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人说话间,四合院的大门已经打了开来,林蓉微笑着将三人带到了正屋客厅里,方明远已经候在这里。
双方分宾主坐下,邱明礼上上下下地打量了一番方明远,不由得心中暗叹方明远的年轻,居然小小年纪就在日本闯出了好大的一方事业。只可惜了,年少轻狂也得分地点分场合,一场不合时宜的言论,彻底地将自己的美好前程毁掉了。
邱明礼进来时,已经自报了家门,也为方明远介绍了左佑之门,方明远也不客气地就直问来意,临近考试,他可没有那么多的闲功夫陪日本人磨牙!
“方君,我这一次前来贵宅,是代表我国国内共三十七个社会团体,以及八十三位社会知名人士,正式向方君前些日子的不当言论表示抗议。”说着,左佑之门从公文包里拿出了几张纸。一旁的林蓉接了过来,递给了方明远。
方明远拿过来翻了翻,这是一封抗议书,具体的内容他也懒得看,只注意了一下最后,果然有着一大堆社会团体和个人的签名。绝大多数都是他从来都没有听说过的。知道的那几个社会团体,还都是日本有名的右翼团体。而且他注意到,这份抗议书是一份复印件。
仿佛看出来方明远的疑惑,左佑之门道:“抗议书的原件,已经被贵国的外交部拿去,这一点,新闻司的邱处长可以为我证明。”
方明远点了点头,顺手放在一边,复印件就复印件吧,反正他也没有打算看。这一漫不经心的动作,令左佑之门和邱明礼两人眉毛不禁跳了两跳。
“嗯,这份抗议书我已经收下了。左佑副参赞还有什么事情吗?”方明远平平淡淡地道。
左佑之门和邱明礼不由得面面相觑,两人来之前,方明远可能有的反应他们都想过了,就是没有想到,方明远居然就这样平静地收下了抗议书,仿佛那并不是有着诸多日本社会团体和知名人士签字的抗议书,而只是几页白纸一般。而且听那口气,居然这就要送客了!
邱明礼和左佑之门什么时候在华夏民间受过这样的待遇,这要是位位高权重的领导,还则罢了,不过是一介平民,虽然名头响,财富多,据说还有些关系,可也不能这样无视他们吧。这坐下了还没两分钟,连茶还没喝几口呢。
“方小同志,对于日本友好人士们的抗议,你就没有什么想法吗?”邱明礼带着明显不悦的神色道,“这件事已经惊动了外交部的领导们。而且你知不知道,愤怒的日本国民已经在我国驻日使馆前聚众抗议了,给我们的驻外工作人员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你这种毫不负责任的言论……”
“等等,邱大处长,这话不能乱说,别说我们不熟,就是熟人我一样会告你诽谤!”方明远最讨厌的就是官员给人扣大帽子了,一有个风吹草动,动不动就给人扣上什么不懂大局,贪图小便宜,破坏社会稳定团结,不懂得睦邻友好等等等等的大帽子,仿佛过去一言九鼎的皇帝一般。
“你这是怎么说话的?”邱明礼脸色立时沉了下来。
“左佑副参赞,我会不会负责任,想必你心中很清楚。还是说,左佑副参赞对于贵国的公证机关的办事能力,也是极其地不相信?”方明远根本就不理邱明礼,转头对左佑之门道。
“方君说笑了,我怎么可能不相信我国公证机关呢。”左佑之门有些尴尬地道。方明远这话里可是藏着刀呢,要是他回答的稍不小心,搞不好回头就要面临来自东京公证处的抗议了。届时,恐怕不仅仅是赔礼道歉,搞不好仕途都会有影响。
左佑之门轻声地和邱明礼耳语了几句,邱明礼这脸上也不由地浮现出几丝尴尬的神情。
“我国驻日使馆受到日本民众的聚集抗议,这一点我感到很遗憾。不过,这似乎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吧?做为日本的友好盟国,美国驻日使馆门前,不也是三天两头地出现日本民众抗议团体吗?日本驻韩使馆门前,不同样经常有慰安妇或韩国民众在聚众抗议吗?难道说,美国国务院和日本的外务省,就因此而惊慌失措了吗?还是说,什么时候我们和日本也是签订了安保条约的盟国了?”方明远看了一眼邱明礼,带着明显不满的口气道。
