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根据唐宁街十号的消息,梅森首相正在手术室里准备进行视网膜手术,暂时无法管事。内阁在进行了紧急会议之后,准备从白金汉宫调动一支皇家卫队来镇压暴…乱”哈利。戈登秘书又答道。
“白金汉宫?这不是跟海德公园只隔了一条街嘛!为什么到现在也没有动静?”
“白金汉宫的皇家卫队表示,他们正在等待装甲部队的支援。”
“让坦克上街碾压人群?上帝啊!干嘛不学习当年拿破仑镇压巴黎骚乱的经验,调集火炮轰击海德公园算了!”戴维。波特不由得惊呼道,“就凭这副磨蹭劲儿,公园里不知道还得死伤多少人呢!”
第514章、面目全非的现代英国(上)()
第514章、面目全非的现代英国(上)
“阁下,就我个人的看法而言,让那些在工作日没事闲逛的外国移民多流些血,也没什么不好的。”
然而,哈利。戈登秘书却一开口就语出惊人,“我以前曾经住在东伦敦的哈克尼,每天下班的时候都看到好多无所事事的外国移民,即使大白天也照样休息。
他们这些整天不工作的异教徒,住在政府给他们分配的房子里,月复一月地领着救济补助金,带着四个甚至六个孩子在公园或河边闲逛到处溜达,而另一些每天勤苦工作加班加点的英国人,却已经连房租都快付不起了。那时候我就在想,让那些吃救济的人也干点活呀,即使在街上捡捡垃圾也好!不能再纵容他们拼命生孩子,把我们的财政给吃垮了!
阁下,伦敦的情况还不是最糟糕的,衰落的曼彻斯特已经到处是没有工作的移民了,其它地方比如伯明翰和利兹也是这样。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非法移民还在继续涌入这个国家纳尔逊骑士团的手段虽然残暴血腥,但如果能够吓阻和遏制非法移民的不断涌入,那么应该还是对这个国家有利的!”
对此,身为工党政治家的波特大臣,只得忍不住幽幽地叹了口气,“唉,哈利,你的眼光太狭窄了,你似乎只看到了这些外国移民在享受福利,却没看到他们昔日流出的血与汗,为不列颠做出的各种贡献在昔日欧洲经济繁荣的年代里,这些不挑剔待遇和带薪休假天数的外国移民,几乎承担了我们不愿意做的一切脏活、累活和苦活,让不列颠的公民们活得潇洒而又悠闲。
但是,因为伦敦银行家们迷恋上了用钱生钱的金融魔术,再加上我们与共…产…主…义…中…国的光荣合作——我们玩金融,他们搞工业——所以在金融被玩崩了之后,整个不列颠一下子消失了太多的工作岗位。
现在,有不少失业者想要重新抢回那份过去由外国移民承担的活儿,但这些懒汉们又不肯静下心来吃苦耐劳,把工作做得跟外国移民一样好,只想要直接用非法的暴力把他们赶出去——就像这些所谓‘纳尔逊骑士团’正在做的疯狂蠢事一样你觉得这公平吗?
说真的,与其把导致不列颠衰落的一切罪责都莫名其妙地推到外国移民头上,还不如问一问我们的金融家们在这些年里到底干了些什么?像这样拙劣的转移矛盾手法,你难道看不出来吗?哈利?!”
与此同时,刚刚坐着大巴车逃出海德公园,在严重塞车的伦敦街道上缓缓“蠕动”的“中…国异能组织旅游团”众人,也在一边看着刚才纳尔逊骑士团抛撒的种族主义传单,一边议论着今天看到的情况。
事实上,对于为什么在英国能够看到这样多的黑人,王秋原本一直感到非常困惑——美国有很多黑人倒是容易理解,那主要是南北战争以前,美国南方搞烟草、棉花种植园而批量购买的非洲黑奴后代。可是英国本土又没有种植园,非洲的黑人也不是适合进工厂的劳动力,这么多英国黑人又是从哪儿来的?
——美国是移民国家,需要不断吸纳外来人口,但英国可不是啊!在过去的几百年时光里,不要说吸纳劳动力了,英国人自己都经常被人口压力逼得在不列颠无法待下去,不得不漂洋过海移民美国呢!
