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导了协约国,只不过美国还没有发现的。
从战争能够引申到经济上面,这让刘澍一脸的茫然,杨元钊转而从海军上面入手,海军是一个吞金猛兽,特别是超级无畏舰之后,每一艘激增的成本,每一艘单独的造价在300万英镑以上,每两年的维护费用,就足以买回来一艘军舰。
对于世界上任何的国家来说,一年150万英镑的维护费用都不低,对于英法美这样的国家来说,他们需要的主力舰可是数量巨大,就以20艘为数据的话,他们需要的就是3000万英镑,这还只是主力舰维护费用,加上庞大的辅助舰队,英国的海军军费是相当恐怖的,甚至一旦战争爆发,需求更是几何性的增长,这也是整个世界,没有几个国家,玩得起主力舰。
英国在发现德国在迎头赶上的前提之下,用了千方百计,引导德国开战的根本原因,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特别是以科技为先导的革命之后,英国已经开始没落了,追不上世界的主流,他或许能够压一下德国,却无法应对美国的挑战,接着这个机会,把德国打趴下,整合欧洲的力量,或许还有救,可主动,他还是失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的是整个欧洲,反倒是造就了美国和日本的崛起,至于苏联,那是另外的一个体制,甚至他的发展,也是的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时候,获得收益,否则的话,他不可能发展的起来的。
“英国不行,那美国就可以?”
“美国可以,你看英国在最高阶段,都没有兴建超过15艘主力舰,可是美国却可以连续的开建28艘主力舰,甚至在今年,美国还会加大砝码,你看接下来的舍尔舰队回归就会知道了!”
刘澍被杨元钊的一番说辞,弄的有些茫然,好在,在过去几年,他已经习惯了杨元钊的高瞻远瞩,从某种意义上面说,没有杨元钊也就不会有中国现在的大好局面,无论是东南亚,还是西伯利亚,甚至是欧洲战局,都在杨元钊的把握之中,他来到这里倒不是为了职责杨元钊,只不过海军最近的动作太大了,引起了包括军方和政府一系列微词,但是现在,清楚了杨元钊的态度之后,一切将不会是问题了。
杨元钊在整个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之中拥有着独特的作用,他所主导和推动的项目,都是有巨大前瞻性的项目,这一点,都是经过了无数的真实例子证明,只要把这个消息散发出去,任何异常声音,都会在短时间之中消失的无影无踪。(未完待续。)
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 工业布局()
北方的高纬度地区,进入到11月之后,已经是冰天雪地了,一场接着一场,毫无停歇的大雪,加上以前的冰雪也不会融化,把整个大地变成了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或文人会诗兴大发,来个北国风光之类,可现实却是零下40度以下的低温,让这里成为了一个人类禁区,真的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在曾经赤塔附近的,人们在11月的习惯就是,尽可能的不出门,可现在,却发生了改变,在零下四十度这样的极冷的条件之下,还有无数的工人在这里工作着。
相隔几个月的时间,赤塔已经看不出来,原来被燃烧弹毁掉大大半城区,被各种各样的建筑物取代了,特别是以前空旷的地带,无数大型的钢构房间,包裹着这里。
在零下40度的低温之下,露天工作,这对于机械的要求极高,西北也承受不了这么大量的更改,所以用成熟的钢构,用两层空心砖,加上中央悬空的方法,隔绝了外面的冷空气,内部再辅助供暖系统。看起来一片平静的世界之中,来自西北的劳动者们正在工作,挖掘机进入到了室内,向内的挖掘,极寒的冻土地带,挖掘相当的不容易,还好西北对这个早有准备,没有设定很高目标,室内挖掘的速度不快,还有暖气之类,专业的机械和切割,比人力来说,不知道强大了多少,预计在整个冬天的冰冻季节,中国可以在赤塔这里完成土方250万…400万立方,兴建一个庞大的地上地下工事。
