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末苍天-第1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羽起身:“末将领命。”

    姬平看向带着孝、瘦了许多的荀棐,叹了口气,五月初,从长安传来消息,一代大儒司空荀爽病逝。

    荀爽是荀棐的父亲,当初因为荀棐的姐姐荀采闹了矛盾,父子俩颇是不和,董卓入京后,荀爽被董卓强行召辟,不到三个月便做了司空,随后跟着献帝西迁长安,不想荀爽如今却病逝了。

    荀棐听闻父亲身死,悲痛欲绝,但他几次伏杀董卓,难至长安,连为父亲下葬守孝也不能。

    自此荀棐更是深恨董卓,若非董卓强行召辟,他的父亲荀爽还在家颐养天年,又岂会忧心忡忡而逝。

    姬平叹道:“荀棐,且节哀顺变,待破了董卓,我自会与你一道迎回老司空棺椁,重新安葬。”

    荀棐当初不顾射声校尉的身份,从一出宫便跟随于他,他几次伏杀吕布、董卓,几次硬仗,都靠的是荀棐带的八百射声士。

    听到姬平所说,荀棐跪拜在地,泣不成声。

    姬平缓缓道:“中郎将荀棐,领三千兵马,南下大阳,驻守茅津渡、大阳渡、郖津渡,防范董卓从陕津来袭。”

    “末将领命!”荀棐伏拜于地。

    大阳对面就是弘农郡的陕县,驻扎着董卓大军,但荀棐只要谨守关口,董卓便不易过关。

    姬平沉吟了下,又道:“荀棐、关羽,在驻守黄河一线上,可在各处高地设置烽火台,随时示警。”

    关羽和荀棐眼睛都是一亮。

    黄河一线太长,虽然只有几个大渡口,但还有一些小渡口可以渡河,十分难防,若是设置了烽火台警示,就能大大提高防御能力。

    姬平看向袁基:“命袁基为典农中郎将,直接听命于我,主管河东郡屯田之事,伍琼、周毖为典农校尉,辅助袁基。”

    三人急忙应命。

    姬平缓缓道:“大道有期,周而复始,自古以来,天象便是寒暖数百年一交替,而自光武以来,天象转寒,寒则天灾频发,旱灾、涝灾、疫灾、震灾、蝗灾,一百年来,几乎年年不断,想必诸位都有所知。”

    卢植、袁基、伍琼、周毖等人都是一震,他们自来都沿袭天人感应的说法,认为天灾源于人祸,但到了现在,他们心中对天人感应也未必没有怀疑,此时听姬平如此一说,登时大为震撼。

    他们从来没想过姬平是从这方面指出天灾来源,随即知识最渊博的卢植深吸了口气,道:“主公此言,实在是振聋发聩!植细思春秋左传所记,确是间有百年之灾!”

    袁基更是大声道:“主公此言,足以令天下大振!”

    他们这些士人,也是在天人感应中迷茫了半生,对前路更是不无迷茫,如今听到姬平所说,顿觉得眼前一亮,似乎一时之间很多包袱都抛去了,可以轻装上阵。

    这就是思想的力量,很多时候一朝彻悟,便能有大跨越。

    “如此规律,若是细心,自可在古籍中察知。”姬平点了点头,又沉声道:“规律自是规律,但日后数十年的灾难还是难以阻挡,所以定要重视屯田,只要有粮,便可应对一切灾难。”

    “是!”袁基、伍琼和周毖肃声应道。

    “屯田,要作为国策。”姬平缓缓道:“凡是阻拦者,杀无赦!”

    卢植和袁基都是身子一震,他们听出了姬平话中的意味,敢阻拦屯田的,也只有世家大族了,姬平这是要对世家大族动手了。

    “对于地方豪强,要区分对待。”姬平也把话说到了明处:“凡是拥护国策的,要拉拢重用,凡是阻拦国策的,带兵平之。”

    卢植和袁基正色应命,张辽、关羽等一众将领却是精神大振,作为将领,他们最喜欢果决冷酷的姬平。

    这时,卢植又开口道:“主公,屯田之事,功在长久,但此次从雒阳过河五十万百姓,河内郡富庶,倒不足多虑,唯有河东、上党,久经战乱,民生凋敝,迁入如此多百姓,恐怕粮食不久之后便会告急,引发慌乱,恐白波之事复起。”

    屯田之事,其中复田、修田、分田等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春播早已过时,最早也只能感到秋季种植冬小麦,明年夏天才丰收,所以从后半年到明年夏天的粮食就是个大问题。

