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钢铁时代-第10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很多东西哪怕你不懂,却会通过咨询。通过无边无际的网络,冲到你的面前,作为跟石油相关的顶级发动机专家,在不经意间,却了解了一些东西,比如说石油成型的地质条件,采油机械之类的,这些更多的只是一个创意,一个理念,可是对于这个时代的中国来说。理念就够了,只要提出了方向,自然有无数的人,通过大量的实验,来验证这些方向,目标对,差别只在于耗费的多少,对于这个,中国耗费的起。

    正是这种精神,正是这种模式。让中国在顶级科学家缺少,甚至是中高层科学家都不足的前提下,却能够异军突起,就是依靠着这个。很多时候,研究者不缺乏实验的能力,只是缺乏实验的方向,在专家,在工程师的研究之下,不但在最早的延安油田实验。后面又蔓延到了大庆,胜利,中原和克拉玛依进行研究,在对石油的理解上面,远不是德国所能够相比。

    这一块的油气庞大,日产2500吨的油田,即便在巴库也算是上品了,可是之前俄罗斯在布局的时候有些错误,只是找到了油田,树立了油井而已,位置不算错,可油井梳理的位置,不是压力最大的地方,按照中国专家的推测,压力最大的位置在800米左右,只有找到了这个点,在10年的时间之中,石油喷发的强度都会大大增加。

    中国的工程师,专注看着深度,一边看着钻探的深度加大,一边关注着压力等指标,虽然中国没有即时的压力传感器,却可以通过种种仪器,间接的推算出地下的压力,不过越是深度加大,这个时间就会稍稍的慢一点,在800米之后,钻头的钻探明显的小了,每隔3米左右,都会做一个压力测试,确定压力指标,终于,当压力达到了预定的压力之后,钻头又向下了5米,最终定深的位置在865米,压力比预定的高出了3%。

    油田的压力,代表着喷发的强度,只要接上了足够的管道,就可以喷发,当位置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埋下采油机械,这对于中国工人来说,并不难,固定了钻探之后,就可以开始了。油田最大的问题,永远是确定油井的位置和钻探,一旦钻探完成,采油机械的安装就容易许多,或许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来说,超过700米的深井,几乎是难以假设的,可是对于中国来说,别所是800多米的深井,1800米的深井也树立过,甚至在巴库采油的这些工人,就亲自参与过。

    按照标准化的施工,用了3天的时间安装了设备,看着迥异于普通的才有设备的,德国人心中有些怀疑,却还是看着,当最后一个零件安装上来,出油实验的时候,中国人却把这个交给了德国工程师。

    这虽然是一个重新安装设备的油井,但是连油井的位置都改变了,并且钻探深度比以前高出了200米,跟一口新井没有多少区别,德国工程师稍稍迟疑,就欣然的接受了,这也是一种荣光,对于采油的肯定。

    伴随着按钮开启,双头采油机很有韵律开启了,一股股力量和压力打在了油井之中,很快的专门的管道之中,开始出水,大概一分钟左右,黑色的原油喷薄而出,一个德国专家拿出了特殊的设备点火,轰然燃烧的火焰,证明了流出来的是油,不是水。

    虽然没有专业的设备测算,可是按照估计,这是大型的工业流,不会比原来低,甚至要高,第一次采油,工业流的原油让德国专家相当的兴奋,这等于是这一口油井获得的恢复,接下来,就是测算具体的产量,因为中国人如果恢复油井的话,可以获得设备的订单,但是增加产量的那些份额,就不是中国的了,现在只是第一步。

    采油机械这方面,德国方面不太擅长,可是测量工具上面,德国一直都不错,在之前,就做好了准备,通过管道流出的原油,会直接的储存到几个大型的罐体之中,这些都是原来属于巴库的,差不多有15000立方,即便按照之前的日产量,2500吨,石油的比重比水轻,差不多需要3000…3500立方米,这样可以算出一天的产量。

    这个产量数字至关重要,关系到接下来,中国可能获得的订单数量,双头采油机一共是120套,如果效果跟之前的差不多,或者是提升的不太明显的前提下,可能只有10个油井树立起来之后就没有了,之后如果中国地质学家,能够从巴库找到一些新的油井,还可以获得一部分,但是数量不会太大。

