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供应后他的大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更重要的是担任先锋时若是在后方坐镇的杨渥暗中使些手脚,比如断绝他的军粮供应甚至故意泄露他的行军路线等,这些都有可能让他陷入险境。
而且因为地处前线,即便杨渥使了手段让他兵败,但只要杨行密在后面帮忙遮掩,淮南上下肯定不会觉得世子有什么过错,反而可以轻易给他加个轻敌冒进的罪名。
总之一点,只要他选择接受杨行密的处罚前往海州,那么接下来杨行密要对付他的手段可就多了去了。
“看来除了立即起兵没有别的路子可走了!”安仁义终于下定了决心,不过此时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他的儿子如今还在广陵,虽然他为人残暴不仁,但对自己的儿子还是看得很重的。
正当他开始与幕僚商量如何趁着杨行密的使者尚未到来之前将自己儿子接应出来,这时外面侍卫来报说有一位不肯透露来历的使者前来,说是可以帮安仁义解决心中困扰。
安仁义大喜过望,连忙接见了来使,一番商议后他当即决定再派一位使者前往宣州通告他起兵的决议。
不过起兵也不是说发动就发动的,许多事情都需要时间来准备,所以安仁义一边等待田覠的回信,一边做好起兵准备。至于杨行密即将派来的使者他自然想办法拖延时间了。
第126章 宣州()
正当安仁义刚刚下定决心准备起兵时,远在宣州的田覠却比他更早就作出了起兵的决定。
三天之前,在周隐刚刚宣布安仁义所犯罪行时,田覠也收到了杨行密发来的一道诏令,内容是任命田覠的部下康儒为庐州刺史。
康儒是淮南的老将,在田覠麾下效力多年,无论是资历还是功劳他担任刺史之位都是足够的;加上这些天广陵上下都在讨论安仁义的案子,所以对于这道任命书没有任何波澜就被通过了。
然而也正是这道诏令让他感到无比担忧,甚至比杨行密即将做出的对安仁义的判罚还要担忧。
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康儒追随他的时间实在太久了,对他的许多秘密都了如指掌,甚至他的军中经常出现的造反之言都没有避过。
如果此人一心忠于他也就罢了,但此人却经常与他唱反调,上次从杭州撤军时,面对杨行密发来的军令,众将都认为那是乱命,应该继续进攻,唯独此人觉得吴王军令无论对错都必须服从。
由此可见此人在忠于他与忠于杨行密之间的选择了。加上这一次杨行密突然传令任命康儒为庐州刺史,田覠心中不免会觉得是不是这个康儒已经出卖了他,所以杨行密才会给他加官进爵。
而田覠心中本来对康儒的忍耐就到了极点,加上此事后心中杀心更是难以抑制。
不过康儒为人正直,资历较老,过去的功劳也很大,在宣州军中的威望较高,与杨行密不能无故讨伐田覠、安仁义他们一样,田覠若是冒然杀了康儒那么宣州众人心中也可能会不服。
而且无故斩杀杨行密刚刚任命的庐州刺史也意味着与杨行密的彻底翻脸,接下来也就只能立即起兵了。
然而若是任由康儒去担任庐州刺史,那么宣州也就没什么秘密可言了。如果康儒离开了宣州后大肆宣扬田覠将要造反的事情,凭借他在宣州多年的经历,难免他不能掌握一些实际证据,那么接下来杨行密也就有了足够理由去对付他,这与他直接起兵造反又有何区别?
可以说杨行密这一招完全是戳中了他的痛脚,让他左右为难。
事实上,杨行密等人当初商议好的计划便是用这些不起眼的手段来逼迫田覠等人。像寻找苦主告发安仁义的罪行,因为安仁义本来就犯过这些罪行,所以杨行密借机对付他不仅没有遭到淮南上下的反感,反而获得一致叫好。
再比如任命康儒为庐州刺史,这只是一个很正常的人事任命,加上众人注意力都集中在安仁义的身上,所以大家都没怎么将此事放心上,但这个任命对田覠来说却很致命。
历史上杨行密在使出这一招后田覠不久便起兵了,如今在杨渥建议下杨行密提前使出这一招效果同样很好。
倒是朱延寿那里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反而在新年期间派使者送了一些赏赐,完全一副不知道朱延寿已经与田覠他们勾结的样子。
就在田覠左右为难时,安仁义派出的第一批使者到了。
一番询问后,田覠知道,安仁义陷入了巨大的麻烦,如今与他一样正处在是否立即起兵的犹豫之中,这反而让田覠下定了决心。
在他看来,若只是他一个人犹豫那也就罢了,如今安仁义也派使者前来询问,如果他不给出积极回应,那么他们这一方的士气就泄了;而如果连主帅的造反决心都不坚决的话,接下来造反的前景也就不难想到了。
“几位先生,如今的情况你们也知道了,本帅决定立即起兵进攻升州,你们觉得如何?”
