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感。
连一向热衷于自己专业的燕秋,这回也完全没有兴趣,只是靠在窗边,远眺了一会儿,就继续闭目养神。
车子正式开在去乌兰巴托的路上时,周围的景色也不再如之前般唯美,就像开在城市郊区的公路上。两旁都是正在修路的施工队,从施工队车上的汉字来看,这些都是来自祖国的建设团队,看来我们和蒙古的现代化建设,还有着很大的关系。
路两旁是各种的低矮建筑,有豪华的二层小楼,也有挂着英文牌子的烂尾楼,一些破旧的院墙上,还用白油漆胡乱刷了一些蒙文的广告语,看上去类似国内的办假证、配种等小广告。
从道路两旁的路灯和公路上行车的增多,可以判断出我们已经进入了乌兰巴托的市区了。
这里简直是司机的噩梦,这里的司机驾驶,完全可以用火爆二字形容,各种无视交通规则,各种野蛮超车,硬挤车道。完全体现了,这是一个彪悍的民族,从不解释,好像他们开的都是坦克一样。有的车坏在路旁,直接停在那里就修,根本不放什么警告牌之类的,我们这些乘客也是提心吊胆。不过我们的司机一看就是老手,合理应对了所有突发情况,从容的开着车穿插在无序的公路上。
随着路边广告牌的增多,我们也逐渐进入市中心,乌兰巴托的城市建设应该处在起步阶段,和我们国内一流城市二十年前差不多,林立的高层建筑并不多,但设计风格还是蛮现代的。
我认为这里最大的特色就是广告牌,广告牌上和国内同样品牌的服饰,很多都是好莱坞明星全裸上镜,我第一次知道,这些品牌的广告原来还有这个版本。
胖哥指着一个,白天还闪着彩灯的广告牌说:“这里夜总会的广告也太明目张胆了吧?”
我抬眼去看,那是一个大号的灯箱,上面画了几个身穿女仆装、兔女郎服饰的长腿美女,手里端着托盘,好像服务员一样,写的文字是英文和蒙文都有的。
燕秋笑笑说:“那不是夜总会,那是赌场,别犯傻了。”
对于这种赌博商业化的社会,我们还真是有点不适应,不过见多了也就不怪了,不知道酒店里半夜会不会也有女孩打电话,不过蒙语我们是肯定听不懂的。
第四十七章 成陵密葬()
乌兰巴托的意思就是红色英雄城,所以我们并没有直接去酒店,旅游团的车第一站就是开往苏联英雄纪念碑。:顶:点: 3。。co
途中我们还路过了成吉思汗山,车行驶在地势比较高的公路上,远远的看去那整座山的侧面,有一幅巨大的成吉思汗头像画,据说在乌兰巴托的每个地方,都可以看到这座山上的画像,可见成吉思汗在蒙古人民的心中,占据了多么重要的地位。
我问燕秋:“那成吉思汗,是不是就葬在这座山上呀?”
胖哥抢先说:“你可真是不学无术,成陵明明就在咱们国家,鄂尔多斯市郊区的伊金霍洛旗草原。”
燕秋打断了胖哥:“彼此彼此,你也别笑话他,那个成陵不是真正埋葬成吉思汗的地方?”
胖哥问:“成陵不是埋葬的地方,那你说哪是?”
燕秋笑笑,继续说:“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具体埋在哪里,还是个迷。你说那个成陵,据史料记载,只是收藏了一块骆驼毛皮,传说那块驼毛吸收了成吉思汗的最后一口气,被称为灵魂的驼毛。你说的成陵,其实迁移了很多次,直到1954年才由青海的塔尔寺迁到现在的位置。”
我问燕秋:“那你知道成吉思汗具体葬在哪么?”
燕秋给了一个明确的回答:“肯特山的起辇谷。”
她果然知道,确实是考古系的高材生,让我不禁投去赞赏的目光。
可是她又说:“具体在哪,没人知道。”
胖哥说:“只有你知道?”
燕秋笑着说:“其实我也不知道。”
我不想再让这段反rn类的对话,继续下去了。就打断燕秋说:“你不是说在起辇谷?怎么又说没人知道?你也不知道?这啥意思?”
