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硬是咬着牙没呲溜一声,不争馒头争口气!又想了想,有了:“晋晋太太元中!”
“看什么看,继续啊!”三师伯抬手又要揍我,我赶紧抱着脑袋往旁边一闪,大声背道:“武武陵人以捕鱼为业,见一山,有小口,从口入,有有哦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犬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从哪儿来”
我越背越溜,全然不知中间竟遗漏和背串了那么多,三师伯这次又没有打断我,无形中更助长了我的信心,“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停吧停吧!”三师伯一挥手打断我的背诵,冷哼一声,说道:“当初老四非要送你们上什么学,我就说了没用!哼现在事实摆在眼前,真他娘的跟你师父一样,都是没用的东西!”
我这才明白,原来三师伯让我背古文,就是为了给我难堪,也给我师父难堪,证明他的“上学无用论”。
我当即反驳道:“这都是初中时候背的,你要再给我看一遍,我肯定能背下来。”
三师伯好像早猜到我会有此一说,冷笑道:“废物就是废物!我不已经给你看过一遍了?”
我心里“啊”了一声,顺着三师伯的目光,看向手上的山水画,眼睛像扫描仪一样从上往下,由远至近重新扫了一遍山间小路上蹦跳着下山的正是三个垂髫孩童屋舍前的桑竹沃田里,七八个男男女女弯着腰,往来种作而那抚琴的隐者,从侧面能看到他飘然的白须,神情怡乐
我脑子一嗡,登时蹦出这么几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难道这幅画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复原图?”
三师伯微微摇了摇头:“不,恰恰相反,是先有了这幅画,才有了桃花源记。你仔细看看左下角的落款。”
闻言,我带着满腹的狐疑往画的左下角一看,贴近山川旁边还有一列小字,是篆体,更确切的说,是小篆。我认得不全,勉强只能认出一个“三”、一个“川”,还有一个“李”字,我小声念道:“三川什么什么什么李什么什么。”
三师伯这次连打击都懒得打击我了,直接恨铁不成钢地拍了我一巴掌,急道:“三川郡郡守,李由书!”
我不知为何,忽然有种见到我师父的错觉。小时候师父教我念书,我仗着自己记忆力不错总不专心,结果自然大打折扣,十句能记错九句半,气得师父每每都是这种恨铁不成钢的口气,一遍遍地教我念,念着念着耐心就磨没了,我就只剩挨打的份儿。
可以说,我跟师弟能接受到这么好的教育,一直从小学念到大学,我师父在这里面功不可没。师父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该是错的,万里路要行,万卷书也要读,否则就容易走上歧路。一个人如果失去了持续学习的能力,那么这个人就是死了,死在不再进步的那一刻。”
不过,我的这种短暂的错觉很快就被打破了,三师伯紧跟着噼里啪啦又把我师父臭骂了一顿,无非还是说他教徒无方,狗屁不通之类的。
等他骂也骂够了,气也撒够了,我才小心翼翼地说道:“桃花源记是晋朝诗人陶渊明所作,而这幅画的作者是秦朝的三川郡郡守李由,两者描绘的场景却极为相似,像复刻的一样。显然,根据时间顺序,陶渊明是在亲自拜访或者道听途说了桃花源的事情之后,才创作的桃花源记,不管怎么样,都是对桃花源存在的一种佐证。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刚才石墙上的那些画,记录的就是桃花源的建造经过,从最初的谋划,到施工,再到落成,以及后面被烧毁的庭院鸟瞰图,现在所有的资料都是指向这个桃花源的,也就是三师伯您说的李由墓对吧?”
