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海,这个混乱南方少数几个平静的地方,因为这里有租界,不管是有心革命的,还是浑水摸鱼的,都不敢对这里动手,因为这代表着这个世界上最强的列强,南京独立之后,一部分直属于孙中山的同盟会成员,提出了解放上海,占据这个中国最大的金融城市和港口,但是还没等出兵,从英法德美共同发出的警告,就下来了,甚至英法德都不同程度的增兵了,强横的舰队和陆军,进入到了租借,警告革命党不要轻举妄动,这让同盟会的举措,几乎是一下子缩了回去。
一个个的坏消息,传到了京城,清廷彻底的乱了,本身因为包头的存在,打败了北洋军,张家口的对持,就牵动了无数人的心,现在南方干脆独立了,以前的东南互保,南方的督抚们听调不听宣的,但总体而言,还保持了表面上的听令,清廷还是能够获得一些收益,再怎么说,南方是钱粮之地,一点点,也足以让清廷获得很大的收益。
混乱争吵了几天,最终,决议出来了,电令北洋立刻回归,不用管包头。
当电报发到了段祺瑞这里,段祺瑞面面相觑,电报不是陆军部发的,而是中枢直接的票拟,这样的命令根本不起任何的作用,再说了,谁会这么脑残的下命令,跟包头的新军还在接触的时候,如果立刻撤军,被包头新军追着尾巴打的话,北洋军还不完蛋,几个月对战,他不能说完全了解,却对包头新军的实力有一定的认识,如果没协商好,贸然的退兵,说不定,全身而退都不可能。
进退两难之下,段祺瑞还是直接给陆军部的徐世昌和袁世凯双双的发报,汇报现在的情况请求指示,徐世昌的是很快就回过来了,告诉段祺瑞,中枢的票拟,当时直接被他顶回去了,让段祺瑞静观其变。
段祺瑞的打算也是如此,可是这么的静观其变都几个月了,长期驻扎在外,钱如同流水一样的花去,后面稍稍好一点,算下来,最多支持半年,他需要考虑撤退的事情了,就看袁大人那里的回话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四章 接触袁世凯()
袁宅,杨度兴奋的冲入到袁世凯的书房,兴奋的说道:“东翁,大喜啊,中枢发来急电,东翁可以起复了的!”
其实早在一周之前,袁世凯就接到了段祺瑞和徐世昌的电报,回复段祺瑞让他稳住之后,他就在等中枢的反应,久经宦海的袁世凯,很清楚,机会到了,可是真正到来的时候,他却有些犹豫了。
袁世凯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否则的话,当年的戊戌变法,他就不会选择太后慈禧,背叛了一直都支持他的光绪,因为他知道,谁是真正的掌权者。
现在起复就在眼前,他却有些拿不定主意,袁世凯摸着光光的脑袋,如果换成一年前,确切的说,是八九个月之前,他回立刻的欣然接受这个,掌控了北洋军,这个强悍的武装之后,他立刻会成为,整个中国,最有权势,甚至是有可能问鼎最高的位置,可是现在,一个包头,就让他的北洋军啃不下来的,这个时候坐上直隶总督的位置,岂不是自讨苦吃,还有南方的滚滚大势,乱成了一锅粥。
“杨度,你说我是否一定要起复!”袁世凯有些不敢确定的说道。
“东翁此言差矣,不管怎么样,这是一个机会,我看包头的所作所为,基本上,没有主动进攻过,也就是说,包头认定,这是他们的势力范围,轻易不会迈出一步的,现在东南,诸多革命党乱成一团,他们无不是为了争权夺利,这个时候,东翁不出马力挽狂澜。又有谁能够收拾残局呢?”杨度激动不已的说道,他一句话,说道了袁世凯的心底里面去了,袁世凯一摸脑袋,道:“真的是这样么?”
