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可惜188年注定是让汉灵帝不平以及挣扎的一年。
六月份,想要回家乡河间散心的汉灵帝再次遭遇叛乱。这一次不是吃不饱饭的百姓,而是冀州刺史王芬。
他竟然伙同故太傅陈蕃之子陈逸以及术士襄楷,在地方上招募豪杰,私自练兵,准备趁汉灵帝北返之际行废立之举。
若不是汉灵帝手下还有几个衷心于大汉的忠臣提前将此事告知,他恐怕只已身首异处了。
但是更令汉灵帝愤怒的是,他竟然对这些叛贼毫无办法。面对张举的咄咄逼人,为了保持冀州的稳定,汉灵帝不得不发布了赦免文告,这样一件惊天动地的反叛之举,竟然没有任何人为此承担责任。而那些世家豪门在这个事件中的暧昧态度尤其令他心寒。
汉灵帝不是蠢人,相反他很聪明,否则也不会成为东汉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之一了。
从一开始他就明白几百年的大汉皇朝不仅造就了刘氏的辉煌,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寄生其上的世家大族。
他们凭借着制度的漏洞,以及大汉给他们的各种特权,大量攫取财物,已严重影响了刘氏在整个皇朝中的统治地位。
为了巩固刘氏的强权,汉灵帝或者说他之上的每一位汉朝皇帝都在尝试着该如何制衡世家的权利。外戚,宦官都是皇族不得不摆出的棋子。
曾几何时,汉灵帝一度以为自己是于世家比拼中的胜利者。看看党锢之祸吧,他凭借宦官之手轻易的便绊倒了当时朝中无数有名望的大臣,而且让他们的子孙亲朋都无法在朝中为官。算是沉重打击了世家的气焰了吧。
但是,一场黄巾之乱,将汉灵帝的这种自信击的粉碎。
面对这样一群由农民和极端宗教势力组成的乌合之众,汉灵帝发现自己竟然毫无反手之力。
最后还是不得不求助于世家的支持。
这一切让汉灵帝忽然间明白,自己最应该做的不是在朝堂上去争取什么,而是要牢牢地控制军权。
听来很可笑,堂堂皇帝陛下,一国之主,竟然会没有军权?
但事实就是如此,大汉已经度过了将近四百年,仅仅东汉也有两百年的历史了,各种规章制度早就有了其惯性。属于谁的士兵就该归谁管,这一点连皇帝都不能轻易插手。因为这关系到祖宗国法。
于是就是凭借这些已经固定的规矩,世家们不仅牢牢控制着朝堂甚至还有军队。
而汉灵帝唯一能做的竟然只是通过平衡各世家之间的关系来维护自己的权威,这种建立在对别人力量依赖上的皇权是一种极不稳定的皇权,也是他绝不愿意出现的皇权。汉灵帝绝不愿意将自己的命运交托在别人手中。
所以他要反抗。
本来大将军是最有利于他反击以及控制大臣们的职位,汉灵帝也曾经对何进报有期望,但很显然他在黄巾叛乱一事上的无能表现让汉灵帝对其失望透顶,尤其是随后他竟然旗帜鲜明的跑到世家阵营里更是让灵帝彻底寒心。若不是找不到一个替代之人,汉灵帝早将其一脚踢开。
如今汉灵帝终于下定决心,他要拥有一支绝对忠于自己的军队,并且直接归他领导的,于是西园兵成立了。他也要一个能替代何进的人,并且绝对忠于自己,于是蹇硕被推了出来。
组建军队是一个极其费钱的工程,对于如今紧张的国库来说,这是不可能拿出来的一笔巨款。不过汉灵帝不在乎,他早已经有了对策,西园里这些年卖官鬻爵得到的大批财物,现在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
于是到了八月,汉灵帝初置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喷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其他像屯骑校尉鲍鸿,谏议大夫夏牟,议郎曹操,还有赵融,冯芳,淳于琼等都有权利各领一军,这些士兵都是从其他军队中挑选出的精锐,如今则是属于皇帝的私人军队,无论是装备和战斗力都是极强。