城内是可以用临时的钢构建筑物包裹,可是更庞大城外,就不可能这么做了,赤塔只是一个孤点,即便跟买卖城相呼应,城外也需要建立起立体的防御,特别是城外的一些制高点。必要的布置还是可以要的,不能等到明年,开春之后,不但俄罗斯欧洲部分。会把整个冬天调集的大军一起压上来,就连远东军区,为了最后孤注一掷,也会派人来拼命,到时候。赤塔这边,就是一个血肉磨坊。零下40度的天气,在室外,这简直是噩梦,野外基本上没有人工劳动了,一些经过了特别的密封和改造施工,可以在室外零下40度的气温条件下工作,密封加上暖气的,保证了足够的舒适度,效率比不上温暖的南方。也比人力快,也安全,预计在11月到明年4月之间,5个月的时间,会对赤塔周围30公里的范围之内,所有的制高点进行简单的加工,扩充防御范围,构筑防炮洞和地下工事,北方赤塔在一点点增加着防御力,为明年的那一战做准备。
在整个中华大地上面。更大规模的改变在进行着,以前,西北最多只是影响一个西北,西北再怎么说。哪怕是条件最好的西安,也不是曾经的富饶的关中平原了,无数世代的耕种,让这里的地址条件变得非常的薄弱,黄土高原在明清以后,是荒凉和落后的代名词。
杨元钊入主西北。一举的在西北建立了一个比德国的鲁尔更加强大的工业体系之后,开始的注重环境保护,中华的两大母亲河,长江和黄河,长江由于所处地带的关系,温润多雨,即便有少许的环境问题,在水污染还没有爆发的时候,问题不大,多注意一下就好了。可黄河流域不一样了,薄弱的生态,脆弱的生物平衡,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如果不加以治理,河南以下的黄河肯定会在悬河的基础上,不断抬高,堵不如疏,哪怕西北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水泥生产能力,为黄河兴建起一连串庞大河堤,可不停升高的河床,还是会让这些做无用功的,必须要加强上游的治理。
如果换成别的时候,要完成这一切一定很难的,跟德国之间交易,让西北获得了大量劳力,哪怕这些劳力要付钱,却相对比较低廉,抽出一部分适合其他工种的到别处,剩下的,就散布在整个西北的几省,开始了对黄河的综合治理,甚至在黄河转弯之处,挖掘一条运河,这一条运河主要用途不是通航或者水资源利用,他是沉淀泥沙的,数百个500平方公里大型湖泊,分批使用,每年可以沉积黄河30%左右的泥沙,加上上游的水土保持,会让黄河的泥沙携带量大大的降低,甚至达到某种平衡,这才是治理黄河的治标方法。
黄河的治理早已经推行了,可惜却不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工程的,环境治理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发展最快的方法,中国成立之后,如何把曾经中华民族最精华的地区,合理的发展,才是新一届的中国政府,需要做的,从北洋手中得到的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安徽,东北,从革命党手中得到的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广东。这些中华民族最精华的平原地区,向西北敞开了怀抱,仿佛是一张白纸,可以书写最完美的工业画卷。
杨元钊来到包头,一手推动了包头的崛起,借助着包头和西北,提前进行产业布局,以密集的工业,吸纳足够多的产业工人,这不能说不对,整体的布局比较的单一和薄弱,后面络,兴建的那些新城,起到了良好的分流作用,但是这个分流,只是一个很无不足道的一小部分,一个枢纽只有一个城市,还在革命党和北洋的夹缝之中,不能大刀阔斧的进行。
现在,中国已经完成了统一,依托着统一的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兴建。在工业部布局之中,最先投入的,也是投入最多的,是沿长江产业区域工业带,这个也是后世中国最大工业带,只不过因为长江大桥的阻拦,只能够通行普通的江船,而这一点在这个时代,被改变了。
长江大桥的高度是65米,而不是25米,40米的高度,足以通行现在全部的万吨级船舶,沿江一直上溯到武汉,都可以直通万吨船舶,这极大的节约了物流成本,武汉已经是深处中国的内陆,武汉长江大桥也有可能在1915年年初通航,这样最少8条铁路线在这里交汇,这里会成为包头之外,交通最为便捷的地方,无数的货物,会直接的运到武汉装船,而不是运到沿海的港口,进行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