三师伯点了点头:“你小子这倒聪明了一回,咱们此番行动的目的地,就是这个李由将军墓。”
第五十二章 李由墓(三)()
我的历史知识相当匮乏,课本上学的一毕业,基本上就还给老师了。这个三川郡郡守李由,连他是男是女都想不起来。
好在三师伯并没有继续考我,而是从包里拿出来一个小本子,好像是他做的笔记,翻开一边参看,一边解释说为了行文方便,我将原话稍作整理,如下: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公元前249年,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简单来说,就是三川郡是秦朝的一个行政区域,以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三川而得名,治所在洛阳。秦统一六国之后,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三川郡因承袭了夏、商、周数百年国都的历史地位,又是咸阳城的门户,尤为显要,堪称诸郡之首。
秦皇嬴政生性多疑,认为这么显要的地方派谁去镇守都不放心,但就这么一直拖着也不是事儿,正左右踌躇、食不安味之际,大将蒙恬向他举荐了一个人丞相李斯的长子,李由。有了蒙恬的举荐,再加上其父李斯正为嬴政主持设计皇陵,颇得嬴政信赖,嬴政便任命李由为三川郡郡守,派往洛阳驻地。
李由是军旅之人,一生戎马,性情豪爽,跟他那个玩弄权谋的阴谋老爹很不一样。秦末义军突起,全国各地硝烟不断,陈胜吴广统率的太平军攻克连城,屡战屡胜,屯兵三川,直逼咸阳,气焰嚣张得很!嬴政在咸阳城里也坐不住了,一连发了几道加急文书,要李由务必逼退乱军,扼守三川,三川在,则咸阳在,三川失,则咸阳亡。
那个时候,吴广所率领的太平军已经在荥阳城下屯围了三天两夜,阻断城中粮草饮水等一切供应,妄想不费一兵一卒拿下荥阳。而此时的荥阳城内,已是焦土一片,哀鸿遍野,李由连日来亲眼看着城中百姓被战火摧残得家破人亡,心中早已厌倦了这场不休的战争,但作为三川郡守,三军主帅,他又不得不与城共存亡,城在人在,城破人亡。
这天夜里,守夜将士来报抓到一个乱军来的“耳朵”,也就是专门负责刺探敌情的人,还没打就全招了。原来太平军此时也正处于弹尽粮绝、青黄不接之际,后继补给的粮草还在半路上没过来,最快也要半个月才能到。太平军是农民军,不懂兵法,更没什么耐心,组织纪律性差,很多人当初参军就是因为在家里吃不饱饭,结果到了这儿,他娘的还是吃不饱!一饿肚子,纪律就崩溃了,直想撂挑子不干!眼见着几日来的坚守即将毁于一旦,吴广这土豹子也坐不住了,这才夜里派人到荥阳城刺探敌情,弱则攻,强则守,是去是留,得给大伙儿个说法。
李由跟这些只会挥锄头的太平军可不一样,他出身名门,自幼在蒙恬的影响下,酷爱兵书,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早就烂熟于心。一听这个情况,当即便想到孙子兵法最后一章用间篇中提到的反间计,利用敌人自己的“耳朵”,传递给敌军与事实情况截然相反的错误情报,会更让这个情报变得尤为可信。
李由当晚便将“耳朵”押入城中大牢,沿途经过主干道,俱是一派断壁残垣,尸横遍野的惨状,负责押解的两名士兵,俱是面黄体瘦,无精打采的样子,身上的甲衣烂了大半截,也无心去补,完全一副应付差事的态度。
两人一路上抱怨不断,其中一个说:“哥都饿了三顿没吃饭了,这仗到底还打不打?”
另一个说:“三顿算什么?老子都两天没吃过一口正儿八经的粮了,操!好东西都让那王八蛋收走了!”
“你说李将军?”
“是啊!我听说,这兔崽子还到处割死人肉吃,连他亲娘都不放过!前两日,还有人亲眼看见他写降书!”说着,这人摇摇头,“熬不住了荥阳城就要亡了!”
“那位上次传书不是说,要给咱们派援兵吗?”
“援兵?哼,别痴心妄想了!要是有援兵,你我还他妈会饿肚子?咱们那位是什么人?他不用援兵安抚李将军的心,李将军能撑到这个时候?我要是将军,早他妈降了!”
“哎说的也是。也就这两天了吧,不知道太平军进城的时候,会怎么对咱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