燕秋给我解释说:“传说葬在肯特山的起辇谷,但是具体这个肯特山在哪?起辇谷又在哪?没人知道。”
姜漓说:“小雪知道呀,她说图拉河的发源地就是肯特山,河里的小石人就是从那里来的。”
燕秋继续耐心的讲:“这个蒙古境内的肯特山,不一定就是那时候埋葬成吉思汗的肯特山。这个肯特山是蒙古的圣山,又叫不罕尔山,是狼族的发源地,也就是蒙古族的发源地。公元前119年,也就是西汉汉武帝元狩四年,大将霍去病曾追杀匈奴至此,在此处祭天祭地,并封为狼居胥山,也有可能是狼居穴,被后人误读成狼居胥。”
姜漓说:“那就对了,成吉思汗埋葬在蒙古族的发源地,没错呀。”
燕秋摇摇头说:“也不见得,因为蒙古施行密葬,所以他们有可能放出的是烟弹。而这个肯特山,根本就没有叫起辇谷的地方,而且多少年了,也没人知道具体埋葬在何处。各国考古专家对成陵墓圈定的位置,比较有可能的一共四处,一是肯特山南、克鲁伦河以北的地方。二是蒙古国的杭爱山。三是我国宁夏的六盘山。四是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的千里山。近年来,吉尔吉斯斯坦还说成陵墓,可能就在他们国家的伊塞克湖底。”
这么说,我们才彻底明白,原来这个成吉思汗比曹操还多个心眼,人家干脆把疑冢遍布亚欧大陆,根本就不放在同一个地方,要想都找个遍,也得花上大半辈子。
姜漓则是望着车窗外,拿手一指说:“肯定就在那个地方。”
我们自然什么都看不到,但是我知道,姜漓指的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她说有一个巨大漩涡的地方。那里是成吉思汗埋葬的地方?我觉得不太可能,一个人的陵墓怎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可以吸收大地气脉。我一直认为是那里的山川地势,由于人们不注意环保,导致失去平衡,也就是说,那里的风水是被人为破坏了之类的。
我问姜漓:“你看到的漩涡大么?”
姜漓摇头说:“看不到了。”
我眼睛一瞪问:“看不到了?那不是白跑?”
姜漓又说:“看不到,是因为我们现在已经在旋涡里了。”
她这么一说,我马上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应该是条件反射的原因,我总觉得自己的体力开始有些透支,身上毫无力气。可是再看看阳光明媚的车窗外,和身边那些有说有笑的游客,我又劝自己,认为是自己太敏感了。
没多久,车就停在在一座山下,远远的可以看见,山上有一座灰白色的站立的人形雕塑,那人带着类似钢盔的帽子,身上却没有穿军装,身后靠着一个十来米高的大柱子。
我们跟着游客一起爬着楼梯往山上走,等快到顶的时候,我们四个谁也走不动了,不约而同的坐在台阶上,谁也不愿意继续往上走再走一步。
小雪嘲笑我们,老不运动,爬个小山坡也爬不上去,自己带着游客们继续向上。
现在可以清楚的看到整个纪念碑了,其实那个站立的人背后,是一面旗帜的雕塑,由于角度问题,一开始我看成了柱子。在旗帜的后面,有一个环状雕塑,有几分像没有顶的大凉亭。
雕塑被三块发黄的白色大石头支撑,外型好像蒙古包里取暖用的火撑子。环状雕塑外,雕刻着许多军功章的图案,里面则是画了一圈的壁画。
站在下面的游客,都仰着头转着身子看。
我猜测上面壁画的内容,无非也就是苏联军人与蒙古人民,互助互爱的情景。
上山的路边,有一位驯鹰人,他手上带一个厚厚的大手套,一共有两层,里面是白色的帆布,外面是一层黑色的皮革。这个驯鹰人专门让自己的老鹰和游客拍照,以赚取游客兜里的票子。
拍照时,他会把手套戴在游客的手上,那鹰就会很听话的落在游客的手臂上,拍照时还配合的闪动双翅,来往的游客都很满意。
可自从我们坐到这里,那老鹰就没听话过,驯鹰人让它怎么的,它就反着来。
我们只在一旁偷笑,看那个蒙古兄弟被姜漓的引兽笛,弄得焦头烂额。
真是时代不同了,过去高傲的猎鹰,威武的驯鹰人,如今也沦为了与路人拍照,赚点钱维持生计的小商贩。
待游客们都玩够了,我们上车折返,在一家豪华的中餐厅吃了家乡菜,大约晚上七点多,才终于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