邱明礼一时无语,方明远这话说得可是有些狠,也有些肆无忌惮。要说日华关系友好,这大面上谁也不会反对,至于私下里吗,反正相信很多华夏的国民都是不以为然。但是大面上,不管说是华夏政府,还是日本政府,再标榜华日关系友好,也绝不可能去与美日关系相比较的。就是华夏政府人士敢说,华夏与日本比日本和美国的关系更好,恐怕日本政府也会在第一时间里跳出来否认、辟谣的。
有着美日安保条约的两国,以及和日本算是站在同一战壕里的盟友的韩国,都发生过同样的事情,华夏政府有什么可着急的?再说了,要不是华夏政府控制的严,日本驻华大使馆前抗议的华夏民众也少不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未完待续。)
第五十五章 外交无小事()
“方同志,话可不能乱说。总理当年可是说过‘外交无小事’!”邱明礼冷冷地道。
方明远知道,当年国人敬爱的总理在建国初的确是说过“外交无小事”的话,并以此来告戒那些从事外交工作的政府人员。因为外交代表着一个国家,代表着政府的工作,主要的对象都是各国政要和当权者,所以外交领域里不存在可以掉以轻心的小事,一些小事如果说不在意的话,很可能就酿成大错,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将“小事”当成“大事”来看待,这样才能够少出漏洞。
古人云“祸常积于疏忽,智勇多困于所溺”,总理正是深知这一点,所以经常告诫这些从事外交工作的人们,要尽可能地考虑到事情的方方面面,每一个细节,对于各种各样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要心中有数。所以总理最不喜欢的外交人员口中出现“大概”、“也许”、“可能”、“没准”、“差不多”这一类摸棱两可的回答。对于总理,方明远当然是从心里感到敬佩,也认同总理的这一观点。
但是!这却并不代表着总理的要求,可以适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就如同牛顿的三大定律,也是有着它的适用范围的!
正是政府过于重视“外交无小事”,才搞得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内与国际间人员交流往来的频繁,搞得国人和外国人打起交道来,满嘴的外交辞令,做事畏首畏尾,生怕一不小心闹腾出个国际纠纷,有损我泱泱大国的形象。究其根源,就是因为事无巨细,皆曰外交!
而如今天下各国的外交活动,日呈个性化、公开化和透明化之趋势,所谓“外交无小事”的理念仅适用于政府之间。不分场合的滥用,很容易导致在国内过度重视外国人和外国人的反应,反而容易使我们自己失去作为华夏人应有的尊严,使得外国人在国内越来越肆无忌惮,越来越不尊重华夏人。日后居然连非法居留在国内的非洲黑哥们也不怎么给天朝政府面子,频频滋事!
而反观国外,如东南亚小国新加坡,一九九四年,一名美国青年在新加坡因涂鸦汽车和破坏交通标志被判六下鞭刑和四个月监禁。当时美国舆论大哗,甚至动员了美国总统克林顿出面,试图阻止新加坡执行鞭刑。然而,令国人感到意外的是,新加坡政府的反应居然是给美国总统一点面子,由六鞭改为四鞭,但打还是必须要打!
也许这一事件在国内的某些“国际友好人士”们看来,太不够人性化,而且也有失政府的外交脸面,与外国政要结怨,实属不智的行为。既然美国总统都出面了,就应当顺水推舟地将人送回国就得了。这样岂不是皆大欢喜?
但是他们却没有想过,今天美国总统说话了,这位礼送回国了。明天,美国议长说话,再送回国一位。后天,美国大法官说话,还送回国一位。大后天,英国女王发话了,是不是还要再送回一位?时间长了,自家政府颁布的法律在外国人的眼中算个什么狗屁玩意!
新加坡的执法虽然“粗暴”,但是结果却是从此再也没有听说过西方青年在新加坡放肆违法的报道。
“左佑副参赞,这一次在东京,我听说贵国有很多民众宣称,东北不是华夏的东北,而应当是满洲国,是不是啊?”方明远扭头对左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