“这样。东翁不如让四镇后撤50公里,撤出张家口,看他们如何的反应,以此判定我们接下来应该干什么。”
袁世凯想了一下,道:“这倒是一个办法,那就这么办。你来拟电文吧。”
电文很快通过秘密频道,发送了出去,段祺瑞接到了电文,微微的有些不解,却还是执行了袁世凯的命令。后撤50公里,几乎已经撤出了张家口,在张家口东边的一个小站暂时按营寨扎。当然了,不是一下子全撤,分批分类,整个撤退用了4天的时间,幸运的是,对方没有追上来。
蔡锷一直都再关注着这边的情况。说实话,他现在的一个师,差不多2万多人。加上临时到这里进行战场训练的新兵,一共是4万多,实力上,跟对方不错上下,几个月的严格训练,让他拥有了相当的本钱。真的要是正面对抗,依靠着火力的优势。冲破对方的防御,应该没有多大的问题。
可是这样一来。伤亡就无法保证,包头这边,跟中国其他的城市,甚至是军队相比,都有很大的不同,死一个人的抚恤,太过庞大了,几乎是死一个人,最少在短期内,会付出800元以上,长期,可能是一两千块都不止,这可是10来挺马克沁的价格,所以,在没有完全把握的情况之下,蔡锷是不准备野战。
不过段祺瑞的主动后撤,还是让他看到了机会,不管如何,这是一个全歼北洋军的好机会,这段时间包头支援的一批重型卡车,都经过了简单的处理,架上马克沁重机枪,用来追击是最好。
蔡锷犹豫了少许,还是给总部发了电报,包头的意思他有些明白,暂时先经营好山西和蒙古,一旦这些整合成一片,都有了包头现在的发展状态的话,吞并周围,几乎是顺理成章的。
电文很快就回复过来了,包头也好,第一军也好,一直都在关注着张家口的前线,是他们在前线抵挡住北洋军的兵锋,他们才能够成功的在后面发展,现在铁路公路都已经开工,一些在包头和太原之间的城市,建设的步伐正在加快,远在包头以南的城市,交通网络也在密集的建设之中,证据平稳,政府的收入,比之前提升了10倍都不止,工商业和实业也旺盛的很。
杨元钊特别在电文之中解释了为什么不追击北洋军,一方面,包头还没有吃下整个中国,确切的说,是整个中国的北方的实力,包头再怎么的强大,也只是这么几年时间之中,才发展起来的,底蕴不足,培养的人才,吃下蒙古山西已经是勉强了,最多再向西扩展,歼灭了北洋军之后,中国北方会出现真空,不利于接下来的发展。
蔡锷不是什么没眼光的人,他从字里行间,清晰的看到了包头的目的,席卷天下,现在包头在军事上,已经有了这个能力了,可是在政治和经济上面,还没有彻底的做好准备,3年的时间,就让包头席卷了两省,基础打下了,未来的发展会更顺,到时候扩张才是平稳和扎实的。
也因此,蔡锷也没有去管北洋军,按照命令依然守护在原地,甚至连追击的炮火和特种部队,也都收回来了。
一切风平浪静,段祺瑞之前预计可能造成的损失,也没有出现,稳步的退守之后,依托着这个小站,又扎下了一个坚固的营垒,等了三天之后,看到西北军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反应,立刻的向袁世凯发送秘电。
段祺瑞发送密电的时候,包头这边,也开始对目前形势的通报会,众多军事政治专家,开始讨论目前的现状,北洋军的形式,非常的奇怪,后撤了50公里的距离,等于是双方不在接触,有了一片缓冲区,谁也没有多动一步。
“看来,袁世凯要进京了!”蒋百里很有自信的说道。
杨元钊诧异的看着蒋百里,他很清楚,1911年,是辛亥革命,现在首义的第一枪是在南京,而不是在武汉,整个历史都彻底的乱了,因为清廷把目光对准了包头,就没有把四川铁路收回国有,大规模的护路运动也没有出现,湖北的新军更是没有移防到四川。湖北这边,新军还是起义了,却没有获得最终的成功,他们被早有准备的黎元洪给镇压了下去,几乎是血流成河,黎元洪这个曾经在起义之后被推举到湖北都督的人物,变成了镇压起义的刽子手。
整个起义和独立的,出了山西之外,剩下的都在南方,形成了一个南方北方相反的局面,这种复杂的情况,清廷已经没有办法把握了,要想处理复杂的局面,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袁世凯进军,他的穿越,带来的蝴蝶效应,已经开始彰显了,北洋军没有去灭掉革命党,反而在张家口这边,首先打了一仗,硬碰硬下来,损失有些大了,甚至4个镇的部队,都被钉在了这里,让南方革命党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