过敌人的动向。还安排了一部分人坐着加装了机枪的越野车随行保护,以防战士们在长途行军体力耗尽的时候遭遇战斗。而王秋本人自然也不会同甘共苦,而是舒舒服服地坐在了一辆越野车的副驾驶座上。
从这架无人机拍摄的画面来看,盎格鲁蛮族似乎被彻底吓破了胆,早就已经远远地逃离了格洛斯特城,几处被丢弃的营地都是遍地狼藉、空空荡荡,而巴顿山上的那座堡垒,倒是依然飘扬着罗马人的鹰旗。
接下来,这支雇佣军几乎是一走出格洛斯特城,就能充分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孤寂与荒凉。
——从格洛斯特城到巴顿山的大约二十公里路程,只有城郊附近有一片不算大的耕地,零零星星地散落着几座农庄。而在接下来的路程之中,除了偶尔能看到一些飞禽野兽出没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人烟,就算偶尔看到几条小道,通常也早就已经被淹没在杂草丛林之中,难以辨别清楚。
放眼望去,辽阔的天地之间一片苍茫,广袤的原野荒草丛生,森林和草原全都渺无人烟。可见此时的不列颠实在是人口稀少,垦殖不广,荒野遍地似乎很符合那些环保主义者的理想美景。
但在王秋这个黑心殖民者的眼里,却是一番极端悲催的景象——明明自然资源这么丰富,却没有足够的人口来开采!这简直就是活脱脱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群太监上青…楼”啊!
当然,对于殖民开发来说,人口稠密有人口稠密的好处,人烟稀少也有人烟稀少的好处。不列颠这地方人烟稀少,也就意味着敌人难以集结起绝对优势的庞大兵力,用人海战术来淹没穿越者的先进军队。
——如果敌人的数量比你的子弹还多,那么小股探险队对大片土地的奇迹征服就很难实现了。
而且,以这个时代的落后冶金技术来看,即使是穿越者招募的本地附庸军队(原则上只装备冷兵器)在跟其它势力开战的时候,也足以凭借武器上的绝对优势,在白刃战斗中大占便宜。
在开赴巴顿山的这一路上,王秋一直在把玩昨天缴获的一把罗马式短剑,并且为这件武器的做工之差、硬度之低而深感惊诧。他从前听说古代罗马士兵用熟铁做的铁剑打仗,结果在战斗的时候一刺就弯,要用脚踩直再刺,最初还不是很相信,但如今看看手里这把能够掰弯的罗马短剑,王秋终于不得不信了。
——根据他亲手做的实验,这种短剑居然可以用小斧头一击劈断!简直比砍树还要轻松!
没办法,从共和国时代到帝国末期,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古代的罗马工匠都一直没有能够很好地掌握鼓风机、熔炉、淬火和煤炭冶铁的复杂技术,尽管强盛时期的罗马帝国,凭着庞大的财力和权势,建造了不少规模宏大的冶铁作坊,可以生产出成吨的铁钉与铁环,但他们造出的钢铁武器,质量却实在不佳。
得益于罗马军团横扫地中海无敌手的赫赫武功,古罗马军团士兵使用的标准制式短剑,被当时的诗人们夸张地称之为“征服世界之剑”,但是,上述这种古罗马短剑,虽然有着这样一个响亮的名头,其实按现代标准来看,其质量是非常差的。首先,它的剑身都是未经淬火的,因此质地非常的软,并且普遍只有三四十厘米长——如果剑身造得太长的话,会很容易折断或是弯曲,根本没法进行有效的刺击。
而且,由于古罗马短剑的材质不够硬,所以刃口也无法弄得很锋利,导致罗马短剑基本上只能用来刺击,像电影中那种一剑砍掉敌人脑袋的镜头,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当年罗马元老们集体刺杀凯撒的时候,凯撒之所以在猝不及防之下连续挨了几十剑都一时没死,就是因为罗马短剑在砍劈方面的严重不给力。
当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元老院刺杀凯撒的时候,凶手们无法携带战斧之类的长兵器的缘故。
想要提高武器的硬度,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古代工匠们最常用的办法就是淬火,也就是对铁器进行热处理。不过在淬火之后,武器虽然会变硬,但同样也会变脆,打斗起来很容易折断。古罗马人淬火之后造出的钢铁小刀和凿子几乎脆得像玻璃,只能放在作坊里给工匠用,根本没法拿上战场。
罗马人为什么“偏爱”短剑也是这个原因:有人说他们一手执盾;所以剑不能太长,但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个原因——区区三四十厘米的剑身,即使拿盾也不够顺手,而且要刺杀只能贴身肉搏,这是很危险的——真正的问题是他们的铁太软,剑又是主要用于刺,所以不能做得很长。因为如此软的铁,如果稍微长一点就更容易刺弯,变成那种电影道具了。所以罗马人只能将就着用短剑了——越短越不容易弯嘛。
但中…国人却在战国时代就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那就是对刀剑进行局部淬火——具体来说,就是仅仅将剑刃和剑尖淬火,而剑身则不淬火,这样处理过的铁剑,既能保证刃口部分有足够的锋利和尖锐,但同时又不会过度破坏剑身的韧性。可惜欧洲人却一直没能摸索出这样鸡贼的取巧办法
更可怕的是,中世纪欧洲人的钢铁武器,都是用手工锻打出来的,无法大规模批量化铸造!
——在春秋末期就学会了铸造铁鼎,战国时代已经大批铸造铁剑的中…国人恐怕很难想像,欧洲人掌握铸铁技术的年代,居然要到公元十六世纪,也就是文艺复兴开始的两百年后,他们才学会了高炉炼铁的技巧,懂得了如何通过把高温铁水倾倒在范(模型)中的办法,来一次性铸造大批的铁器。
在此之前,从古罗马帝国到中世纪,欧洲人一直都没有亲眼见过明亮美丽的铁水是什么模样。
所以,在那个年代里,古代欧洲工匠们炼铁的方式,是把铁矿石和木炭放在炼铁炉里一起烧,烧出一个混合着熟铁与矿渣的金属团,这种金属团会被做成长棒形状,出售到铁匠手里,铁匠再耐心地用捶打的方式,去除矿渣,然后慢慢锤成各种铁器和钢制刀剑这种去除矿渣的办法,完全要看铁匠的手艺好坏。可惜在文明崩坏,技术退化的中世纪欧洲黑暗时代,各种各样的二把刀菜鸟铁匠,数量实在是有点多,以至于很多钢铁刀剑、战斧和盔甲里面,居然还夹杂着许多没去除干净的矿渣,用棍子一敲就能龟裂开来。
虽然如今整个欧亚大陆都在铁器时代,但欧洲的铁器和中…国的铁器,恐怕根本不能说是同一种东西。
总之,在实际测试了盎格鲁人和凯尔特人的武器之后,王秋对这个时代的各种敌人就更加鄙视了。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穿越者们想要征服这个时代的不列颠尼亚,都只不过是一件非常容易的小事而已,真正的难题在于,如何保证在打完仗之后能够回本
在经历了一整天的艰难跋涉之后,他们终于摆脱了一成不变的荒野景色,重新看到了村落的轮廓。
但这并非意味着他们再次来到“文明世界”,而是代表着一片血腥炼狱即将在他们面前展开。
这里就是巴顿山,西罗马末代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陛下势力范围的边缘,以及罗马遗民在帝国崩溃之后,向失陷已久的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