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国江山-第5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臣以为吴国在此前之所以不出兵北伐,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让我国和梁国拼得两败俱伤,而吴国则积蓄力量,坐收渔利;等到我国和晋国都筋疲力尽之后再出兵北伐,一举将我国和晋国都拿下。这才是吴王的打算。”赵岩道。

    他皱了皱眉,接着又道:“而如今我国和晋国虽然损失较大,但还远远没有到失去反抗能力的程度;吴国若是现在北伐的话,依旧难以一举拿下我国和晋国。所以臣觉得,目前吴国应该不会立即北伐,而是会继续等待时机。”

    “嗯,你说的也有道理。”朱友贞点了点头,又看向张汉杰:“张爱卿怎么认为呢?”

    这几年下来,他对赵岩、张汉杰二人是越来越信任,甚至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而对敬翔和李振等人却是越发疏远。

    虽然每次议事的事后,朱友贞依旧会询问敬翔等人的意见,但最终做出决定的时候,却很少按照敬翔他们的意见来。

    “陛下,臣也觉得吴军现在不会立即北伐。吴王北伐,就算他没有同时拿下我国和晋国的打算,但至少他会选定一个合适的时机。比如晋国被某种事情拖住了,在较长时间内都无法南下,这时候吴国趁机北伐,从而击败我国,独自占领中原,避免晋国坐收渔利。”

    张汉杰道:“而如今张文礼之乱,固然能拖住晋国一时,不过赵国的力量毕竟有限,即便是契丹人也在此期间南下,骚扰晋国北方,但以晋国的实力,想来要不了多久就能平定这些动乱。所以臣觉得,吴国不会在此期间北伐。”

    朱友贞眼神一亮,显然对张汉杰说的理由很感兴趣。

    的确,若是吴国要北伐的话,三年前胡柳坡之战后他们就有一次很好的时机,但那时候吴国并没有动手;如今张文礼之乱最多也就是给晋国造成一点小小的麻烦而已,吴国更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动手。

    想到这,朱友贞连连点头道:“你说的有道理,吴国趁此机会北伐的可能性的确不大。”

    便是敬翔等老臣,对于张汉杰提出的理由都表示同意。

    毕竟他们一来想不到如今吴国已经与惠王朱友能暗中勾连,有把握在短时间内击败南线的梁军主力;二来也是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们忽略了赵国的实力。

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议() 
不管在谁看来,赵国都只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兵不到五万,将也没有什么名将,城池更是只有四州之地,而且还地处河北平原,无险可守。

    而晋国一方却是拥兵近三十万的大国,近年以来更是连续击败梁国、契丹等强大势力,军力强盛,战将上千。

    可以说在晋国面前,赵国就如同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子面对一个成年人一般,难以起到什么作用。

    所以他们都觉得,一旦李存勖决意讨伐赵国,必然会在极端时间内将赵国踏平。

    而吴国若是北伐的话,敬翔等人相信,即便梁国再怎么衰弱,也不会比赵国更弱;换言之,吴国拿下梁国的速度不可能比晋国拿下赵国的速度更快。

    所以,除非杨渥傻,否则他应该不会在晋军讨伐赵国期间就北伐,毕竟这种时机还比不上上次胡柳坡之战后的那次时机。

    有了这种判断后,朱友贞顿时放心不少。

    他接着问道:“那么诸位觉得,吴国会在什么时候北伐呢?”

    敬翔站出来道:“陛下,臣以为吴国北伐的时间应该不会太久,一定就在最近五年之内。”

    “最近五年之内?”

    “不错。”敬翔点头道:“陛下,吴国的打算虽然是积蓄力量,坐观北方战局,然后伺机北伐。不过对吴国来说,他们必然不会等得太久。”

    “首先一点就是,吴国自从六年前攻占岭南彻底统一南方后,近几年内除了用兵海外和国内剿匪等,也就是与蜀国有过小规模交战。

    一支军队若是长时间没有经过实战的磨练的话,很可能会出现腐化堕落,兵不识战的情况;所以吴王不会拖延太久。”

    “第二点就是那些追随杨行密创立吴国基业的功勋老臣,如今剩下的已经不多了,这些老臣要想在有生之年北伐中原,就必然会劝说吴王动兵。”

    “第三点那就是吴国的国力,经过这几年的积蓄,北伐的准备应该已经做好了,再等下去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容易让人产生懈怠和安逸。”

    ……

    敬翔列举了很多理由,最后得出结论就是,吴国必然会在未来五年内,甚至是两三年内就出兵北伐,不可能继续拖延下去。

    听完这个分析之后,众人顿时议论起来。

    “若真是五年之内北伐,那么到时候我国又该怎么办?”