事实上田覠造反的准备早就做的差不多了,此时之所以犹豫不过是想要等待更好的时机;而现在的时机虽然还没到最佳,但也不差。
首先是军队,当初宣州军队只有三万多人,但去年六月份他从广陵回来后便大肆扩军,这才在武勇都之乱前将兵力扩充到了六万人。之后虽然在杭州的战事中损失了近万人,但徐绾、许再思的武勇都投靠他后又补充了近万人,所以他的麾下大军一直都维持着六万大军。
以一州之地维持六万大军已经到了极限了,即便宣州富裕,加上从钱镠那里得到的五万贯钱也不过勉强维持,想要继续扩军却很难。
而在盟友方面,历史上的朱延寿因为对节度留后的位置还抱有幻想,迟迟没有下定决心与田覠一起造反,一直到八月份朱延寿才同意与他共同起兵;但等后来杨行密使出装病计谋后朱延寿又中计丧命。
但这个时空的朱延寿却在去年就下定了决心,有了朱延寿的更早加入,田覠对造反的前途自然更有信心。
最后在造反的时机上,此时起兵或许却未必是最佳时间,但在军情的角度来看也是不错的机会。
杨渥率领的广陵大军一路缓行,如今虽然刚到海州还没有和朱全忠大军交战,但急切间想要返回也没那么快。
而升州李神福足智多谋,素来为田覠所忌惮,如今更是已经和杜洪的军队交战了,急切之间想要撤军返回难度更大。
更何况如今升州兵力空虚,守将孙琰不过是一员降将,未必能让守军信服。要是自己趁机出兵袭破升州,一来可以断掉李神福的归路,二来也能用升州城中李神福的家人逼他投降。
那样的话造反的成功率就大为提高。
所以有了这些原因田覠也就比安仁义更早下定立即起兵的决心。
“节帅,虽然我军已经做好了起兵的准备,但毕竟没有合适的理由,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若是出师无名则只怕淮南上下多有不服啊!”殷文圭开口劝谏道。
作为一个文士,他考虑的自然更多的是淮南的人心,或许此时造反在军事上或许是较好的时机,但没有合适的理由就冒然起兵对争取人心非常不利。
不过田覠虽然看上去礼贤下士,但有的地方却很刚愎自用,此时他开口询问其实更多的是想得到幕僚的支持,所以即便殷文圭出言劝阻他,他也不想改变自己的决定,反而转头看向沈文昌。
第127章 安排()
相比于比较正统古板的殷文圭,沈文昌就显得变通多了。
他知道田覠此时已经下定了决心要起兵,旁人即便劝阻也难以改变他的决定,于是他开口说道:“不然,江淮之地向来都是我大唐的财帛贡赋所处之地,我大唐历经劫难之所以能始终屹立不倒,所依靠的就是淮南的财帛贡赋;但自从当今吴王当上淮南节度使后,江淮的财物就没有向朝廷进贡过哪怕一文钱,这便是对皇上的不忠不义!节帅大可以此为理由起兵,怎么能说出师无名呢?”
田覠心中一喜道:“沈先生此言极好,甚合我意!”
一旁殷文圭见了田覠的神色知道难以劝阻,只得叹息作罢,不再出言。
“若是节帅不嫌在下才疏学浅,在下愿为节帅草书起兵檄文!”沈文昌肃然请命。
田覠欣然笑道:“沈先生文采斐然,愿为本帅作檄文自然最好!”
当即命沈文昌作起兵檄文,又下令将康儒全家收监,准备三天之后杀了祭旗!同时派使者前去润