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王若是想在短时间内增加收入,同样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实行起来也比较简单,那就是直接打劫那些大户就是!”骆知祥显然想到了杨渥的心思,突然说道。
杨渥被他的话吓了一跳,“打劫大户?这怎么能行?孤身为吴国之主,岂能做出随意抢掠自己的臣民事来?这件事万万不可!”
吴国上下,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后,自然也有不少富裕人家。
若是杨渥直接将他们打劫了,自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一笔横财,不过这么做却是以失去民心为代价的。
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杨渥自然不会去做。
骆知祥笑道:“臣自然不是让大王去打劫那些普通的百姓。不过在我国境内,可是有不少大户,他们根本不事生产,整日里只要吃斋念经,偏偏他们占有大量土地,而且还不纳税,最重要的是他们还有不少百姓供奉着他们!这样的人,大王打劫他们又何妨?”
“你是说那些寺庙里的僧侣?”杨渥眼睛一亮,顿时醒悟过来。
“正是!大王,如今我吴国境内,各地寺庙浮滥,缺乏管理,不仅弊端丛生,更是僧尼不端,必须严加整饬;更重要的是,过多的寺庙使得大量僧尼不事生产,迷信太过,这就造成了赋税不足、徭役短少之害;此外,如今市面上制钱太少,有碍商贸,而寺庙中塑造佛像的铜耗费太多,若是能用来铸钱,则可大大缓减市面上制钱不足的情况!”骆知祥连忙劝道。
寺庙中的僧侣,虽然一般都以出家人自居,但实际上他们却无时无刻不与俗世有往来,真正的出家人是少之又少的。
而到了战乱年间,当普通百姓很多都无法生存之时,寺庙中的僧侣人数却往往会急剧扩张。
不仅如此,寺庙的数量和奢华程度,往往也会有极大的增加,尤其是江西那边,当初钟传极为喜好佛事,他在世时,可是大力修建寺庙,使得江西的寺院数目极多,僧侣遍地。
若是杨渥对这些寺庙动手,可以获得的好处还真有不少,一来可以获取大量土地金银,这是最为直接的收获;二来那些铜像也能用来铸造铜钱,以弥补如今制钱的不足;至于第三嘛,让大量僧侣还俗,这就能够在短期内获得大量劳动力。
此外,因为寺庙往往享有不纳税的特权,所以很多百姓都会将产业挂靠在寺庙之中,这就间接的使得不少人得以避开税收。
可以说削减寺院的数量,对于如今的吴国来说,实在是好处多多,怪不得历代多有灭佛之事发生。
当然,这件事的牵扯同样极大,不能轻易就付诸行动。
此外,杨渥也没有傻到将所有寺庙全部毁掉,将来还是会留下一部分的。
至于哪些寺庙可以留下来,哪些应该被拆毁,这些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决定的。
所以杨渥最后说道:“好了,此事孤自有主张,你不必过问了。不过,给将士们提高待遇的事不管如何都需要立刻实行,不能拖延。至于税收不足的问题,孤会迅速想办法解决的!”
在杨渥的坚决主张下,最终骆知祥只能同意了。
当然,这个决议事关重大,自然不可能就这样草率做出决定,至少还需要获得其他一部分内阁学士的支持才行。
几天后,经过在内阁的商讨通过之后,杨渥正式发布令旨,宣布将要提高禁军将士的待遇,普通士兵每个月发放的口粮从目前的一百斤增加到两百斤;其余各级军官的待遇也酌情有所提升。
令旨发布之后,所有禁军将士们无不欢声鼓舞,士气大涨。
……
当杨渥发布令旨,增加将士待遇的时候,温州城中,张可宗却有些奇怪的问着眼前的传令使者。
“大王怎么突然让我去金陵述职?是只召我一人前去,还是另外还召了其他人?”
那传令使者,乃是一个羽林军的军官,他只负责来温州传令,其他的一切都不知道,自然也就没办法回答张可宗的问题。
张可宗虽然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但他并不为意。
“既然是大王有令旨,本官自然照办!只是不知大王可有说过要在什么时候之前抵达金陵?”