    “吴军北伐的话,咱们有可能击败他们吗?”

    “有没有可能与吴国再次议和?”

    ……

    众臣虽然不见得都敬重敬翔,不过对于敬翔的见识才干大家却是佩服的,对他做出的判断也没人站出来质疑。

    即便是朱友贞信任的张汉杰、赵岩二人,他们也没有质疑敬翔的判断。

    “够了!如此吵闹,成何体统?”见众人议论纷纷,场面有些混乱,李振站出来呵斥道。

    制止众臣的纷乱后,他转而看向朱友贞,深深一拜道:“陛下,敬大人所言有理,吴王杨渥势必不会拖延太久,还请陛下早做打算。”

    “早做打算?”朱友贞叹了口气,满脸忧愁的道:“卿让朕早做打算,却不知朕如今还能作何打算?”

    一谈到吴国北伐这件事,他心中就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原本以梁国的军力,能够挡住晋军的南下就很勉强了,但一想到吴国随时可能北伐,他的心中就感到十分沮丧。

    只要吴国北伐,他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将化为徒劳。

    原本他还指望着拖延一日算一日,说不定吴国或者晋国内部突然发生什么大变,让梁国找到机会得以转危为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指望很快都成了奢望。

    身为梁国的皇帝,他固然是中原至高无上的主人,掌握着无数人的生死,但同时他的身上也要肩负起常人难以想象的重任。

    历史上的他之所以在晋军兵临城下的时候会选择自杀身亡,除了开封当时兵力空虚,难以防守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接连的战败让他感到绝望。

    正是这种绝望,让他放弃了出逃外地,东山再起的打算;同时也放弃了据守城池负隅顽抗,坚守待援的打算,而是直接自杀,将梁国推向最终覆灭。

    而如今的梁国面临的局势比历史上的梁国还要严峻,朱友贞身上肩负的压力自然比历史上的他还要大。

    他之所以到如今还没有崩溃,不过是心中还存了一丝侥幸而已,只要吴国还没有北伐,还没有打到洛阳来,他就还有一丝希望。

    不过他心中的沮丧和颓然却是一日比一日浓厚。

    “昔日先帝全盛之时,王师范、赵匡凝等藩镇尽皆束手,李克用、李茂贞等亦慑服于先帝军威之下,至于淮南杨行密,更不过是偏居南方一隅之地罢了。不成想如今我梁国局势竟是糜烂至此,这难道是上天厌弃朕吗?”

    听朱友贞说出这么沮丧的话,张汉杰心中一震,连忙站出来,道:“陛下,臣以为即便吴军北伐,我军也未必就不能挡住,陛下何必如此沮丧?”

    朱友贞摇头不语。

    挡住吴军的北伐?他可没有半点自信。

    梁军能够挡住晋军,所依靠的主要就是地利,若非如此,晋军早就南下了。

    而南方的吴国实力不比晋国弱,梁国却没有一道黄河天险可以依赖;而且驻守南方的梁军实力也远远无法与黄河防线的兵力相比,再加上吴国并没有其他敌人牵制,可以集中力量北伐,可以说吴国能够动用的兵力将会比晋军更多。

    在这种情况下,梁国又凭什么来挡住吴国?

    朱友贞越想越感到悲观,见此情形,敬翔站出来大声道:“陛下,臣以为吴国北伐难以阻挡,那么陛下何不主动放弃中原,退守洛阳、关中之地?”

    “什么?主动放弃中原?”众人一时间惊呆了。

    “放弃中原?”朱友贞也有些惊讶。

    “不错,咱们现在的实力根本就不足以守住中原,反而为了中原之地不仅要与晋军血战,同时还要时刻防备吴军北伐。既然如此,陛下何不主动放弃中原,退守洛阳、关中之地,让晋国和吴国为了争夺中原而征战不休?”敬翔解释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