    “无妨。”姬平点了点头:“粮食之事,我已有考虑。”

    他又看向崔钧:“河西太守崔钧,随我勘测盐池,领两千人,招募民夫,接管河东盐池,收归官营,筑盐城,拓盐道。”

    众人为闻言无不大震,盐事收归官营,这绝对是一个令天下震动的大举措。

    盐铁乃国之命脉,汉高祖开国之初,开山泽之禁,允许私人经营盐业,汉武帝时,经过与世家一番争斗,将盐铁收归官营。

    到了光武帝时,依托地方豪强立国,遂废除盐事官营,但仍在产盐地区设置盐官,主管征收盐税,到了汉章帝元和年间,一度恢复盐事官营,但不久之后便在地方豪强和大世家的压力下,被迫废除。

    之后,盐业便一直是民营,或者说是大世家掌控,只有盐官仍主税课。

    此时,姬平宣布盐事收归官营,无疑是准备与世家再次进行博弈了。

第一百一十三章 盐铁官营() 
“主公。”听到姬平要实行盐事官营,袁基第一个拜倒在地,急声道:“盐铁官营,乃与民争利之举,如今天下大乱,主公此举,恐失人心,当三思而行!”

    “与民争利?”姬平哼了一声,站起身,道:“两百年以来,倒是一直实行盐铁私营,且看如今天下是个什么情形?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却不知这盐铁私营,百姓得利何处?”

    “盐铁私营,不过是肥了世家豪强!”姬平不待袁基诉说,直斥道:“如今诸多世家大族、地方豪强,有家无国,无有公心,尤是灾荒之年,哄抬物价,致使民不聊生,天下乱起!而他们则盐铁自足,募兵纳民,高垒堡坞,自成一国,自征其税,致使朝廷司农府库空虚,无力赈抚灾民,张角之流才能趁机以骗术施惠于民。”

    “故天下大乱,半在盐铁私营!”姬平这一番话毫不留情面,一阵见血指出了世家豪强所谓“与民争利”的本质。无论如何,盐铁乃国家命脉,着实不宜掌控在地方豪强手中。

    袁基嘴巴动了动,却无力反驳。

    其实他们也知道,盐铁官营,统一管理,避免豪强哄抬物价,于寻常百姓而言自是更有好处,唯一损害的就是世家大族、地方豪强的利益,而且是最大的利益。

    姬平绝不是那些长在深宫的天子,似乎也不是那种拘泥于仁义的主,他更是个杀伐果断的主,他看的如此透彻,袁基也不敢多说。

    这时,卢植面带忧色,沉声道:“主公,自古唯有以德治天下,教化百姓,广利农业,方能长治久安,若盐铁官营,收山海之利,乃示‘利’字于天下,恐百姓亦生逐利之心,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弃农从商,舍本逐末,则饥寒生,天下大乱,为时不远。”

    卢植的意思很简单,朝廷应该为百姓做表率,教化天下,重德轻利,如果朝廷将盐铁官营,就是参与商业,将会导致百姓跟从,追逐利益,而放弃农业,导致粮食缺乏,天下大乱。

    这也是儒家一贯的立场,重农抑商,进本退末。

    姬平不以为然道:“朝廷掌控盐铁,稳定物价,宏观调控,正是惠及天下百姓之大利,乃无上大德,君子所为,否则朝廷何用?百官何用?天子何用?只要宣教得当,百姓自然知之。”

    卢植面露沉吟之色。

    “农业乃本,商贾乃末,但不可进本退末,只需重本平末便可。”姬平又道:“重商之税,充实府库,平其利,使无暴利可图;轻农之赋,使民乐耕,四海富庶。”

    “注重德治,使商不通无用之物,工不作无用之器,士农工商,国之柱石,皆不可缺,凡属王土,皆受教化,如此天下自定。”

    这也是姬平的理念,商人也接受教化,讲究诚信,不卖那些无用的东西,比如后世,几块破月饼一精装,就是成千上万,这已经失去了商业互通有无的本来意义。

    他知道儒家一向主张重义轻利,要他们支持商业难上加难,但他正好借助儒家教化的核心教义,只说商人也是百姓,也应当教化,只要教化得当,自然不会导致趋利轻义的问题。

    至于能不能教化出来,就是儒家的课题了。

    听姬平如此一说,卢植才躬身行礼道:“如此,植附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