“这个,张使君尽早赶到就是,大王应该是有什么重要事情,张使君切不可耽搁!”
传令的使者不知道的是,当他在与张可宗交谈时,一旁的传令副使却在紧张的听着他们的谈话,尤其是对张可宗的神情,更是极为关注。
不过,观察了一会儿后,他却没有从张可宗的表情中看出任何异样来,一切都显得那么的自然。
这位副使,自然便是长剑都的密探,负责在张可宗离开温州后就抓捕赵匡凝等人。
张可宗一副坦荡表情,却让密探心中疑惑诧异,有些怀疑自己之前是不是弄错了。
一天之后,张可宗安排好了温州的大小事务,便出发北上,准备返回金陵。
而温州城中,在驻守温州的禁军将领的配合之下,?长剑都的密探迅速出动,一举将赵匡凝等人,包括那几个福建密探在内,悉数就擒。
在一番审查之后,当即就确定了那几个福建人的身份,同时也确认了赵匡凝与王延均勾结的事实。
不过对于张可宗是不是与他们有勾结,审查的结果却长剑都的几个密探松了口气。
据那几个王延均的密探所说,他们这几人都是受到王审知次子王延钧的派遣,以普通海商的名义来温州的,主要本来只是想要打探情报,后来无意中发现赵匡凝有异心,于是和他接上了头。
不过在此期间张可宗不知道从何处得知了他们的海商身份,因此主动通过赵匡凝来和他们接触,希望能从海外购买一些物品。
至于赵匡凝,此人在被抓获之后,就一直拒不开口,任凭审讯之人如何审问,最终却是一点有用的东西都没能问出来。
这个结果虽然还不能彻底洗脱张可宗的嫌疑,但却使得他背叛的可能性大为减少。
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审知的决定()
温州那边的审讯结果,迅速的被传到了金陵。
得到这个消息后,杨渥顿时放心了不少,他最担心的事情终究是没有出现。
不管是从情理上,还是从审讯得到的结果上,杨渥都相信张可宗不是背叛之人。
至于赵匡凝,不管他是不是开口,此时已经不重要了。
当初杨渥将赵匡凝流放之时,他才刚刚前来投奔淮南不久,在天下间还有一定的民望,再加上那时候杨行密还在,所以杨渥只是将此人流放了事。
但如今几年时间过去,淮南都已经变成了吴国,民众对赵匡凝的关注自然也没有当初那么多了,只怕还记得有这么一个人物的都不多了。
所以杨渥下令以谋反罪行将其处死时,内阁的诸多大臣们都没有反对的。
半个月后,张可宗抵达金陵,刚刚进城,就有杨渥的侍卫前来传令召见他。
书房之内,杨渥将其他人都打发了出去,直接了当的向张可宗问道:“张使君,你可是心中有疑惑,不知道孤为何在此时突然将你召来金陵?”
“臣的确有些疑惑,不知大王召见臣,可是有何事情要吩咐?”
杨渥笑道:“若你真不知道孤突然召见你的目的,那事情反而就简单了!”
从杨渥的观察来看,张可宗应该根本不知道那几个“海商”的真实身份,所以才会主动去与他们接触。
他也不隐瞒,直接将温州那边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张可宗。
果然,张可宗先是满脸震惊之色,接着又是冷汗直冒,连连向杨渥解释自己与那几人并无关系。
“张使君放心吧,事情的本末孤已经查清楚了,此时与你无关,孤不会怪你的!”杨渥笑着安抚道。
张可宗这才稍稍放心下来,若是因为自己的无心之举,导致自己卷入勾结外敌的大案中,并且最终因此获罪,那就实在是太冤了。
“臣多谢大王明察!”他连忙向杨渥拜谢。
在这个时代,别说张可宗是真的和王延钧的密探有过接触,哪怕只是有些怀疑,只怕等待他的也会是直接抓起来再审问的结果。
而杨渥却是选择将他召见到金陵来询问,这无疑是出于对他的信任才会如此。
杨渥点了点头,接着严肃说道:“张可宗,虽说此事最终查明与你无关,但你身为温州刺史,常年负责镇守边境要地,却是如此缺乏警惕之心,这一点让孤深感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