这些将领也是汉灵帝挑选了几年才相中的,有本事又绝对会忠于皇权的人。他们虽然也都有世家的背景,但明显都郁郁不得志。再说,如果真找一群没有世家背景的人,已经被世家把持的朝堂也不会同意的。这也算是一种必要的妥协吧。
但最主要的是,汉灵帝给了他们最大的权限,甚至连大将军何进都不得不归上军校尉蹇硕领属。
而且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在军队中的影响力,汉灵帝更是于十月份大发四方兵,讲武于平乐观下。
这次讲武的盛况可谓空前,在堆起的大坛上,十二重华盖竟然高达十丈。而在其东北方则还筑有一小坛,上建九重华盖,高九丈。
汉灵帝和大将军何进分坐两坛之上。
坛下集结了数万步骑兵,结营为阵。汉灵帝更是亲自擐甲、介马,称“无上将军”,绕阵三匝后授兵于何进。
看着跪在自己脚下的何进已经众将士们,汉灵帝终于觉得自己真正再次掌握住了大汉的统治权。
第四十四章 文会宴会()
汉灵帝的活跃不过是在世家逼迫下的挣扎而已,是一种临死前的回光还照,虽然看上去荣耀无比,但也只是最后的黄昏。
毕竟明年就是他的死期了。
许康和汉灵帝不熟,也不可能熟的起来,所以汉灵帝的苦闷他是一点不在乎的。
经过招降黑山军和青州黄巾的辉煌战绩后,许康彻底沉默了下来,一心一意办起了自己的教育。
鸿都门学毕竟还是受世家排挤的,尤其是现在世家势力正强的时候,更是没有他们翻身的机会。
但许康并没有放弃,他并不想就这么沉寂下去,他要用巨大的声望来洗刷自己曾为黄巾贼的不光彩历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在未来的天下争夺中获得更大的优势。
而学院永远是聚集这些荣耀的最佳地点。
已经想通这一点的许康开始全力推广鸿都门学的学生。
说起来,虽然在此时鸿都门学几乎是被所有文人看不起的所在,但在未来的历史地位中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所专科大学。而且由于它主动招收平民,打破了贵族和地主阶级对学校的垄断,也为以后唐代是的科举和各种专科学校的设立开辟了道路。
在中国教育史上,鸿都门学的建立绝对是一个不可磨灭的里程碑。
当然这些许康都不了解,他现在只是简单的希望通过鸿都门学为自己增加声望而已,就如同当初的十常侍建立此校时的初衷一般。
只可惜十常侍失败了,而许康能成功吗?
文会宴把宴会和文学交流有机的结合起来,是采用以文会友的形式交流文学创作的一种宴会。无论是古代或者现代,在文人圈之中都比较常见。
在这里进行文学创作,通常是一个文人获得其他人认可的最好途径。
而今天,洛阳名士,袁家长子,虎贲中郎将袁绍在家中举行文会宴,洛阳有名的文士皆收到了请帖。
眼看宴会时间将至,客人们也络绎不绝的到来。
其中三个年轻人更是脚步匆匆,正要随着人流一同进府,却被迎客的下人拦了下来,索要请帖。
中间一个年轻人清咳一声,道:“请帖忘记带了,不过宴会就要开始,回去拿恐怕也来不及了,反正有这么多人,多我们三个也没什么问题。”
那下人却是一本正经的道:“那请问您的姓名?”
年轻人无奈道:“我乃鸿都门学祭酒大人。”
“祭酒?”那下人脸色一变,上下打量了一番,疑惑道:“可是你这么年轻……”
“年轻怎么了,甘洛七岁为乡,我十七岁做个祭酒有什么问题吗?”
这时看装扮应怪是管家的中年人走了过来,客气道:“早听说皇上为鸿都门学钦点了一位年轻的祭酒大人,今日能得一见实在是三生有幸。”
年轻人不是旁人,正是许康。见管家还算知礼,便道:“你还算有些见识,既然都认识了,那我们可以进去了吧。”
说完,就往里走,却被那管家拦了下来,笑着道:“虽然您是祭酒没错,可是没有请帖还是不能进。”
“你这人怎么这么死脑筋啊。”许康不满道:“天下学院除了太学就是我鸿都门学,我身为鸿都门学的祭酒难道连参加一个文学宴会的资格都没有。”
“您当然有资格。可是我们这是私人宴会,所以还请出示请柬?”管家笑容满面,态度却坚持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