直到现在看了纳尔逊骑士团的传单,又跟几个曾经来英国出过任务的同事们闲聊了一会儿,王秋才发现,目前诱发了英国社会危机的上千万外国移民,最初似乎是大英帝国崩溃之际留下的遗产。
虽然早在十八世纪末,随着大英帝国的全球殖民扩展,来自世界各地的印度人、黑人、东南亚人和华人,就先后漂洋过海抵达伦敦,在这座当时的“世界之都”学习、工作、生活和奋斗。但相对于整个英国的人口来说,这些外来的异族人口不过是沧海一粟。并且很多异族旅人最后仍旧各自回家,落叶归根,而不是在伦敦扎根定居。除了给伦敦增添了几分国际化色彩之外,并没有引发出太多的社会问题。
真正导致整个英国社会人口比例失调的问题,起源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也就是大英帝国的世界殖民体系开始土崩瓦解的时候——随着米字旗在一块块殖民地降下,原本驻扎在海外殖民地的军队、文官和侨民纷纷撤回不列颠本土,而成千上万名曾经服务于大英帝国殖民政府,长期协助英国殖民军镇压和统治本族同胞的当地土著——拿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汉奸”——由于担心在殖民地独立之后,遭到民族主义新政府的清算,也纷纷收拾行李、拖家带口地逃离故国,跟随英国主子搬迁到了不列颠。
而另一方面,虽然在美国和苏联这两大巨人的碾压之下,小身板的英国毛驴(丘吉尔的自嘲)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世界帝国,但最初依然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卷土重来。再加上惨烈的二战给不列颠带来了惊人数字的死亡,造成了劳动力的缺乏所以,对待这些不离不弃的忠心奴才,以及有朝一日反攻倒算之时必不可少的带路党,英国政府的态度相当宽厚,让他们很容易就能申请到入籍。
于是,印度、马来亚、香港、西非、南非等各处前大英帝国殖民地的土著居民,就随着撤退的英国殖民官吏和军队,源源不断地涌入英伦三岛,从而出现了所谓的“逆向殖民”现象。
类似的事情,在美国也发生过——在旷日持久的越战结束,南越政权最终覆灭的时候,美国不得不捏着鼻子大量接受南越逃亡者,防止他们遭到越共的清算,最终导致了将近两百万越南人移民美国。
总之,对于那些稍微有些廉耻,多少讲究一点道德的西方国家来说,位于远方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不仅是财富、利益和权势的象征,很多时候同样也是麻烦、拖累和义务的来源。
言归正传,虽然在五六十年代,迁入不列颠的外国移民总数还不算特别多,但由于他们一般聚居在伦敦、曼切斯特、伯明翰等几座大城市里,故而特别显眼。此外,虽说大英帝国完蛋了,但“英联邦”这个帝国幽灵却依然存在,而英联邦国家之间的“特殊关系”,又让这些原殖民地国家跟不列颠本土之间的人口流动,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所以,在第一批大规模移民成功打下了根基之后,很快又继续往不列颠输入自己的亲朋故旧最后硬是往针孔里塞进一只大象,让不列颠土地上的外国移民数量急速膨胀起来。
偏偏在这一时期,英国的人口结构开始老龄化,青壮年劳动力出现匮乏,而当时英国政府采取的最有效对策之一,就是利用国际移民来补充人力资源的短缺。这一措施确实在一定时间内缓解了社会劳动力的缺乏,避免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衰退,但由此导致的后患也很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原本的民族属性相对单一,封建贵族时代的传统遗留痕迹甚多,从来没有过成为“全世界民族大熔炉”的历史经验,对于各族移民的接受和消化能力,要比自己的前殖民地美国差得多。
虽然是一脉同生的英语国家,以及先后统治地球的世界霸主,但美国和英国社会氛围的截然不同的。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大国和移民国家,本身就有善变、兼容的一面,历史积淀较少,社会上升空间较多——至少在早期是如此,并且一直有着从世界各地吸纳移民的传统,并不怎么讲究血统之类的陈腐玩意儿。
但英国却是一个古老的(相对于美国来说)小国和民族国家,而且还有着传承千年的君主贵族制度,残留着很浓重的血统论、门第观念,社会阶层相对来说要僵化和死板得多——事实上,号称“先进”和一度引领过世界潮流的英国,直到今天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