    黑色的工业血液,在采油机的推动之下,进入到了输油管道,然后通过输油管道,依次的进入到了大罐子之中,最少有30多名德国方面的专家,在对产量进行测算,大概3个小时之后,第一个1000立方的罐子装满了。

    所有人都兴奋了起来,这个速度稍稍有些快,按照之前的预计,可能7个小时,或者是8小时,才能够装完一个罐子,这个速度明显快的多,难道,真的跟中国所说的那样,中国可以大幅度的提升巴库的产量,这个是双头采油机的效率,还是加深深度的效率?不管如何,产量都增加了,这是一个大好事,消息直接的上传,甚至通过了电报,报到了柏林。

    柏林方面,一直都关注着巴库,一个年产量在3000万吨,一年可以创造10亿美元价值的地盘,对于资金消耗完毕,只剩下输出劳力的收入的德国来说,简直是一个强心针,3个小时估算,或许真的如同中国方面所说,产量会大幅度的提升。

    不过,还要等最终的数字下来,24小时,就在焦急的等待之中过去了,这个测算,中国方面完全没有参与进去,全部由德国方面来进行,根据的德国方面的测算,日产油的数据,从2500吨,提升到了5795吨,足足提升了1。26倍,这可不是简单的提升,这是巨大的提升。

    这中间,为了得到准确的数字,德国方面的工程师专门的询问了中国方面的工程师,最终得到的数据,其中的6成左右,是因为增加了钻探深度,哪里是压力的结合点,比之前的压力更大,可以轻松的提升产量,而另外一部分,则是双头采油机的功效,按照测算的,双头采油机,在这个油井之中,提升的效率达到了6成。

    再三确认了数据没有问题之后,巴库方面向德国国内报喜,对于一个世界级大油田来说,6成的提升,代表着巴库价值的大幅度提升,可能每年会达到几亿美元,这笔钱,哪怕是开战前,都足以让德国人动容了,更别说开战之后,各方面千头万绪的,每一个方面都需要钱的现在,6亿美元的年收入,哪怕是制作战列舰,一年就可以制作30艘,至于武装的军队之类,几百万美元就足以整编一个师了。(。)

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 运力问题() 
运输可以用火车来解决,超过10万个车皮,只要有一个月的时间,生产出来也不难,只不过从的巴士拉拉回来就有些困难了,陆地可以用铁路来解决,可是海上呢,虽然中国拥有世界上数得着的远洋船队,每年运送到德国这边的物资,数量极为的庞大,可以说,德国外购的90%以上的物资,都是通过海上的运输船运来的,可惜这些船都是散装船,滚装船和集装箱船,没有一艘油轮。△↗,

    中国没有获得足够的石油配额,没有办法大规模的从世界各地拉石油回来,很多时候,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可能这个月有一定的配额,下一个月,就没有这个配额了,没办法使用固定的线路和油轮,最多是在混装轮和散装轮的基础上,用一些大型的罐体装载。

    这样的装载,很不专业,对于每年进口不到一百万吨的时候,还可以承受,但是当这个装载的数量达到了每年1。5亿吨的时候,不采用专门的油轮,是不可能。

    没有预见到,德国会突然的占据巴库,也就没有提前准备,这也就造成了,目前中国,油轮的缺乏,相对于的液体车厢的,油轮的生产难度更高一点,中国不准备过度,大量生产万吨级一下的油轮,那样很快就被淘汰的,起步就是5万吨,虽然技术上面,不成为制约中国生产的条件,可是一艘5万吨级的油轮,最起码要一年的时间,这样等到油轮生产好了,堆积在巴士拉的石油可能是数以亿吨了。

    任何东西,当数量级达到亿这个单位的时候,总量就会极为恐怖,先不说巴士拉有没有储存这么多石油的能力,就说有了,这么庞大数量的石油,储存在巴士拉。也不是个事啊,中国的需要,日常的消耗,就不是问题了。

    从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